【数字化学习】陆芳 华南理工大学 第二章 数字化时代的有效学习
2.1 认识学习 学习一词的出处:学习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 季夏之夜……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学:获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等知识。习:为巩固知识、习得技能、培养德行等而展开的实践行为。 习:温习、实践(即学习要知行合一,把获得的知识、技能、学问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学达到“觉”与“知”,通过习使所学“用”与“熟”)。 学是为了达到“觉”与“知”,习是为了使所学“用”与“熟”。 从过程的角度上看学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认为学习首先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博学的过程中,要审问,刨根问底,认清事实。同时还要慎思,辩证思考,探究真理,通过明辨,识别是非,辨定真伪。最后是笃行,践履所学,锲而不舍。 从作用论的角度上看学习: 学习是一切生命形式都具有的能力,是进化的动力。学习使生物不断适应和改变各种生活环境得以进化。对于人类而言,学习让人们更好地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学习是人类用过与其他客体环境信息进行双向作用,获取知识和经验,掌握客观规律,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从内容的角度上看学习: 心理学家潘菽认为,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习的本质是意义的炼制过程,包括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等具体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思维方式、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原有学习状态的接近、商议、对质、连接、断裂、交替、浮现、稳定、退后、调用等阶段,这些都是正常的状态。 从引发机制上看学习: 心理学家梅耶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者知识的变化,强调变化是学习的核心,是由学习者的经验引起的。 梅耶先生为学习行为的判定提供了标准,一个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学习行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判断:1、学习者的知识有没有发生变化?2、这种变化是不是由学习者的经验引起的?如果这两个条件都符合,则基本可认定为这是学习行为。 从结果的角度上看学习: 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一种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 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学习体现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学习者因学习所产生的外部行为表现。 学习者的内部心理结构和外部行为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学习者不可能有外部行为的表现,而没有外部行为的表现,内部的心理结构变化就无法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取向,两者是“以内养外,以外表内,内外协调,表里贯通”的关系。 《我们如何学习》一书中,作者把学习界定为发生在生命有机体内任何导向持久性能力改变过程,而且,这些过程的发生并不是单纯由于生理性成熟或衰老的原因。这一定义兼顾了学习结果和引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