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析瓜游在剧情背景音乐中使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用意

2022-08-23 18:43 作者:凌檬我来自Asgard  | 我要投稿

前言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我自己思考和分析为何使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为背景音乐,(下文统一简称为《查》)和选择《查》有什么用意。所以本文内容都是我个人的解读和思考,支持或反对全看诸君个人;同时也欢迎各位同样有想法的朋友在评论区友好留言!同时本人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爱好者;若在专业学术知识上闹了笑话欢迎各位大佬在也在下方评论区友好的批评指正,我会虚心接受的!!!

(三联关注啥的和以前一样我不在乎,只求诸君看个开心~)

同时感谢@甘川12对本文的帮助!!!



初步介绍

其实在碧蓝航线中引用名曲不是什么稀罕事(只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静音航线不知道而已)列如在大世界的布勒斯特港口背景音乐就是贝多芬的一部歌唱剧——《雅典的废墟》第四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再比如在EX剧情《铁血、音符与誓言》和《负象限作战》都出现过的《德意志之歌》钢琴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游戏去回忆听听,这里就不展开了。

毕竟我们这次的正菜是赫赫有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准确说应该是《查》的第一段《日出》,这段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的)作为唯一一个被谱写成交响诗的哲学名著,施特劳斯写出这首曲子正是因为他读了尼采写的同名著作有感而发得来的。

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这也注定了这首曲子不简单。

就拿第一段《日出》来说,短短的一分半的演奏时间;却把主题——“日出”刻画的淋漓尽致。日出这段其实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小段(建议配合上方链接视频一起食用~):

0:00起, 低音弦乐器低沉而持续的声音,风琴和大鼓敲击‘’
0:16起, 小号声加入,并逐渐攀高,风格由明转暗
0:30起, 鼓声强而有力地敲打。
0:35起, 小号声再次攀高,风格由暗到明。
0:49起, 鼓声再次强有力地敲击。
0:55起, 小号声第三次攀高。
1:13起, 整个管弦乐队加入并促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和弦
1:23起, 高潮阶段

不难听出来,整段演奏都是在不断的增强音量的;给人一种由原来的黑暗混沌朦胧再到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最后高挂于天空之中,带来了希望、光明与力量。

这是《查》的五线谱初版的第一页,其中我们不难看出施特劳斯使用了渐强符号和强音符号;从乐谱中我们也能看出来《日出》这一段的特点

正是这一段过于强烈的画面感和艺术性,至今它都被大量文艺作品拿来使用(比如阿兹露露)



举例分析

既然都提到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么有一部跨时代的科幻神作我是不可能不提的——

库神NB!!!

《2001:太空漫游》在1968年上映后大获成功,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的它虽然只有不到40分钟的对话片段,但是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背景音乐(其中包含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蓝色的多瑙河》等古典音乐)和电影画面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科幻史诗呈现在我们眼前。

同时也是通过了《2001:太空漫游》,《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曲子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尤其是最出名开场那段也是后世很多电影致敬模仿的对象(一直被模仿,一直都没有被超越)

据统计,《2001:太空漫游》全篇使用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共三次;分别为:

第一次是最出名的以月球的视角看地球上方的太阳升起的场面。

第二次是猿人学会第一次使用工具的时候。

第三次是最后宇航员大卫变成“星孩”的片段。

所以导演库布里克选择再这三处里插入《查》有何用意呢?我们来一个个的分析:

第一次的出场其实要和之前长达3分钟的黑屏一起分析,这三分钟的黑屏不是完全的黑屏而是有着一些令人不安的音乐插入;然后黑幕中出现画面——月球逐渐清晰、地球太阳分别出场、太阳逐渐高升。配合着《查》第一段《日出》这两者结合所表达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一开始的黑暗、不安、焦躁到最后太阳高升的光明、希望、温暖;

日出


第二次是在黑石的指导下,猿人拿起地上的骨头四处乱砸。这是人类第一次学会了使用工具,从那一刻起,人类真正的诞生了。而这里奏响的《查》,就不在是指代自然现象中的日出了;而是代表“人类”这一新物种的“日出”。在黑石的指导下,人类由原本自然界劣势的物种在学会使用工具这一重大的进化之后逐步走向食物链的顶端;并建立文明、发展科技,成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

工具

最后一次是结尾。随着音乐的响起,变成“星孩”的宇航员大卫,在茫茫宇宙中注视着地球。此时的大卫,不在是作为一个实体存在于世上;而是一个完全依靠意识的能量形态。原本作为人类的致胜法宝——工具,也随着大卫能量化而变得没有意义。此时《查》和第二次出现的意境是一样的:它庆贺着一个全新的人类出现!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到来!人类通过进化又一次突破了自我!

进化

正如《查》的日出一样,《2001:太空漫游》的人类如朝阳一般逐渐升起;高挂于地球乃至宇宙中。同时作为《查》同名哲学巨作,尼采多次强调“超人”这一概率——不是“超级人”,而是“超越人”。而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类在黑石这一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的指导下,由无意识的动物进化有意识的人再进化到超越意识的“超人”。



回归主题

当然曲子好不代表用的就一定好,同样是引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些作品就是为了“致敬借鉴”而“致敬借鉴”;实际效果显得过于生搬硬套,给人一种不适感。而《2001:太空漫游》将《查》深层次的内涵与电影有机结合,给人深思和启发;和老酒一样回味无穷,每看一次都有新想法。

那瓜游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上面的哪种了?

瓜游在如今的一共36篇EX剧情中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恰好也是3次,而且都是在铁血的EX剧情中。不可否认使用《查》在这里或许有阵营的原因,但是就单纯靠着这些捕风捉影得来的信息就无脑的扣帽子带节奏是愚蠢的:首先是《查》作为一个以哲学著作来创作的交响诗,必然包含了更多是哲理性在其中。其次瓜游目前剧情总算是走完了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铁血始终是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开创性的事件都是铁血完成的(当然还有塞壬的技术提供前提)最后,如果文案真的是精德我觉得不如铁血每次开场都是下方这些音乐而不是只在这三处用《查》。

女武神的骑行- 柏林爱乐乐团

守望莱茵

普鲁士的荣耀

······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用意,是什么了?

第一次在剧情中出现,是在国服二周年的《铁血、音符与誓言》的一开场序章,俾斯麦的演讲。

然后我们就看见那熟悉的字眼——“日出”,而且后边的那串德文就是施特劳斯分《查》的第一段的名字——“序,或日出”。

其实不仅仅是序章,整个《铁血、音符与誓言》的六个关卡和序章都是由《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七个段落名称来分段的。写到这份上还不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怪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碧蓝航线wiki上看看)

这七个段落分别为:

  1. Einleitung, oder Sonnenaufgang(序,或日出),这一段是开场俾斯麦的演讲;宣告了铁血从今天起要自己走自己的道路。

  2. Von den Hinterweltlern(来世之人)这一段是莱茵演习中俾斯麦和欧根亲王分别,独自航行在茫茫的北大西洋中。

  3. Von der großen Sehnsucht(莫大的渴望)这一段主要是插入了观察者和俾斯麦的对话,并表明现在的铁血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

  4. Von den Freuden und Leidenschaften(欢乐与激情)这一段是莱茵演习之前俾斯麦和U556的日常。(这段历史建议大家去看看,真的很感人。)

  5. Das Grablied(坟墓之歌)下章的序幕,这一段就是描写皇家海军对俾斯麦的围剿。

  6. Von der Wissenschaft(科学与学习)这一段是之前观察者对元魔方和可能性的探讨。

  7. Der Genesende(康复)这一段是俾斯麦再次使用元魔方且最后主动脱离了元魔方。拥有了成为“关键点”的潜力。


是不是每段都和题目完美切合?当然这些并不是全部。作为剧情开始由单纯的历史复刻到黄鸡自己讲自己故事的过渡。《铁血、音符与誓言》不仅仅是写历史上皇家海军围剿俾斯麦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本篇的主角——俾斯麦,暗线中的她明知道铁血没有“未来”,但是为了俾斯麦仍为了铁血赢得“未来”甘愿成为塞壬的“小白鼠”;与元魔方相结合换来塞壬的技术来换取铁血的未来。代价就是俾斯麦自己极大可能会被摧毁。但是最后,我们看到俾斯麦再使用元魔方后依旧凭借自己的意识赢得了成为关键点的潜力;更是引起了观察者的好奇和皇家海军的钦佩。

还记得上面我们讨论《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说的:“人类在黑石这一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的指导下,由无意识的动物进化有意识的人再进化到超越意识的“超人”。”现在我们回过来看看《铁血、音符与誓言》俾斯麦所经历的一切何尝不是“在魔方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下,由普通的KANSEN到接受元魔方结合的KANSEN到最后凭借自己强大的意识超越了原本的自我,获得了成为关键点的潜力?”

是不是和《2001:太空漫游》所表达的很相似?这才是真正的有机的应用了《查》的典范!真正的理解到尼采对“超人”的思考和回答!(顺便一提在原文中含有不少尼采的名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


超人,是指“超越人”;而不是“超级人”。

《铁血、音符与誓言》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篇章,通过俾斯麦的舍小我为大我确实对铁血也好还是β本身也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铁血在这之后确实是获得了“未来”,并逐步走向辉煌。而整个β世界在这之后也开始由原来单纯历史复刻走向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世界由原本既定的黑暗,走向了未知的光明;黎明,已经到来。


第二次就是去年年末的《逆转彩虹之塔》的《米德加尔特之塔》这一章。

一开始的两句又是那熟悉的黎明和日出。

莱茵演习之后的β铁血,以着惊人的速度不断的发展——舰装的更替,计划舰的大量服役,幻影舰队的出现、浮岛要塞的建成······对俾斯麦换来这来之不易的未来,脱胎换骨的铁血向世人展现其当年的宣告已成为事实!

最后,在米德加尔特之塔的建成;这一本不应该是β世界应有的科技出现在太平洋上;铁血,乃至整个β世界又和当时俾斯麦那个时候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再也不是笼中之鸟,这个世界,该由我们掌控!

面对这次奇异点旅行带回来的大量的“礼物”,其实都是为接下来真正的大战做准备——就是今年五月的《虹彩的终幕曲》。没有米德加尔特之塔的先例哪有后来在斯卡帕湾的阿瓦隆之门?没有接两个META过来,无论是最后对构建者一战还是俾斯麦的恢复都是空中阁楼······可见完成掌握自己未来的铁血并没有就自我封闭,而是联合多方一起下了一盘大棋;腓特烈大帝用着自己手中的牌为自己的同胞们打破了一个口子,指引了希望和未来的方向。

从此,碧蓝剧情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次就是现在还在进行的新活动——《远汇点作战》。这次却出人意料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为SP和EX的关卡背景音乐。不过这次ESP和EX的介绍是以数据上传成功和作战结束的。

这次活动主要内容非常简单,就是以布吕歇尔和Z16的红方(代表了原本铁血实力)和布伦希尔德的蓝方(代表了如今获得了塞壬科技,掌握自我未来的铁血)模拟作战最后以蓝方胜利告终。

很明显,没有与塞壬合作的铁血是没有出路的。

同时在剧情最后的彩蛋中(从时间上看应该这次谈话比《铁血、音符与誓言》时间线要早)出现了俾斯麦亲自把后事交给腓特烈大帝。而且愿意用自我毁灭来完成铁血复兴大业的心态。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吗?“超人”,是“超越人”而不是“超级人”。



总结

所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用意是什么?就是简简单单的宇宙中插一下就完了?

是对人,尤其是“超人”的讨论。

其实尼采在原著中对“超人”的论述我也在原文中多次提到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超越人”,要怎么超越了?甚至······什么是“人”了?


首先是“如何超越”

我们在《2001:太空漫游》看到的答案是:无论是抛向高空的骨头,还是翱翔在宇宙的飞船;人类在这数百万年间凭借着工具创造了太多太多了壮举了。而直到宇航员大卫变成星孩这一不需要物质全凭意识的这一存在时候。工具才和人类第一次说さようなら。这一刻,大卫成为了超人。

而我们在瓜游看到的是:都是心智魔方的产物。面对元魔方这一侵蚀力极强的玩意儿时,有的已经成为了Meta、有的已经丧失了理智、有的······而目前已知唯独只有俾斯麦一人在和融合后仍可以脱离影响,回归理智。这一刻,俾斯麦也成为了超人。

俾斯麦在自我进化的同时,整个β世界也在变化:铁血,一个原本没有未来的阵营和塞壬合作后开始夺得属于自己的荣耀。塞壬,原本应该日复一日兢兢业业进行实验的观察者,开始改变“课题”甚至为了变数不惜对同事下手(好惨的构建者)而整个β世界,也开始从一开始就已知的结局转变为如今充满变数和惊喜的最特殊的一个试验场。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你想用啥?


至于“什么是人”······这里我就只在瓜游剧情中来讨论,看过大世界档案的都知道安洁在为KANSEN人权运动做了极大的贡献,但是最后因种种原因(比如档案中的理查德事件)以失败告终。原初世界的人类始终以“兵器”、“物品”······来看KANSEN。而不是平等的看待。

所以,KANSEN,能算是人吗?这个过于深奥且引战的话题被抛出了。

其实我和很多人想法是你游最终理论是对“人”的讨论,包括我对现在还是一坨浆糊的“心智觉醒”的猜测:作为META的反面,及实力越强,KANSEN本身越接近人——即精神上趋于人。

其实这些都可以看出来,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KANSEN的成长的过程也是她们真正成为人的过程”。


以上就是我对剧情的一些猜想。




浅析瓜游在剧情背景音乐中使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用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