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人!警惕致盲“刺客”丨一文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防治
2021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近1.4亿,位居全球第一[1]。其中,约1/4的糖尿病人群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后文简称DR),而DR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2]。研究显示,中国大陆整体DR患病率达23%,其中非增生性DR占19.1%,表现为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等,增生性DR占2.8%,表现为出现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玻璃体出血,晚期可并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2]。但DR又是可防、可控、可避免致盲眼病中的首位疾病,更早地发现、干预、治疗DR,对延缓病变进展、减少失明不良结局至关重要[2]。
基于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徐州复兴眼科医院眼底病专科张璇主任,为我们解答可以通过哪些手段加强对DR的早防早治?又有哪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复兴眼科眼底病专科张璇主任
张璇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任职徐州复兴眼科医院
眼底病专科
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先后在厦门大学眼科中心等知名医疗机构研修,两次加入中国眼科医师“明日之星”计划白内障、眼底专项。
擅长处理各种眼底常见病、多发病,如各种眼外伤的处理、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抢救等。对各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玻璃体病变 、视网膜玻璃体病变、眼底出血、眼外伤手术等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1.DR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怎样的危害?
张璇主任:DR可能造成失明,患者焦虑抑郁,甚至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2-4]。
DR给患者带来最痛苦的危害是视力的损伤乃至失明[2],视力受损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也会随之涌现[3]。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存在DR,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可显著增加2~3倍,例如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并发DR的患者是无DR患者的2.24倍,卒中发生风险则为1.74倍[4]。考虑到视网膜是全身唯一肉眼可见的血管,因此通过眼底检查关注DR、观测眼睛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糖尿病患者周身的多个并发症,对于眼睛、周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测治疗评估疗效,均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2.怎么预防、延缓DR病变?
张璇主任:DR应防患于未然,需要做好筛查工作,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干预。为了预防、延缓病变,减少DR的危害,早期进行眼底筛查发现病情,从而做好早防早治是必要的举措[1,3]。
1型糖尿病:12岁前诊断的患者,12岁开始DR筛查;12岁及以后诊断的患者,则建议在病程5年内进行DR筛查。
2型糖尿病:诊断时就应及时进行DR筛查,这是由于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可以隐匿多年,诊断时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一定要进行全面地眼科检查。
妊娠糖尿病:在妊娠前或第1次产检时进行眼部检查,妊娠后每3个月进行1次眼部检查,直到产后1年。
3.确诊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怎么办?
张璇主任:患者一旦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首先应该做的是内科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及进行肾功能的检查。在这些指标相对正常平稳后决定眼科的干预措施。
对于早期(非增殖期DR)患者可以采取随访观察的措施,对于出现新生血管(增殖期DR)患者需要激光甚至手术干预。患者是否需要激光治疗主要根据视网膜缺血的程度和范围决定,而不单纯依靠视力和主觉症状。当然,治疗前视力越好主觉症状越轻的患者往往预后越好。更专业的说法就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度非增殖期应该进行激光治疗。一旦进入增殖期,也就是出现了新生血管,可能只有一部分患者能够通过激光控制疾病的进展,大部分患者最终需要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n. Brussels,Belgiu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1.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视网膜病变学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 (4): 241-247.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视网膜病变学组. 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11) : 1026-1042.
[4] Zhu XR, Zhang YP, Bai L, et al. Prediction of risk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for all-cause mortality, stroke and heart failure: Evidence from epidemiological observational studies. Medicine (Baltimore),2017,96(3):e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