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目是不错的文化武术之旅——我对《欢迎来到世界各地》中亚洲篇的分析



晚上一口气把《欢迎来到世界各地》这部记录片的亚洲部分全部看完了,当然并不是很仔细的看,是用快进的方式。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片中所呈现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和交流[呲牙][保佑]
1.中国篇——武当山(武术学校)
号称「南拳北腿」的中国武术文化系统,简单的被老外制作组简单的用武当山来“代表”了,实际上还不是出家人,而是那些武术学校里练竞技套路的孩子教气功的也不是正经练武的那波人,倒是像养身气功。认真想想,也不奇怪,制作组深究这个庞大的系统明显吃力不讨好。

2.中国香港篇——咏春拳
毫不意外,制作组拍摄了咏春拳,不过对于「北拳南传」和其他南拳没有提及,略失望。

3.冲绳篇——空手道
据@板寸头道场 阿炜老师介绍,空手道的起源是冲绳,显然制作组很懂日本文化(东京篇我继续说这个问题)。

4.伊朗篇——Zurkhaneh(力量之屋,伊朗传统摔跤文化)
100%推荐这集,把力量之屋从起源到发展过程再到日常训练都讲得很清楚。(缅甸篇我会详解)



5.东京篇——柔道、剑道
阿炜老师当时是这么说的,早期日本人和冲绳人是分开的,而且互相看不起,所以日本人不练空手道,练柔道。制作组把空手道安排在冲绳篇,柔道安排在东京篇,明显是行家啊[呲牙]
柔道篇把柔道的基本训练流程讲得挺到位,练缠斗类武术的朋友应该有同感。剑道篇没有讲得很深入。



6.越南篇——越武道
看的我最莫名尴尬的一集…在看这集之前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体系,看完以后表示“卧槽这不是缝合怪吗”,把跆拳道的基本技术和特技、中国的竞技套路对练和兵器,拿来用,改个名字就说是自己的[笑哭]连道服的样式与材料也没换…[辣眼睛]



7.蒙古篇——赛马、射箭、博克(摔跤)
这集我觉得制作组又在偷懒了,草草的拍一下平时比赛和乌兰巴托那达慕节就完事了…大哥你们把博克选手的日常详细拍一下不好吗?

8.柬埔寨篇——柬拳
个人认为第二尴尬的一集,虽然说那位三金闲大师很努力的在复苏据说失传近两千年的柬拳,但这个技术体系包括训练手段,可以说是现代泰拳的克隆版。(这个问题我也会在缅甸篇详细说)

9.马来西亚篇——Silat(马来拳)
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武术系统,片中多次演示了「类舞蹈化」的套路,从手型、身法和步法来看,我推测是为短刀匕首服务的,后面的段位考核用Karambit(虎爪刀)演练与徒手套路同样的动作,证实了我的推测。(好像印度尼西亚的武术也叫Silat?地缘文化[OK])



10.印度篇——Kushti(印度传统泥地摔跤)和卡巴迪
制作组对中亚摔跤文化是真爱[呲牙]这集也很详细的介绍了印度传统泥地摔跤的起源、发展和日常训练。简单来说这项运动就是现代自由跤规则。
卡巴迪,俗称“老鹰抓小鸡”,是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4.缅甸篇——缅甸拳
地缘(地理环境),决定了地缘文化交流、地缘政治交互的面貌。环境本身就是文化本身。
缅甸拳、泰拳和柬拳,无论在技术上、训练手段以及比赛规则上都大同小异,本质是基于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接近、文化传统相似(都是佛教国家),所以技术表现形式惊人的一致是必然的结果。

实际上,伊朗的Zurkhaneh和印度的Kushti也是惊人的相似,训练工具和而不同(两边都有大木棒和俯卧撑板,印度独有锤铃,伊朗独有门盾和链弓),我的功能性力量老师,刘爽老师@Pahlavani 认为高加索地带向南迁徙的那群人,一部分去了古波斯,一部分去了古印度,而他们都是崇尚力量的种群,所以各自的摔跤文化和力量训练的形式都是高度一致。


所以说,把众多项目叠加在一起,重叠部分最核心的那个内容,就是一切的本质。

18.菲律宾篇——FMA(菲律宾武术)
最近我开始学习FMA中Balintawak流派的短棍技术,也看完了纪录片《The Bladed Hand 执刃之手》,所以相比之下,这集并没有太多想说的,想了解FMA直接去看执刃之手(执刃之手的导演是行家[OK])

19.泰国篇——泰拳
↑上面缅甸篇讲完了。这集没有讲泰国传统武器系统,略失望[doge]



以上是我对该节目亚洲篇内容的评价。
剩下的歪果部分,我看完要做一些背景分析后再更新。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