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不建议高考搏一搏——评《难题/高中生议论文》

点评的文章是:cv9263606,1000字左右,很快就读完了哦~

本来是希望借这次活动找到一些情感真挚的记叙文,点评议论文总会有种在教育机构办公室检查作业的感觉ww
不过刷了大概三百篇专栏之后,一时没有见到心目中想读到的记叙文,反而是看到了一篇非常标准的,可以当教学范例的考场作文。正好本次专栏活动的名字叫“我的作文还有救吗”,因此本篇点评以该文章为案例,提出一些考场议论文写作与优化的简单思路。
希望读者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结合自身情况,批判借鉴使用。

PartA
一篇应试议论文范文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从三个活动题目中,选择了“难题”作为文章题目。相比另外两个题目,这个题目确实有更强的议论性。作者开篇提出的“遇见难题与解决难题自古以来都是人们纠结的问题”这一观点,基本概括了文章传达的两个主要信息:遇见难题与解决难题。并且全文也以此布局,详略得当地分析了“什么是难题”和“怎样解决难题”。
进入分条列举阶段,作者分别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主题来展示不同角度的难题,在并列中有递进。虽然分论点结构不那么统一(PS.统一分论点只是个人的强迫症),但也足以体现作者对高中议论文有了自己的解构。
我们假设作者是全国卷的考生,全国卷的新材料作文,更注重考生对个人观点的表达。但许多高中的朋友,在刚接触新材料作文的一些奇怪要求(如演讲稿、辩词)时,总是觉得无从下手。那么这篇文章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发散观点,多角度去搭建文章,尝试用全面的思路去分析、解决问题。简单的操作就是:小,中,大三个范围。看着简单,却是思路混乱的时候,迅速定下思路行文的方法,可以节省很多的构思时间。
但这种操作用好是不容易的,还是建议各位朋友就一个问题深入剖析,详细原因会在下文给出。
再说论据,本文以老子《道德经》开篇,全文选取论据基本源于文学电影作品,可见作者平日里做过相当丰富的素材积累。
我们说“言之有物”,什么样的文章才算言之有物的文章?有详实素材支撑的文章才能叫言之有物。而好的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言之有物。本文前两个论述段就很好做到了言之有物这一点,选用论据来作证分论点。只是第三段缺少了论据支撑,仅仅是一些论述,这是很难驾驭住“ 社会与个人和谐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体形成棘手的难题。”这一宏大论点的。建议作者在改进的时候,将第三个论述段再打磨一下。
此外,在处理论据这方面,作者每个段落的处理方式都不同。如第一个论述段的多个论据加对比用例,第二个论述段的反面论据,倒数第二段道理论据事实论据的交替运用,这种变化的处理是很受阅卷老师喜爱的,这可以侧面体现作者多角度处理文段的能力。
最后简单说说行文,本文作者四个论述段的行文结构高度统一,即:论点+解释论点+论据佐证。老话说“一招吃遍天下鲜”,虽然平时习作时,老师可能会觉得这种结构看习惯了有些审美疲劳,但阅卷老师可是从来不认识考生的,他们只会针对这篇作文发表观点,所以高考阶段,先把自己的这个杀手锏练好,应对其他类型的议论文也就不会怕了。
至于花活,等高考结束后,想怎么搞怎么搞。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是相当标准的议论文,我去看了作者自评的专栏,作者给自己打分50,我认为这个分数很客观,如果作者能再将文章优化一下,这篇标准的,用于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文章可以拿到52,54这样的分数。
但文章中也存在一些小遗憾,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希望能帮作者的文章锦上添花。
1.选取的论据丰富性稍微弱了一些。
作者的自评中提到他是一名高三编导生。编导生这个身份,对作文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以作者为例,尽管作者会因为准备艺考而积淀了很多文艺作品的素材,但这也会限制住作者扩充选材的空间。
比如本文的论据大多出自电影。这篇议论文中大多用例都高于生活,少了些身边的新闻。希望作者闲暇时适当关注国内外的新闻与动态,并以此为论据(像是新冠的难题:德克里克堡,环境保护的难题:敦煌防护林)。以作者的能力,将这些新鲜的素材融进文章,绝不是难事。
2.中心论点比较抽象,导致分论点太散。
虽然递进阐述问题是快速定文章框架的方式,但过于发散的论点也会导致文章结构发散,左打一枪右打一枪,等到解决问题的阶段,前面论点的说服力就弱了很多。
而且本文的三个分论点,单独拿出来做全文的分论点都可以成文。所以作者下一步可以做一个针对性的练习,强化对中心论点的呼应。
PartB
高考考场并非赌场,不要标新立异搞“梭哈”
平心而论,这篇文章或许读起来不像故事那么有趣,语言也并不辞藻华丽,在第三个论述段也出现了失误。但作为一篇非常标准的高中议论文范文,我还是建议初高中的朋友去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写作语言。
每年高考季都能见到一些颇有创新精神的高考考生,比如用甲骨文写作的,用小篆写作的。近一点的,去年引起全网争议的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全文用“不说人话”式的哲学语言,成了一篇佶屈聱牙的文章,正好对了一位阅卷老师的胃口。相比之下,写小说的,全文写文言文的其实都算不得什么创新。
这类文章,说白了,如果和阅卷老师电波对上了,确实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运气好,看了30秒,乍一看没什么大问题,就能把老师唬过去了。
但这种考场创作,不仅对作者自身积累提出了高要求,而且这种体裁上的创新,本质也是一件高风险,没那么高收益的赌博。
前两天在专栏首页看到一篇文言文写就的议论文,体裁上看确实够花活,在考场上写这样的文章也说明作者对文言文保持了很久的热爱。一旦细读,就会发现文中甚至出现“我有一个朋友”这种言之无物,用据不典型的失误。
文章还在的时候,评论区中很多人留言:
这篇文章好厉害、不明觉厉、大佬好强……
但这种形式上的创新,权当看个笑话就过去了,万万不可盲目追求。韩愈在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中提到:“文以明道”,侧重的是文章阐述的道理,表达的内涵。
要知道,如果水平不够,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花活是很容易翻车的,更何况是高考这种几乎决定命运的考试,那是万万马虎不得的。
最后,很有幸遇到这样一篇标准的议论文模板文章,感谢作者在繁忙的高考中参与活动并和大家分享。祝作者学业有成,高考加油,金榜题名。
(低情商: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了,刷什么b站,还不快回去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