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章 严刑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十章 严刑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讲了愚学之士的无知,揭露了愚人之所以“愚”的本质。愚学之士对于依法治国的内在逻辑不学不思,对依法治国的成果视而不见,反而自以为这是残暴。所以韩非子说“愚人不知,顾以为暴。”愚者的本质是“愚者固欲治而恶其所以治,皆恶危而喜其所以危者。”意思就是他们固然希望安治,却反对达到安治的方法;都厌恶危险,却又喜欢造成危险的原因。
想象一下,社会中的既得利益者,那个是想要真正变革的,原因还是那句话: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对于愚学之士,他们希望国家安治,却又讨厌达到安治的方法,因为要实现安治就要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不喜欢危险,却又喜欢造成危险的原因,因为要除去危患,还是要触动他们的利益,总之愚学之士的实质就是要维持既得利益的现状,本质还是自身利益第一不想变革。所以“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法术之士如何知道愚学之士的本质的,韩非子认为“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意思是说,严刑重罚,是百姓所厌恶的,但又是国家得以治理的方法;怜惜百姓减轻刑罚,是百姓所喜欢的,但这又是国家陷入危险的途径。这里有一个国家与个人,多数与少数的问题。国家形成的基础动力是维护族群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国家利益就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损害了国家利益就是损害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基础上,对于违反国家律法,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就要严刑重罚,当然对受罚者来说是厌恶刑法的,但这是国家得到治理的唯一方法。人性中包含了恶的一面,律法的作用就是遏制恶的一面,刑法就是要让作恶者受到处罚与教训。
愚学之士并没有看到国家利益,也没有将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相统一起来,他们只看到少数人犯法受到律法的处罚心存不满,就说你看依法治国受到了民众的厌恶,君主应该废弃。如果国家律法不全,执法不严,犯法者多,且减轻刑罚,民众喜欢,愚学之士就说你看民众多欢喜,君主应该维持这样的管理。但愚学之士并没有看到废弃律法与维持现状的后果,都会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致国家安全于不顾,同时,也是损害了绝大多数民众的利益,致大多数民众利益于不顾。这就是世之愚学所愚之处。
韩非子所在时代,社会动荡,国家混乱,律法不会,执法不严,民众不法行为较为普遍,所以愚学之士有了“民情与舆情”的优势,才会有“民之所恶与民之所喜”的说法与依据。这反而更加体现了依法治国的高瞻远瞩与现实价值。在韩非子看来“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意思是圣人以法治国,必定违反世俗而顺应真理。“必逆于世”这是多么大的智慧与勇气,与世俗对着干,与既得利益集团对着干,也只有法家可以。“顺于道德”说明法家学说来源于道家,将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中,这就是顺于道德。
【何以知之?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
在公司管理中,公司制度与处罚规则总会受到抵触,这一方面说明制度的价值,二是说明厌恶制度的人其本身的职业素质还不够。公司老板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听到有人厌恶制度或是因坚持制度造成暂时的损失就要废弃制度。只要坚持制度,终有一天,制度将升华为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