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拉康(一)拉康的生平与一些关于弗洛伊德的必备知识
一、拉康的生卒与主要人生经历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出生于公元1901年4月13日,法国作家、医生、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出生和逝世于法国巴黎。 1919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学,在7年的医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和哲学。这段文学和哲学的学习(尤其是超现实主义和经过柯热夫转述后的黑格尔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拉康思想的形成,这一点也将在后文提到。 1934年,拉康成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的候补会员,开始精神分析工作。1936年7月31日下午,在捷克马里安巴(Marienbad)召开的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拉康发表了关于镜像阶段论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镜像理论。1938年成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正式会员。1953年7月,拉康在《象征,真实和想象》一文中,首次提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同年9月,拉康在第17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作了《言语与语言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和范围》的报告。年末,拉康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公开研讨会。他几乎每周或者隔周作一次报告,吸引了许多学者。1963年,法兰西精神分析学会宣告解散。1964年,拉康与玛诺尼等人组建法国精神分析学派,不久即更名为巴黎弗洛伊德学派。 自1970年始,他开始接受电视台采访,也不断被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各一流大学邀请讲学,成为当时的名人。1980年1月,拉康宣布解散巴黎弗洛伊德学派,同年2月,组建新的“弗洛伊德主义事业”学派。 1981年9月9日,拉康逝世于法国巴黎。 从上述拉康的生平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在拉康的人生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创立传统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派及其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成为了拉康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因素。事实上,拉康生前多次高呼“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虽然这更大意义上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摧毁与颠覆,但这同样说明了弗洛伊德理论在拉康的理论中的重要性)。故而,我认为从弗洛伊德入手,将对理解拉康有着极好的入门作用。 二、弗洛伊德的理论
过失心理学
弗洛伊德曾对口误、笔误、物品丢失等日常过失的心理成因做出过深入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生活中的行为是两种互相干扰的倾向冲突与调和的结果。当一种倾向控制了行为,另一种反抗的倾向就会被压抑住,但绝未消失,而是化作无意识,掩盖在表层的意志之下。对于日常的过失,实际上就是反抗的倾向与占据主要位置的倾向进行了融合。 弗洛伊德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一位教授曾在就职演讲中说道:“我不愿意(geneigt)——其实他想说的是‘我不适合’(geeignet)——评价前任的成就。”在这背后,其言不由衷的喻义十分明显。 这里有个要点,反抗的倾向的方向不一定是与本来的倾向完全相反。比如,弗洛伊德曾经还给过这么一个例子。 为庆祝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 Helmholtz)和大发明家、工业巨头维尔纳·冯·西门子(W. Siemens)的一对子女联姻,著名生理学家杜博伊斯·雷蒙(Du Bois-Reymond)应邀在聚会上致贺词。他的祝酒辞不可谓不精彩,最后他说:“愿西门子和哈尔斯克(Halske)公司事业兴隆!”可后者是西门子公司的旧称,身为柏林人的雷蒙一定是把这个名字记得太牢了,就像每个维也纳人都知道利德尔和博伊特公司(Riedel und Beutel)一样。 这个例子中,反抗的倾向和本身的倾向并没有直接的冲突,事实上,“反抗”指的是对另一倾向控制行为的反抗,而非对其本身的反抗。 弗洛伊德对过失行为举了大量的例子,碍于篇幅所限,不在这里一一赘述。 弗洛伊德将反抗的倾向划入一个被称为“无意识”的领域,并将无意识放到了极高的地位上。 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是弗洛伊德从尼采那里借来的一个术语,它相当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的基础。 “本我是我们的人格中隐秘的、不易接近的部分”,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先天存在着的各种本能、欲望的总和。“它含有一切遗传的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纲要》 弗洛伊德的本我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人所有与生俱来的本能与欲望之和,第二部分是“人格结构的原始驱动基础,原初动力。”——张一兵《不可能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第三部分即是上文中提到的被压抑的倾向。这三部分杂乱无章的混合在一起,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分析师的观察与交流,理清这三部分在患者精神结构中的所处位置并使之回到应在之位。 自我是本我的表层部分,是人格的‘行政系统’。自我是本我为了应对外界而产生的。自我的产生过程中需要他者的认同与知觉的配合。(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拉康个人伪主体的灵感来源)自我在现实原则下运行以满足本我的需要。霍尔解释道:“现实原则的目的就是推迟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对象被发现或产生出为止”。也是在自我的阶段,理性在人格心理系统上首次占据上风。 超我是经过社会与文化升华(异化)后的自我,因本我与现实的冲突而存在。也是因父母亲人的教育,外界的文明道德,行为准则等(拉康将其称之为小他者Ⅱ与大他者)的内化于心而产生的(这两个原因本质是一样的!)。超我由本我产生,代表本能欲望,却又限制自我的行为,压抑本我的冲动,超我是这二重作用混合的产物。 所以,后两者实际上由本我产生,而本我由原初的欲望产生,弗洛伊德认为,这都是由于原始的性冲动,弗洛伊德将其称之为“力比多(Libido)” 力比多
弗洛伊德将人心理结构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童年期与青春期。 幼儿期是从婴儿出生到五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幼儿要经历两个阶段,“自恋阶段”与“对象选择阶段”。自恋阶段中,婴儿尚分不清主体与客体,只能从最早的生理活动中得到快感的时期。此时,他自己就成了性的对象。在这里,“自我把自己作为对象,其所作所为好像是在跟自己恋爱”。而到了对象选择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区分自己与对象,并从主体走向外界,以寻求对象。 童年期是儿童五岁到十二岁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儿童收到外界社会力量的压抑,将原初的性冲动转换了形式,指向了其他目标,使之带有了文化的色彩。 青春期是十二岁到十八岁的时期。在此阶段中,性的目标和对象都将转向一个自体外的异性对象,以获得成熟的满足。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个阶段的性生活发展极为重要,如果个体性发展能够顺利进入青春期,将性目标和对象集中于某异性个体身上,将有助于形成正常的人格;相反,如果个体的性生活受到外部干扰或其他原因的阻隔而停滞,无法进入青春期,就可能导致各种性变态和性倒错,甚至产生变态人格,终而发生精神病症。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概述至此已经完毕。下一篇中我将讲述对拉康影响巨大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并借此阐明拉康口中无的主体在象征语言符号中的被杀戮与无意识被沦为他者与主人能指奴仆的过程。 最后,感谢转发关注与一键三连,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