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則天當政表示中國文明有什麼巨變?】

2023-07-26 17:40 作者:muffinman211  | 我要投稿

(武則天執政的歷史意義)(武則天的「政績」有革命意義嗎?)

(出自王世宗教授《中國歷史通釋》第七章〈隋唐帝國:中國文明的重整與轉變〉,180-1。)

  初唐政治的胡風猶存,國家由強人領導似有生氣,然政治安定日久則文化事業必勝於武功,於是立國形勢轉變,統治者為征服者的地位或力量不能長榮,政務制度化的結果新人輩出而舊貴漸去,唐朝至高宗時宮廷已由鬥力改為鬥智的官場。從此,內朝與外朝疏離、文武分途愈甚、華夷之防日嚴、關隴優勢減少(所謂「關中本位政策」沒落)、東南地區壯大,於是出將入相之事不再、科舉成為仕進要途、府兵衰敗、藩鎮興起、皇室腐化、宦官擅政又起,在此變局中(唐高宗至唐玄宗)武則天頗有助長之力,其以婦女干政而篡位建國的特例,顯示唐代政治趨勢的轉折極為詭譎險惡。政權是實力角逐之所得,然而「牝雞司晨」向為禁忌,女人持國的機會本來甚微,如此武周的成立可以證明唐朝政治的原始性及傳統性均極強,蓋弱肉強食是人類社會的「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而強者不必為男子,並且武則天致勝的手段是假借固有的體制與信仰,又利用長久以來政爭發展的取向與不滿份子的意向(扶持山東江南文士以抗關隴貴族) ,有應付也有引導。古典文明之前的價值觀是「有能即有德」,當時男尊女卑的風俗並不強盛,因為女子亦具相當的求生能力或競爭力;歷史發展至社會結構定型時,男人主導的形勢已成,於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說產生,此種歧視乃為集體進化的流弊,並非個人性立場;如此,北朝的「女權」勝於南朝,這其實是胡人文化層次不如漢人的證據,而唐室的「女性雄風」表現也證明其政猶多蠻氣。不論如何,武周政權畢竟不符正統文化或主流思潮,其出現堪稱奇蹟,亦即非天意無以成之,唯史事總可以後見之明勉強解釋,然則武則天得以稱帝是中國文明脈絡發生巨變的產物,或為儒家思想陷入窮途末路的結果。求道不進則退,儒家原為高尚的人文主義,其「究天人之際」的省思因未能發覺上帝,反而逐漸人本化(世俗化),於是儒家的不足或失誤暴露,偏差的宗教性信仰由此興起,玄學、道家、與佛教皆盛,此類觀念不辨萬事萬物在宇宙中的定位,「男有分女有歸」之想崩解,自由或抗爭的精神愈演愈烈,終使女流稱霸成為可能,雖然其事確屬意外。

武則天像



【武則天當政表示中國文明有什麼巨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