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社|水墨之境-2023年度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鉴赏




【艺术家简介】

刘玉社,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山水画创作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中艺财富画院签约画家,江苏钟山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扬州大学兼职教授,红河学院客座教授,原石河子大学文联主席、博物馆馆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美协第四、第五届副主席。应邀多次参加“中国画画世界”活动,足迹遍布世界多地。并应邀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南京中山陵等地举办个展,其作品因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而受到人们关注。
先生自幼酷爱绘画、文学,受益于《俄罗斯素描教学》一书与著名人物画家董振堂先生点化。19岁被选调兵团农学院(现石河子大学)。曾从事美术教师、文化摄影干事、美编、校报编辑等。受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其作品具当代人文内涵,又不失洒脱的传统笔墨情怀,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高校、外交使馆等收藏。多次受邀中国画学术研讨会暨讲座活动,在《美术》《国画家》《中国画》《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光明日报》《中国书画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中国画研究文章。
【作品鉴赏】

骏马跃天山 68cmx68cm 1999年

天山祥云 68cmx68cm 1998年

一纸烟云天地宽 68cmx68cm 1998年

高昌逰 6尺整张 2011年

叶尔羌情怀 68cmx68cm 1999年

踏雪 45cmx68cm 2018年

大海道 45cmx45cm 2023年

古玛河 45cmx45cm 2020年

戈壁魂 45cmx45cm 2023年

西汉烽火台 45cmx45cm 2023年

安集海 45cmx45cm 2023年

葡萄姑娘 45cmx68cm 1994年

牦牛骞 45cmx45cm 2023年

潘世征将军 45cmx68cm 2019年

潘世征将军 45cmx68cm 2019年

潘世征将军 45cmx68cm 2019年

秋硕 六尺整张 2020年
中国画应在多样发展中创新
摘自《光明日报》刘玉社 2006-04-14
中国画要走继承优秀传统,吸收优秀文化,融时代精神的自主创新之路,当下我们就不能忽视“以洋代中”所谓的“创新”,但也不能死抱成规不放。
弘扬现实主义精神没错,但不等于固守写实技法,现实主义精神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应是多样性的百花齐放艺术。宽容和允许艺术上的“百家争鸣”才可能使21世纪中国画坛争芳斗艳、百家竞出,从而达到中国画传统与现时代的合拍。如果我们长期地将中国画的发展抑制在一个很狭窄的写实甬道里,就有可能失去中国画现时代艺术形式的拓展和创新,这与当今建设和创立新型国家是极不相适应的。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和创作上,过分强调写实而忽视了中国画写意性方面的继承性,误认为用西法取代中国画或者把素描搬到宣纸上就是创新。我们在西学的过程中,一度忘却了自己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的意象性。我们不妨翻翻中国近几十年的画卷,不难看出传统的中国画离我们自己的民族愈来愈远,而离西方却愈来愈近了,甚至被西画完全取代。当今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失去半壁江山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全国级中国画大展中一边倒的误导,使中国画中的传统文化儒雅气愈来愈少,千篇一律的写实大画占满了我们的市场,也挤满了我们的展厅,导致了个性艺术作品的渐少和个性艺术家的缺失,形成了天下画家一个面貌的院体画体系。
为此,我们必须让中国画具有民族的哲学性,能体现中国优秀文化的学术性,而不是通过什么人为活动,使中国画走入西方化、模式化、制作化,更不能仅以视觉来评定中国画作品的优劣。中国画应充分回归到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和谐美、文学美、诗意美的写意抒情形态的学术上来。
院体画以理性绘画为主要特征,是将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通过写生后直接纳入中国画的再现创作。因而,它缺乏了像传统抒情写意文人画那种提炼、概括的主观艺术提升过程。因此,院体画对生活的摄取是直观、直觉的。由于它必须尊重客观存在,因而不能像文人画那样对自然、对宇宙和认识上的主观情感创作。当下的中国画创作中写意精神的缺失,实质是理性的功利院体画家过多,或者说是我们过分地重视绘画科学的理性所致,而忽视了中国画艺术情感的意象性存在。这正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唐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它们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历史画卷”,正是由于它们能尊重客观、真实科学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和人物的真情实感才具有了考证价值。这正是院体画能够客观、真实反映历史生活的重要特征和功能。因此,作为院体的写实性绘画,它不仅仅存在于艺术中,更重要的是能为史学家们考证历史提供依据。因此,她们的作用正如当今摄影师一样,能反映客观生活的真实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因而院体画的功利性是允许客观存在的,甚至不允许像文人写意画那样的主观性创作和抒情。
文人写意画则是在依据理性绘画基础上,在对生活高度的提炼、概括后上升到一种情感意象的创造活动——是写意的抒情艺术形态。因而文人画的感性色彩往往多于理性,艺术性多于实用性。她是中国知识分子历经千百年积累创造的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形式:一个“写”字说明了她与书法的文化渊源关系,一个“意”字体现了她所内涵的哲学、文学艺术价值。“写意”既有艺术的,又有哲学的,与院体画相比,她体现了文人画家主观情感表现的文化精神内涵。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取的就是这种可望而不可及、时隐时现、虚虚实实、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和笔墨。所以说中国画画家要提高文化修养,道理也正在这里。
因此,中国画诗意、书写性的丢失,必将使中国画偏离传统文化的轨道。所以我们说写实的院体画是客观再现实用的艺术,而写意文人画则是养性把玩的主观情感艺术。二者在绘画形态上有所不同。她们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功能之别。如是说教式的,就选择理性院体画,如需情感宣泄式的,你可尽选文人画。作为创作方法,院体画重理性不是说不要意,文人画重意,也并不是说不要形,二者只是有所侧重罢了。精神总是要依附于形才能够表现出来,中国画亦然。形应为精神表现而服务,决不是为形而画形。形一旦失去了传神的目的,这个形就毫无存在的意义了。中国画优秀的“形神观”是中国画创新的根基,离开她很可能会误入一种杂耍式的花样翻新中。如现在用宣纸多次复印后再去画,这样只能是“花样”,是一种制做,但决不是中国画的创新。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创新的意义,处理好“技与艺”、“形与神”的关系,在中国画发展的今天、世界美术发展的战略上,我们很可能有既守不住传统,也打不出去的危险。作为传统的中国画本应是多样化的个性艺术。但几十年来我们却固定着不变的西方写实风,死抱刻画不放,而忽略了对本民族艺术的探索,这样在传承中国写意画上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使中国画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写意抒情形态。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中国画应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但眼下,我们人为地倡导西方写实化,而使中国画变成了写实院体画的一枝独秀,几乎将文人画、民间绘画挡在了中国画以外,这对当前构建和谐多样发展的中国画是十分不利的。要提升21世纪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地位,我们仅借西方写实的“形”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应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中去寻找答案,并积极主动地融入时代精神,来完成中国画的创新。
为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和主动去发现文人画中的文化审美的精神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将自己民族优秀的中国写意画艺术奉献给人类。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精华的文人画“雅品”艺术,理应是我们这个时代,值得去挖掘和继承创新的画种。如果我们现在仍坚持抱着西方绘画理念去搞中国画,将会失去发展与创新民族中国画的大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