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藏天下:宋朝人的烟火气《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是北宋末年一幅百科全书式的画作,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无价之宝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一纸绢画,竟在七次进宫、六次出宫,易主至少二十余次,长达370年不知去向,历经千年坎坷之后,被神奇地保留了下来。684个人物、95匹畜牲、122座房屋、29艘船、20多家店铺、15辆车、8顶轿子……其中684个人物,每一个都衣着不同、神情各异,不可思议的绘画之美,被北宋皇帝收藏并称赞为“神品”。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郊外
轻轻打开此图,见小溪旁边的大路上一溜骆驼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京城走来、五匹毛驴 负重累累,前面的马夫把领头的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后面的驮夫用马鞭把驮队驱赶向前,目的地快要到了,从驮工熟练的驾驿着驮队的神情就知道他们是行走多年的老马帮了。

街市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

汴河 汴河是北宋时期,国家重要的漕运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清明上河图》长卷欣赏温馨提示:记得把手机横过来看













《清明上河图》后面长达260多厘米的题跋共14段,由金、元、明三代共13位“读者”撰写(其中明代李东阳撰写了两段)。
第一段的题跋者是金人张著,在题跋中述说了作画者张择端的具体情况,是了解《清明上河
第二至第五段的题跋者也都是金代文人,分别为张公药、郦权、王磵和张世积。他们未见过汴京的繁荣,借着对画面的解读来表达怀古之情。
之后第六至第八段的题跋者三位元代文人杨准、刘汉、李祁,他们已不再怀古忧今,而是将关注点放在探寻张择端的作画意图上。
最后六段的题跋者是明代的五位观画者吴宽、李东阳、陆完、冯保、释如寿,他们对画面均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如:吴宽关注的是《清明上河图》稿本问题;李东阳一方面关注画作中反映的民情,另一方面对作画的时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陆完表达了对《宣和画谱》中不载张择端原因的见解;冯保当时为司礼监太监,他是在皇帝阅览此画时看到的,认为这张画是希世之珍;释如寿则以一首跋诗解读画意。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


画院推荐艺术家

张照兵 字照斌,
号上庄居士。1987年,出生于广西桂林。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
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画院进修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臻藏天下签约画家
荣宝斋签约画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临桂见闲堂文化公司艺术总监
广州东品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国画艺术监督主任
开创留痕墨点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