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路上,必学的思维框架和知识分类!

所谓个人成长,本质上就是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成长,具体包括解决情感问题,工作问题,社交问题,经济问题,学习问题等等。如果每个问题,都能够又好又快地解决,那人生就会很顺;如果长期被某一个问题困住,那这辈子,有可能就耽误在这个问题上了。

所以能解决问题很重要,但想高效率地解决一个问题,就必须掌握,该问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个相关知识和经验,往往需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所以我们先今天讲一个,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思维框架学思行,以及知识分类。

学思行就是,当我们要解决一个从未遇到的问题,就先通过学习,来补充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比如感觉自己聊天非常平淡,没有情绪,没有幽默感,那先学习能调动情绪和制造幽默的聊天技巧,具体比如是学30个幽默话术。那就认真地把30个幽默话术先看一遍,然后每个话术的训练题,都做一遍:《聊天技巧 + 幽默话术》汇总 22年7月

这样学完以后,就开始行,也就是把学到的幽默话术,拿到实际聊天中去使用。这时候大家会发现,好多幽默话术,自己压根使用不出来,或者说使用出来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反效果。比如用推拉的时候,推过头,导致对方非常生气,直接拉黑我们。本来不用任何幽默话术,还能正常聊聊天的,现在用了以后直接拉黑,那就很尴尬了。

那这问题怎么解决呢?那就开始走学思行的思,就是把自己在实际聊天的失败案例,全都汇总起来,然后分析归纳出,都是失败在什么地方,是轻重尺度没有把握好,还是对技巧理解不够,生搬硬套了,又或者是对方只喜欢聊话题,不喜欢聊话术等等原因。等明确原因以后,再针对性地想出解决办法。

比如推拉中始终把握不好,自己是推得太轻,还是太重,于是就针对性的决定,把推由轻到重,分成五个等级,我们从最轻1级开始使用,如果对方没有明显反应,就开始使用2级,3级,4级,一直到测试出对方的最大承受力为止,并且所有需要拿捏尺度的地方,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这里比如我们想指出对方性格太冲动了
那由轻到重1级可以说:你这么冲动,是很容易反弹给自己的,要注意保护自己呀!2级可以说:冲动是魔鬼,小心自己以后会后悔哦;3级可以说:你这么冲动,伤害到别人就不太好了;4级可以说:你这么冲动,害了自己还好说,你要是伤了别人怎么办呢??5级可以说:就你这么冲动的,说话从来不过脑子,迟早把你自己害死。

现在新的解决办法就出来了,接着就又拿去实操验证,如果验证还是不理想,自己想破脑袋还是没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去搜索一下,在该问题上,别人分享的经验,或者直接找有经验的人讨论和求助。也就是又开始学,等从别人身上,学到了新方法,就又拿回来实践验证。总之就是学思行三者,不断地循环使用,一直循环到问题全被解决为止。

通过以上例子,大家应该明白,学思行这三个变量,是同等重要的,缺了任何一个都会出问题。比如只会一味的学习和空想,从来不去实践,最后就会变成理论大师了;如果只是一味思考和跟别人吹牛逼,自己从来也不去学习验证一下,就会变成空想大师;如果只会一味的埋头苦干,也不抬头思考一下,自己努力的方向对不对,那最后就会成了一个,靠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自己战略上懒惰的憨憨。

另外这里,我们把知识分为三类:记忆类知识、逻辑类知识、运动类知识,并跟学思行的思维框架结合起来使用。比如记忆类知识,就是要多学多记忆,逻辑类知识,就是要多思考多悟,运动类知识就要多实践多训练。当然,不管哪一类知识,想要追求极致,仍旧是学思行三项都必须做好。

比如聊天技巧里,很多学员反应自己词汇量太少,以前的语文成绩也很一般,比如描述眼睛看的动作,只会用看这个词,不会灵活使用各种描述眼睛的动词,去精准描述,比如使用盯、瞧、望,瞥,瞄、瞅、瞟,俯视、凝视、鄙视、蔑视、斜视、仰视、打量、环顾、怒目圆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等动词。同样的,描述口、鼻、头、颈、手、脚、腰等等其他部位的动作,词汇量也非常单一,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显然,词汇量属于一个记忆类的知识,所以不要想太多,别要走捷径,就认真的多看多记忆多积累就好了,就像积累英语词汇量一样,并且聊天课里已经汇总了所有动词,形容词,修辞手法的讲解,大家只需要认真记住就好了。

当然有人会说,我从小记忆力就很差,并且我也知道,在社交中,如果能记住每一个人的姓名、工作、家乡、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婚恋状况,个人背景等等信息,会很有利于跟他们进一步发展社交关系。但是奈何就是没有记忆天赋。这怎么办呢?这个呢,就从学记忆技巧开始,比如去学记忆桩,记忆宫殿,去学通过谐音、关己、夸张、比喻,联想,图像、韵律、因果,编码等等方式来巧妙记忆。然后学的过程中,就开始实践,用学到的记忆技巧把记忆技巧都记下来。如果遇到问题的话,就继续学思行不断循环就好了。

同样呢,学幽默话术的时候,就很看重我们的逻辑是不是很会转弯,比如学逆向思维,就要求我们聊任何事情,都能来个逻辑上的180度转弯,进而实现出乎意料,制造幽默感;比如学反撇的时候,就要求逻辑上很会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学角色扮演的时候,就要求很会类比代入各种角色。具体逻辑类知识还包括数学,物理,哲学,编程等等。

然后到了学聊天心态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感觉,控制心态的方法我都记熟了,也通过反复思考完全理解了,但就是自己一聊天,心态控制不住的焦虑。这就像学游泳,即使我们把游泳教材一字不落的背了下来,也通过思考,完全理解了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的原理,但是第一次下水训练,心理上仍旧会非常焦虑,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淹死,也仍旧还不会游泳,第二次训练还是一样,直到第三第四次,随着训练量上来了,慢慢感觉自己至少能在水上漂了,就开始有了一定自信,训练得更多了,渐渐就觉得除了深水区,其他地方完全不怕了。

但这里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人,他没看过任何教材, 也不懂任何游泳原理,他就是喜欢天天泡水里玩,玩多了就学会狗刨,然后他也就完全不害怕水了。其实就是说,在运动类知识里,我们哪怕只做了学思行里的行,也能达到一个基础水平

所以,在运动类知识里,实践和训练是重要的,只要我们积累足够的训练量,就能产生质变,而学和思,带来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主要是帮我们,更合理的去制定训练计划,进而实现,用较少训练量,就积累出质变。而控制心态呢,也属于运动类知识。所以想要学好聊天心态,除了去记住和理解所有心态控制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去跟10个人,20个人,30个人进行真实的聊天训练。就像郎朗也需要从小训练钢琴,谷爱凌也需要从小训练滑雪,很多奥运冠军,也都是从小就训练起来,并且会一直参加各种比赛,来磨练比赛心态。类似的运动类知识还包括舞蹈、搏击、演讲,控制情绪等等。

所以大家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可以去判断,它属于哪一种类型。我平时指导学员,也是运动类知识是最难指导的,因为记忆类知识可以反复重复,来让学员记住;逻辑类知识反复理清因果关系,来让学员明白;但运动类知识,就无法代劳了,即使像聊天课,设置海量的训练题,或者说直接帮学员代聊,让学员全程看着,也都无法让学员获得真实的实战体验,最终还是得让学员自己去,积累足够的真实聊天训练量,才能发生质变。

所以这种情况,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拿着青龙偃月刀,在身后逼着学员去实战,但隔着屏幕的部分学员,实在不愿意去实战,就很难有更好的方法,来帮他们把行补起来了。

我是心理咨询师子枫,有八年的情商社交,情感心理的咨询和培训经验。关于学思行和知识分类就讲到这里,想看系统的学习方法汇总,可以看思维导图,或者加入学习社群;看更多公开讲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咨询师子枫 或 点击:《情商社交 + 策略思维》汇总 22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