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311教育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二战华东师大
文|王YF/ 凯程网课学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好怕这是梦,但是真的圆梦了,竟有点不知所措。耽搁了很久终于来写这篇初试经验贴。关于三跨,关于二战,关于教育学,关于自己。

一、基本情况
我是工科生,本科双非。本科选专业的时候,百度了各种专业,然后选了光电信息,仅仅因为百度百科上的图片很好看,是五彩的光纤。后来发现自己不是搞科研的料,做实验的时候特别害怕会触电,于是决定未来要做一个安全的工作。朋友们都说我很适合做老师,我仔细忖度,确实如此。
刚开始身边没有同行的人,其实是很害怕的。大三的寒假我就上网买了311的教材,这么多,我都不相信自己能看完。我来不及就匆匆浏览了一遍。当时真的啥也不懂,哪个机构哪个课程哪个老师好,我单纯地以为只能靠自学,此间慢慢成长的过程就不详述了。
接下来我就直接从自己的一战和二战的几个方面的学习情况对比来看考研。大三整个暑假都在学校图书馆学习,不敢怠慢,一战的成绩为:英语74,政治63,311教育基础综合180。毕业后和同学租了学校附近的房子,依然从暑假开始全面复习,二战成绩为:英语75,政治69,311教育基础综合212。已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拟录取。

二、关于感情
首先,我想破天荒得谈谈情感状况。我还没看到有经验贴谈情感的,但情感状况对我的影响还蛮大的。首战那会儿我贼喜欢一哥们儿,可人家也确实不喜欢我,我知道不能拿强求,可我心里过不去这坎儿,考前一个月忍不住跟他一块学习去了。造化弄人,开考前一天扯了个事儿,受了委屈特别难过,一度想放弃考研,自己一个人在宾馆的小房间里颓废了一个下午,晚上才背了点儿政治。
后来二战,那哥们儿已经去上海读研了,八月份加回好友。我觉得见不着也是好事儿,比较容易静下来,不去想这些破事儿。我跟他说明年去上海找你,他说好。这哥们儿也是仁至义尽,就看在他憋到12月23号晚上六点公布脱单朋友圈这事儿上,我都该谢谢他。
小结:考研期间,管理好情绪,把握好自己感情状态十分重要。

三、关于择校
首战华东师大,当时班主任建议我选择稳妥的学校,室友说,不一样的学校会有不一样的圈子,这是最后一次拼搏的机会,我觉得有道理。二战本来确定了华中师范,因为出游某种原因忽然不想去上海了。
但是华中师范竟然改自命题,我受到了暴击。几经犹豫,在浙师大和华东师大之间又一次选择了奋力拼搏。我认为,人生该拼的时候还是要拼的,这个时候的一次胆怯可能早就完全不同的结果。我还年轻,大不了输了,就去工作,总会有一条路属于自己。

四、关于英语
接着,说说英语复习。首战我从一开始就做错了时间表。我早在六月份就完成了第一遍真题,但是那个时候我单词很差,大部分词看不懂,阅读基本错一半对一半。我第一次慌了,做了个错误的决定,我停止了看恋练有词,而是买了黄皮书专攻阅读。殊不知单词才是基础啊。直到十月份做第三遍真题发现还是错很多的时候,我第二次慌了。很忐忑,但是室友说现在背也不晚,于是我又重新开始背恋练有词。
十一月研友推荐了我唐老师的阅读课程,是醍醐灌顶的一个转折。英语一的真题已经记住答案了我就买了英语二的真题来检验,做的时候就感觉完全不一样,总算是增长了一点信心。
那么二战的时候,我当然省去了很多曲折,我在七八月先看视频,然后做一遍真题,不要急于做完,每天两篇足够。第一天先做两篇,然后第二天划单词。做完一遍阅读,开始看翻译和完型,我看的是宋老师的视频,然后每天一篇完型加一篇翻译,包括英语二的。
紧接着开始翻译15年到18年的阅读,每天一篇。这一轮结束就将近十月了,开始真题第二遍。真题我就刷了两遍,不紧不慢,我觉得还行。最后还有时间就刷英语二的阅读。
单词书我早就卖给学妹了,二战期间我背了真题的单词(这就很多了),同时每天用默默背单词,找了很多APP,只有这个有各种单词书资源,超级推荐,每天打卡不间断,利用饭前饭后时间即可。
作文的话,十月份开始看真题,然后自己归纳话题,整理了十几篇文章背诵(一定要自己整理,可以参考模板,但是自己写得更容易记忆。)后期看了何凯文老师的点睛班,甚至有点纠结用自己的还是他的。考场上我前两段是自己的,最后一段结尾是他的。
小结:单词是重要基础,阅读是高分关键。

五、关于政治
再者是政治。我没想到我的政治觉悟这么低,看书这么多遍还是考不了高分。两次我都是用肖大大的书,最厚的那本仔仔细细看了两遍。不过首战完全没有看视频。二战我看了徐萌萌老师的视频,我觉得看看还是有效果的,我可能就适合有个人讲解一下。徐老师讲得很不错,讲课很有风格又幽默。我的历史不太好,看了政治的历史和教育学的中教史视频,感觉二者结合起来通透了不少。
冲刺阶段还是原来的8+4,处于紧张也买了别的模拟卷但是做下来感觉还是肖老师的题目比较清晰。主观题背诵了四套卷和徐涛的小黄本,以四套卷为主,小黄本题目更多一点作为补充。
小结:如果看书没感觉,建议跟视频,有的人更适合有人教。

六、关于专业课
最后是重头戏,专业课。显然,我首战的专业课是个巨大的BUG ,可能有很多人与我一样,在考场中觉得发挥得不错,题目也都会,成绩却与自己预估的有天壤之别!我给自己预估怎么也得220-230吧,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傻眼了,我还申请了重新审核。
回想首战,我没有系统地背诵,真题和凯程模拟卷我也都是写个大概,或者翻翻书感觉自己这个知识点会了就没去细想。冲刺阶段借了研友的冲刺题来背,在楼道里遇到一个姑娘一天到晚在背诵,听到她对一个名词解释倒背如流我受到了惊吓。
二战我是从凯程的强化班开始的,毕竟有了一年的基础。七八月每天跟着徐影老师的课程做笔记,分册记录,方便后期背诵。就是在此期间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我感觉自己都会的题得分却这么低——答题模式很重要。不是说一定遵照什么标准格式,而是要解释清楚一个名词或是一个概念,如何清晰地布局自己的答案,令阅卷者也能一目了然地抓住我的关键词。
刚开始我每天看课程看好久因为一边要做笔记,看到头晕。但是看着自己的笔记每一条都清晰有条理,并且在自己脑中的框架和概念也越来越清晰丰富,就觉得每天的学习都很充实!
当日的笔记当日理解一遍,此外在专业课背诵上,我力推利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具体我是这么做的: 我按照艾宾浩斯曲线做了150天的表格。也就是从8月份开始背第一遍。不能急于求成,我就按照自己的强化课笔记本来,先中外教育史,再教原、教心、教研,把记下来的重要知识点写在表格里,每天七八个点,十几天也就背完了。
一开始我每天晚饭后背诵。后来视频看完也调整了学习时间(一成不变的学习顺序会使自己疲倦和厌烦),就开始早上背诵。再后来看过真题班,改为早晨背题目一小时,晚上背知识点两小时。
然而,出大纲的时候又受到了暴击,新增好多知识点,当时跟室友长谈了一个小时,我才冷静下来。好在增补资料很快就出来了,也及时地调整了节奏。
小结:英语真题单词和专业课我都是按照记忆曲线来背的,尤其的专业课,后期背诵周期越来越长但是背诵却越来越熟练,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慌,要有自己的节奏。
最后一场考试我在考场里发抖,我觉得我这一年都在浪费生命,因为《哈比改革》那道题,我卡住了!完全想不起来这是法国的还是德国的,几近崩溃。走出考场的时候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后来的每一天我都在为这15分哀悼。分数出来以后,我更加庆幸这一年的学习。一道大题没有做还能拿到这个分数,而且初试岌岌可危,复试能顺利逆袭也是充满了惊喜。感谢一切。
考研是孤独的,二战真的很辛苦。心中有对父母的愧疚,有对命运的不甘,也有很多突然的害怕和焦虑。想对二战的朋友说,不要害怕,无论如何,想要落下迈出的这一步,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还有,珍惜并肩作战的伙伴,他们是最懂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