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伊朗电影的民族风格及代表性导演
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毋庸置疑,伊斯兰政权学说在伊斯兰电影审查制度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有着严格且禁欲的宗教法规,告知大众哪些是道德上可接受观看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内容。而为了执行此法规,伊朗当局对国内电影业的各方面都保持了严格把控。例如,甚至必须在预制作阶段先批准剧本是否通过,并在允许正式放映前对所有内容进行彻底的审查。因此,伊朗电影制片人被迫就这些限制进行谈判,其结果导致了其电影语言形式的多样性。
像农村环境和儿童主角的使用,成为了更多导演青睐的选择,因为这两者对于电影拍摄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农村妇女可以穿着传统服饰在户外进行拍摄,但城市妇女则不行。审查员们也对看起来像是无辜儿童的故事不太怀疑,但实则保有隐含的寓意。
一、伊朗电影的发展
评论家和学者赞誉伊朗的电影院,即使是在伊斯兰共和国的管理下也是世界上最好、最有趣的电影院之一,特别是在最近的30年。在这三十多年间,伊朗几乎每年都有不止一部电影参与进了最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中。
伊朗电影曾出现两次大浪潮,第一次出现在革命前的20世纪70年代,以达鲁什·默赫朱为代表,开辟了伊朗乡土写实电影的先河。第二次发生在伊斯兰革命之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引领了新风潮,他放弃诠释宗教或道德戒律为题旨的“伊斯兰电影”模式,转而采取了一种温和的、疏离政治的叙述方法,并把镜头对准儿童的纯真世界,透过孩子的形象寓意来折射人类的良心和社会的苦难,由此也将伊朗电影推上了国际影坛。
但政治和宗教对伊朗电影的影响是绝对不能忽视的。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电影生产在伊朗一度中断,外国电影遭禁映。1980年代中期,伊朗政府对电影有了新认识,1983年设立了引导支持电影拍摄的法拉比电影基金会,开始倡导“伊斯兰的、反帝国主义”的电影制作。在这段电影复苏期,当权者制订了严苛的审查制度,规定了种种禁忌,甚至不允许出现外国音乐和比较欢快的音乐。
1997年,此前担任文化部长的穆罕默德•哈塔米当选伊朗总统,为电影业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环境。此后八年被誉为伊朗电影的“春天”,诞生了《樱桃的滋味》《小鞋子》《生命的圆圈》等经典影片。2005年,对美英嫉恶如仇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当选总统,政府收紧电影审查制度。2012年1月,伊朗政府以“未经许可擅自更改协会创办时制定的条例,部分制片人发表批评现政权言论”为由,解散了伊朗著名行业协会“电影之家”。21世纪初,阿巴斯和年轻一代已经感觉到创作空间的急剧萎缩,开始寻求国外资金继续创作。
也正是这一批导演对《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谁能带我回家》《小鞋子》等影片中长期饱含的质朴、简单、纯粹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有所警惕,于是“穷则思变”,另辟蹊径。首先是阿巴斯,然后是玛克玛尔巴夫一家、阿斯卡•法尔哈迪、巴赫曼•戈巴迪、洛珊•班尼蒂玛、雷扎•多米西安,还有国外长大的伊朗电影人玛嘉•莎塔琵等,带领伊朗电影呈现出新的局面,丰富了多样性,甚至有了类型片《手稿不会燃烧》。
但是,阿巴斯、玛克玛尔巴夫家族、阿斯卡•法尔哈迪、贾法尔等导演的获奖之作依然不能在伊朗本国公映。2005年,因担心内贾德政权的迫害,玛克玛尔巴夫导演流亡到巴黎、伦敦等地,辗转至今。
二、伊朗电影的民族风格
1.主题:深刻的现实主义
伊朗电影通常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反映了伊朗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例如,在阿巴斯的影片《黑板》中,导演通过描写师生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伊朗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如教育资源的匮乏、贫富差距的扩大等。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伊朗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为了规避审查制度带来的压迫,此时的导演们将镜头对准了底层人民的儿童群体,呈现出伊朗电影特有的儿童视角,通过将孩子在电影中的情节做主要切入点,体现出导演对贫困人群和边缘人群的深切关怀。
《小鞋子》讲述了一个孩子和自己妹妹共用一双鞋子的故事,并想通过长跑比赛为妹妹赢得新鞋却被命运捉弄的故事,最后领奖时真切动人的眼泪,直戳观众的心窝,以孩子的视角呈现出底层人民命运的窘迫。影片借此,描绘了以主人公一家人为典型代表的社会环境中的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使得影片呈现出导演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关怀和密切的关注,影片中通过表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而映射了整个社会的面貌,是一种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和情节对社会的强烈呐喊。
2.风格:诗意的表达方式
伊朗电影注重诗意的表达方式,通过优美的画面、富有哲理的对白和动人的音乐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例如,在阿巴斯的影片《生生长流》中,导演通过运用诗意的画面和音乐,展现了灾难之下人们的坚韧和乐观。影片中的对白也富有哲理和诗意,让人深思。
3.人物:细腻的人物刻画
伊朗电影注重细腻的人物刻画,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在阿巴斯的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导演通过描写小男孩为了寻找朋友的家而展开的一段旅程,展现了小男孩的善良、执着和勇气。影片中的对白简洁明了,富有诗意和哲理,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
4.内容: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
伊朗电影在表现民族风格的同时,也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例如,在阿巴斯的影片《樱桃的滋味》中,导演通过描写一个中年男子在寻找自杀的方式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展现了伊朗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影片中的场景既有传统的伊朗文化和风情,也有现代都市的生活场景和价值观,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伊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叙事:生活流的叙事
此时的伊朗电影核心是为了揭示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安,导演对镜头和叙事的把握通常都以人民日常生活为主,在影片中则多表现为生活流的叙事风格,通过描写社会中真实的生活面貌,展现人民的苦难。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就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伊朗乡村的小学中的故事,影片高度还原了乡村中的孩子们因为生活的贫困饱受磨难,在物质上得不到满足,在精神上也呈现出颠沛流离的内心状态,对生活逐渐失去了希望。影片通过高度还原生活的场景,真实的纪录在生活中发生的日常小事和琐事中体现的细节真实,使得影片真实感人。通过细细描摹平淡而真实的民众生活,注重生活气息的真实传达,使得荧幕形象朴实自然,展示出未经修饰的真实之美。
三、伊朗电影的代表性导演
1.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阿巴斯是伊朗电影的最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以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著称。他的代表作包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樱桃的滋味》等。
2.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
马基迪是伊朗电影的另一位重要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著称。他的代表作包括《小鞋子》、《天堂的颜色》、《巴伦》等。
3.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
帕纳西是伊朗电影的新生代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以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著称。他的代表作包括《白气球》、《谁能带我回家》、《生命的圆圈》等。
4.萨米拉·马克马巴夫(Samira Makhmalbaf)
马克马巴夫是伊朗电影的新生代导演之一,她的电影作品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著称。她的代表作包括《黑板》、《苹果》等。
伊朗电影的代表性导演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关怀,通过电影作品展现了伊朗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反映了伊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他们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总之,伊朗电影的民族风格独特而鲜明,通过深刻的现实主义、诗意的表达方式、细腻的人物刻画和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等手法,展现了伊朗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反映了伊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伊朗电影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思考和批判精神,让人深思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外国电影史- 崔军主编;张婉婷,赵志洋,庄鹏等副主编 - 2018
2.伊朗电影 从现实“窗口”吹出清新之风- 陆纾文 - 文汇报 - 2012
3.全球化背景下的伊朗电影突围之路- 兰育平 - 电影文学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