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出鬼没的老子
文/鲍鹏山
关于老子,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开始叙述 :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是南方的楚人,又在北方的周为官,做周守藏室之史,长期浸淫于北方,可以说,老子的思想是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结合的产物。难怪他的思想包含着巨大的激情,同时又如此抽象、理智,甚至冷酷。
司马迁接着叙述了有关老子的两件事 :一是孔子到周去,曾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诫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去掉傲慢自得的神色与过大的追求。孔子回来后,用“龙”来向学生描述他见到的老子,可谓推崇备至。而《孔子世家》记的则是二人分别之时,老子对孔子的临别赠言,其中两句很发人深省,是一种老于世故人的口气 :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意思是说,做儿子不要在父亲面前坚持自我 ;做臣下不要在君主面前坚持自我。这“有己”,我译为“坚持自我”,包含有“自作聪明”“比父亲、君王聪明”“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独立意志”等内容。做儿子、做臣下,在父亲面前、在君主面前有自我,显得比他们还聪明,是不招他们喜欢的。老子是深察人性的缺点的。
还有一件事是有关《道德经》成书的记载。司马迁说,老子居周既久,见周之衰,就准备离去。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函谷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据说尹喜也是周之大夫,是一个隐德行仁的高人。他预先望见有紫气东来,知道将有真人经过,便留意观察东来行人,果然迎得老子。尹喜对老子说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你要从人间隐退了,在你远行之前,为我们留下你的思想吧。
司马迁接着叙道 :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看司马迁说老子,一开始语气颇坚决自信,籍贯、姓氏、官守都言之凿凿。但在叙完老子出关,“莫知所终”以后,突然又变得不自信而自疑起来 :
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
老子是老莱子?老莱子是老子?更可疑者,司马迁这位反对“言不雅驯”的人,竟说出这样荒诞不经的话来 :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司马迁大约也是被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弄得神经兮兮了,才说出这样他自己历来反对的“昏话”。这还没完,老莱子我们还没弄清呢,他又说起了一个“太史儋”:
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看来,司马迁这回真的是彻底地糊涂了。只好叹口气,说一句圆场的话 :
老子,隐君子也。
是的,老子的生平对我们而言,是无始无终的 :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尤其是他的终点,更是成为哲学史上的一大悬案。一般人的一生,以死为终点,而他则没有死,只有“隐”,只有“出关而去”。他自己说“出生入死”,敢情他的出关,是在另一个时空的再生?
确实,对我们而言,他只是离席而去了。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他不是一个死者,而只是一个“缺席者”。我们在讨论自然、社会和人生时,一直给他保留着席位,一直在引用他的思想。什么时候他能姗姗而来,直接参与我们的话题?
后来,还有一个说法,说他一生下来就满头白发。我以为这不仅是有关他个人经历、心灵与智慧的隐喻性象征,更是有关我们这个早熟民族的心灵与文化的深刻隐喻。他的职业“周守藏室之史”实际上也可能是一个隐喻,与前一个隐喻是一个因果系统——我们历史悠久,饱经风霜 ;我们少年老成,老奸巨猾。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包含着无比深刻的人生智慧 ;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头上密密的皱纹中隐藏着太多的阴谋与陷阱。他神奇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昙花一现,然后又神奇般地远遁他方。在夕阳的余晖中,他骑青牛,执麈尾,晃动身影,出关而去,弃故土如弃敝屣。描述他的行踪正可以用这样一个词 :神出鬼没——出如神迹,没如鬼杳。
他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就是史官们记事、记言的史书,是王朝的大事记,是诸国的争斗书 ;是你死我活的兴与亡,是此起彼伏的盛与衰 ;是阴谋与权变,是杀戮与残忍,是眼泪与狞笑,是尔虞和我诈。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难怪他“生而发白”。这些东西成为他了解和理解社会、人生的感性材料和基础,成为他哲学的依据和指控人类文明的证据。
对某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会成为他自己个体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他生在那么多既经的历史之后,正是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那岂不是在说,读史使人少热情而多冷静,少诗意而多理智,少幻想而多现实,少天真而多心机,少童心而多老猾,或者更直接地说,读史使人衰老,使人世故?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 ;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他的大慈悲,就是“无为”;他的大冷酷,也是“无为”。他弃人类于原始生态,岂不是大冷酷?他返人类于天地自然,岂不是大慈悲?
在他为我们留下的“五千精要”(刘勰对《道德经》的评语)中,除了谈到了宇宙的生成、构成,还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点 :一曰治国,二曰处世。
老子的著作是有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或者根据《德经》《道经》之先后又叫作《德道经》(马王堆出土的竹简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 ;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摘自《仰望星空》
青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