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产生的渊源与发展
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 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发展飞跃,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色,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
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 之后苏联为了自己的霸权,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控制他国经济,与美国推行市场经济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控制他国经济类似。
而日本于20世纪40年代学习苏联经济制度,制定了40体制,之后在50年代,日本实行了50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完成了经济腾飞。80年代后日本开始针对其计划经济的特点进行改革,但是收效甚微并未因改革经济获益。随着苏联的解体,经互会解散,彻底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崩溃,计划经济影响跌入历史最低。
[编辑]
倾斜优先,发展快速
实行计划经济或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都有一个特点,都是后发的落后国家:例如苏联,建立之初,百业凋零,在欧洲文明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是倒数,而是实行计划经济以后,40年代成为超级大国。德国在第二帝国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一跃成为一流的工业化国家。日本自40年代至战后,实行长期的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多次被美国训斥为“搞社会主义” 亦成为了经济和工业大国。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以后,截止80年代初,30年不到的时间,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工业和教育体系,实现大规模群体脱盲,实现初步国家工业化。
计划基本上都是把有限的经济资源不计收益的倾斜于某方面的发展。比如教育、交通、重工业、医疗等等,使其短时期内实现飞跃。如日本战后,实行对钢铁行业和重化工业的倾斜生产,同时压缩消费品生产,通过牺牲消费,使日本钢铁和加工等行业领域短时期内飞速提高,最终成为经济大国;中国50-7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仅水利建设的工程量是有记载3000年历史总和的一倍多,利用的就是用于其他市场需求的经济资源。成昆铁路的修建造价是全国总人口的半年口粮,并且没有直接的利润收益,但是却带动了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这些都是计划经济倾斜发展的优势。
高福利
计划经济往往伴随着高福利,例如教育、医疗、交通、养老的免费制度。凡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其公共福利水平都是较高的,但具体福利需要依赖政府实现计划经济成功程度。
[编辑]
计划经济的弊端
资源无法微观有效分配
微观资源无法有效分配,是计划经济里最受批评的要点。因为国家所有资源都由政府或是财团决定,私人不掌握生产资料,于是乎国家可以罔顾私人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经济计划。如当国家要求全国广种苹果时,事实可以是民众对苹果的需求不大。如是者多种出来的苹果在微观层面就会形成浪费。因为私人不得反对政府或是财团的决策,如果民众对芒果的需求高涨,但政府可以不按民众的喜好,而拒绝种植芒果。因而芒果在这个计划经济国家,就变成短缺。短缺通常会引发黑市的产生,而黑市则会对国家的计划经济造成极大地危害。另外,国家可以无视人民的需求和喜好而硬性要求他们的生产目标,违背了孙子兵法的“令民与上同意者。”会造成抵触,民众消极懈怠,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不能改善微观效率
计划经济下的微观效率通常是低落的,主因是国家或是财团往往不强调私人参与,而是由政府或财团一个全权话事。即是说,计划经济下会缺少私人竞争。缺少私人竞争,会造成产品质量降低,这也意味着生产者不能在生产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效率,甚至价格也不能通过竞争而有所调整。比如日本,大型财团形成卡特尔,垄断国内市场价格,大型企业内部依旧采用大锅饭,年功序列模式,缺乏微观竞争效率。但是从宏观角度,国家很容易通过计划经济发展规模经济,使得发展效率大为提高,苏联短时期内成为超级大国,中国政治上被誉为“第三极”,日本战后致力经济发展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所以计划经济的出现给批评者的产生了严重的自我矛盾。就是微观的低效率无法延伸到成为宏观的低效率,宏观效率极高。
扼杀个人自由
计划经济下经济问题都是由政府决定,不考虑少数阶层的诉求,个人的消极自由就自然被牺牲(见伯林《自由论》中关于消极自由的描述,自由主义评价自由程度是消极自由的程度)。又因计划经济下政府掌管国家一切经济活动,政府权力自然过大,容易实现明显的阶级专政。共产国家都是实行计划经济,但都几乎无一幸免地,在政治上诉求不通的群体都是归结其为极权主义,实际上是对其他违背发展目标的群体实行压制,如苏联、古巴、朝鲜就是日本也是一样。
[编辑]
计划经济的争议
贪污
计划经济下政府权力极大,缺乏民主监督的滥权相当普遍,官员上下其手大获其利自是理所当然,逐渐形成特权阶层。又因管制多且严,难免会驱使私人以贿赂方式获得所需物品。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以后,民众连买一鸡蛋都要靠“走后门”而获得的。*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时期贪污程度很低?,凡是经历过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模式生活的人回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贪污腐败的程度远低于市场经济时期,比如前东欧国家、苏联以及中国等,在中国只有个别学者撰文认为实行计划经济时腐败比实行市场经济更严重,但是民众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相当多的老人怀恋计划经济的清廉。
理想情况下,如果政府能接受各级监督,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普通官僚很难实现渔利,因为其很多行为都被依照计划进行,往往容易被检察到。
环境
与市场经济进行比较,计划经济通常被认为更具有环境保护优势,因为市场经济中的个体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而不考虑社会的整体效益。环境容易被只顾发展自身的经济参与者们忽视,从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产生。而计划经济则会在国家政府或财团等计划人的全面调控下,最大限度的避免此类问题。
但是,这也并非一定。比起环境污染,政府或财团等计划人也极有可能会更注重生产效益的增加。甚至拿环境来换发展。如巴西,早期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