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影响年轻人婚育的根本原因
6月10日,由中国人口学会举办的“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活动现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在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文化观念才是改变、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的重大因素。他说,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是以自我发展为中心、自我愉悦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年轻人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快乐,如果生育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和享受生活,那么就会选择不生,甚至不婚。
客观地讲,原教授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也符合当前年轻人在婚育问题上的现实。因为,今天的年轻人,都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多数为独生子女,是在众星捧月中长大成人的一代。从他们懂事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不断地在心里、脑里、意识里装进“自我”二字,用“自我”来武装自己的思想、建立自己的观念、支配自己的意志,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自我”心理。

如果“自我”者只是极少数人,是个别现象,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不可能是同一种思想、同一种观念、同一种品质,而是各类人都有。但过度“自我”者绝对是少数。因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是“利他”教育,是如何与他人一起相处,以及如何在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人。
可是,今天的年轻人,与他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们相比,“利他”意识明显不足,“自我”观念却十分强大。一方面,与“独生子女”这个词紧密相关,是“独生”两个字造就了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我”意识过强;另一方面,与教育方面的缺失有着紧密关系,这些“独生子女”,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接受的就是分数、兴趣爱好、穿着打扮等“自我”元素很强的东西,过去那种把“利他”放在重要位置的教育,在今天这代年轻人的教育中很少见到,甚至会被当作异类。

“独生子女”带来的“自我”意识过强,可以理解,随着生育政策放开,应当能够得到解决。但是,教育方面的缺失,则需要有关方面能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认识到改革的紧迫,认识到长期存在下去的危害。尤其是那些自认为升学率高、清北录取学生多的学校,更是严重背离了教育的真谛,把学生变成了单一的考试机器、分数奴隶、“自我”工具。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残忍杀害亲生母亲、为什么因为心理因素自杀的大学生明显增多、为什么学生到了学校连基本的洗衣都不会,所有这一切,都是教育缺失的结果。
而教育缺失带来的“自我”意识过于膨胀,也就自然而然地会传递到婚育方面,会让年轻人的责任感大大降低、使命感严重缺乏,会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为什么在疫情中90后的奋勇向前,会感动整个社会,就是因为太需要这样的“舍我利他”精神,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把老一辈的忘我思想传承过来,变成一个有大局意识、他人意识、社会意识的人。如果年轻人能够出现这样的观念转变,婚育自然不是一件难事。毕竟,那也是他们自己未来幸福的源泉之一。他们放弃未来的幸福,追求眼前的享受,说到底,就是“自我”观念过强的表现。如果这一观念不转变,婚育问题确实会比较严重。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只有结婚生娃才有责任感、使命感吗?话不是这么说,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历史,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人类能够代代相传,不就是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吗?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想着眼前,不想结婚生娃,那么,人类也就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尤其是中国人,几乎每一代人都把孩子当作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今天的年轻人,难道不清楚自己这些年是怎样走过的吗?难道不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和关心中度过吗?结婚生娃这种最传统的文化,难道不应当传承下去吗?
至于生娃后带来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等,既是个人需要考虑的,也是社会需要关注的,是政府需要研究的。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观念,必须有主动结婚生育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再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果连婚育的想法都没有,其他就都无从谈起了。因此,转变婚育观念,走出“自我”泥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代年轻人必须补上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