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章 无望的梦 其一
始动
这个孩子出生时没有多少特殊的地方。 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婴儿,普普通通地降生于医院洁白的产房。 可能有一点和其他孩子不同,他被护理员小姐抱在怀里时没有哭,而是像死了一样,没有发出任何动静。 护理员小姐有点担心,也是为了让他呼吸通畅,轻轻拍了几下他皱巴巴的小脸。 受到刺激,他发出婴儿特有的哭声。 嘴巴一张一合,呜哇呜哇的哭着。 和其他新生儿一样,不太好听。 ……… 刺激 其一
这是一个敏感的孩子。 他对外界的刺激很灵敏,声音、形体、味道,他记忆这些刺激的速度很快。 在他七八个月大时,别的孩子还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含糊声,他已开口喊爸爸妈妈。 护理员小姐说这是记忆力强的象征。 北原的父母听了只顾着高兴,没有注意到护理员小姐的下半句。 「也是敏感的象征。」 她叮嘱北原父母在家里要多多注意,不能让孩子遭受强烈刺激。 ……… “错误”的开始
这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他很聪明,但不会把这份聪明用在歪道上,从不触犯父母定下的规矩。 他除了比较爱哭以外,完全称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 三岁时,他也像其他孩子一样爱问问题,经常会缠着在家里的妈妈提问。 而他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 「妈妈,为什么我要哭呢?」 母亲经常用同理心回答他,但他不知道同理心是什么意思,就一直在问。 他一直问到了五岁,一直问到他从父亲书房里知道解释那天。 「同理心:设身处地的感同身受。」 「有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人在远古时期诞生的合作机制,为了理解合作方的需求而产生的能力。其根源仍然是基因的自私性,是基因为了更好的传承下去才产生的能力。」 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沉锚效应,也无法分辨这句话的对错。 所以将这段话奉为圭臬,时时咀嚼。 ……… (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 矛盾
这是一个矛盾的孩子。 “错误”的理论指导着他的生活,将生活指向无法理解的矛盾。 他不明白,既然同理心是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才出现的。 为什么现在却总是妨碍他产生开心的情绪呢? 有时候明明很开心地玩着,忽然就看见了一个难过的人。 然后,他心里瞬间被刺入了一柄利剑,锥心刺骨,难受至极。 痛苦像滴入水面的油滴,很快就将玩耍的欢乐牢牢覆盖。 他觉得如果让难过的人不再难过,就可以驱散笼罩在水面上的“油膜”。 于是,在下一次看到难过的人时,他上前提供了帮助。 很顺利,难过的人不再难过,他也不再难受。 一切都很顺利,这是他离未来目标最近的一次。 可错误的地基上无法建出高楼。 「帮助别人是为了让自己不再难过。」 他走进了另一个“错误”。 起点与终点
这是一个徘徊的孩子 一次,他见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像往常一样,心里很难受;像往常一样,他上前帮忙了;像往常一样,他没有再多想。 过了一会儿,面前又经过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但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和往常不一样,他心中持续的阵痛无法祛除;和往常不一样,他只能在旁边默默看着;和往常不一样,他开始反省了。 「如果之前没有去帮忙,现在不会这样。」 又一次,他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这次他没有行动。而是等待着未知的下一个。 最终没有人得救,所有人都在受苦,需要帮助的人没能脱离困境,他也没能逃脱同理心的折磨。 于是他再次反省。 「不要等下一个,专注眼前。」 生活总是戏剧化的。 很快,新的抉择就来临了。 两个人处于困境,而他只能帮一个。 他没有按之前想的那样专注于眼前,能帮一个是一个。 而是什么都没做。 他想道。 「帮助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不再难过,本质上是为了缓解难过的情绪。」 「既然现在无论如何都要难过,不如让难过的人多一点,这样我也会好受些。」 “错误”的起点与“错误”的终点形成闭环。 这次之后,他遇上需要帮助的人也不再会采取行动。 帮了这个,还有那个;救了这个,那个就要死,怎样都错,怎样都对,所有选项都一样,选择毫无意义。 ……… 刺激 其二
这是一个敏感的孩子。 护理员小姐曾说,不要让他一下子感受太强烈的刺激。 现在刺激无处不在,于是他病了。 此时他已长大,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知道世界并不是强烈的二元对立,也不是非黑即白。 黑白世界的缝隙中还参杂着一道精致的灰。 他就站在那里面,一动不动。 本来他可以一直这样站下去,静静完成自己的人生。 但他病了。 他知道自己得了镜像联觉症。 生病后,世界变得很奇妙。站在灰色的世界里,他有点分不清自己是谁。 看见别人摸自己的手臂,他的手臂仿佛也受到了触碰。 看见别人活动,自己好像也在活动。 无端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世界上好像有很多个他在同时接受刺激。 自我的边界已经模糊,他不知道哪个是自己。 边界模糊的世界里,他分不清哪些是出自自身的真实感受。 ……… 自“我”观测
这是一个追求公平的孩子。 为了准确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他学习了许多知识。 还算有成效,他渐渐能够做到将自己和他人分开了。 只是有一点不好,了解的越多,他越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行事的道理。 所有人都没错。 很快,在区分完自我之后,他又回到了先前不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情况。 他开始觉得什么都是对的。 他开始觉得犯罪是对的。 因为每个人都被社会压抑了天性,为了释放胸中郁结而破坏规则没什么不对。 他开始觉得偷窃是对的。 因为一个人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出生,倘若无法满足,那一定是世界出了问题。 他开始觉得杀人是对的。 因为生命因死亡的存在而美丽,所以让生命绽放出花朵并没有什么错误。 这些不对。 ……… 永恒的审判
这是一个追求正确的孩子。 自我审判无法抵达“正确”,化用道德无法抵达“正确”。 于是他结合两者,创造了一个用“道德”审判自己的“我”。 我拿着“道德”对他挑挑拣拣,剔除了其中无法分明“对错”的那部分。 然后将他剩下的那部分判作“错”。 于是,他便被我从灰色的世界中赶了出来,重新回到黑白两色的世界里。 尽管身处“错误”的黑色会让我不停的责备他,但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也让他重新明确了“自我”。 一个得失守恒,事事无错的“自我”。一个以作恶为乐的“自我”。 从此以后,他被我一直放在烙铁上炙烤,这是我的判决。 ……… 判决
他是一个坏孩子。 用心险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满足自己为终极目标。 但他觉得世间自有平衡。 得到必将失去,失去也必将得到。 就像他的病一样,就像种种高功能自闭症一样。 天生聪颖,心灵却饱受折磨,有时候他会羡慕那些平凡的普通孩子。 我跟他说: 这是富者的余裕。 有无数人努力了无数个日夜,最终却因天赋差距,根本无法和他这类人比拼。 甚至连同台竞技的资格都没有。 他不甚在意。 努力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事物。 若你成功,人们会说你天赋好;若你失败,那也只是天赋不够。 就算苦苦练习一生才终于抵达大雅之堂,那也是因为你的天赋足够。 至于失败,那自然是因为天赋不足。 … 他是这么说的。 所以我说,他是坏孩子。 ……… 刑罚
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 只是因为年幼时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便遭受如此折磨。 生活以沦为地狱,他不想上学、不想出门、不想看见人。 但是不行。 他必须上学、必须出门、必须见到那些形形色色的人。 否则他的母亲会担心、他的父亲会焦急。 而他, 也不会好过。 于是他便赤裸着迎接发红发烫的刀尖,任由它们穿刺自己的心灵。 于是便躺胸露乳地走上刑场,等待来自“道德”的惩罚。 其实他也试过逃避,但我不允许。 无论他逃向何处,以何种方式为自己的罪责开脱。 我都一定可以把他抓回来。 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逃避。 我不会减轻对他的惩罚。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要求。 ……… 成长 其一
他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成长即是人逐渐得到从生活发现美的能力。很遗憾,他没有这份能力。 他觉得美,只是因为别人觉得美。 只是因为我觉得美。 这是附庸风雅,但附庸风雅也是美。 重要的是, 他很清楚,我不是他。 所以他没有这份能力。 ……… 成长 其二
他是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 美的能力每个人生来就有,他只是还未发掘。 板上静江老师劝他做自己,那个无证医师也劝他做自己。 他觉得做自己就可以重新得到发现美的能力了。 于是他做了我眼中的他。 自私、不顾他人、行事只注重结果。 选择做自己后,他很快就开始行动。 他想知道一个人在知道自己是自我欺骗的情况下继续欺骗自己。 所以他将班上的同学逼进了绝路,逼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他想知道,他们会做怎样的选择。 他是坏孩子。 所以会因为他们受难而高兴,这种行为显然不道德。 但这是他的第一次尝试。 我没有管。 虽然已经没有了我的介入,但他仍在因自己高兴而难过。 或许他是好孩子? ……… 成长 其三
我是一个长大的孩子。 我知道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陋。 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因为我是“道德”本身。 “道德”不会混入感情因素,“道德”本该像法律一样,至公无私刚正不阿。 “道德”是不讲人心的,只会根据他做的事做出审判。 “道德”不会发问,“道德”不会疑惑,因为我早已安排好了一切的结果。 我是判官。 他是犯人。 他见死不救,有罪。 他无动于衷,有罪。 他忽视人心,有罪。 他发自内心地为做出这些行为感到放松,以恶为乐,有罪! 他不值得同情! 混淆
……… 冲突
自我的碰撞并不总是格外激烈,有时也会像现在这样沉默无声。 ……… 疯狂
水似牢笼,从四面八方涌入身体,顺着气管进入胸肺。 身体失控颤动,大脑自发走向灭亡。 ……… 作者说: 如果我明天没有更新,那就是被线下单杀了,各位体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