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8 程颢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8、程颢(公元1032—1085年)
宋朝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字伯淳,又叫明道,河南人,长期住在洛阳。政治上属于顽固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和弟弟程颐,合称“二程”,继承孔孟之道,吸收了一些老子和佛教的思想,鼓吹唯心主义的“理学”,后来经过朱熹的发挥,成为程朱理学,是宋以后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
程颢是王安石变法的死敌。宋神宗用王安石为相,他向神宗提出“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鼓吹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反对进用法家。变法实行后,“每一新政颁布,必加以评论”,说什么新法是“用贱陵贵,以邪妨近”,“故害天下益深。”[1]他对王安石施行人身攻击,说王安石是“小臣参预大计”,有个人野心,“要已在人主上。”他还用“天时未顺,地震连年,四方人心,日益摇动”[2]来吓唬宋神宗,要神宗停止变法,充分暴露了他是大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程颢鼓吹反动的“天理”说。他把地主阶级的意识从哲学上概括为一个“理”字,并把“理”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理”就是“天”,叫做“天理”。他说“天理二字,却是自家拈出来”,“天理”这个概念是他的创造。“所谓天理者,自然底道理,无毫发杜撰”[3],天理是自然存在的,不是谁的意志造出来的。那么它应该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了,可是他又说“天人本无二”,天和人是合一的,“只心便是天”,心就是天,这样,他自己又否定了天理的客观性,把天理看作人心的产物,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他鼓吹“天理”说的目的就是要把三纲五常说成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以此来对抗一切进步的改革,镇压农民的革命。
程颢鼓吹先验论。他认为认识“不必远求”,即不需要通过实践,不需要和客观外界接触,只要通过内心修养就可以认识天理。内心修养要达到“仁”的境界,“仁”是地主阶级的虚伪道德,他欺骗说这是人的本心中固有的,就是要人们毫不怀疑地接受地主阶级的道德说教。“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做到了“仁”也就和天地万物融合为一,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做到“仁”又必须去“蔽”,他说“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达道”。“达道”也就是达“仁”,去“蔽”就是要排除一切违反地主阶级道德的意识,去掉了“蔽”,“思无邪”,思想完全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才算做到了“仁”。由此可见,程颢宣扬的认识论,根本不是要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而是要人们苦思冥想体验封建教条,死心塌地做封建主义的奴才。
程颢叫嚷“非孔孟之道不可学也”,他的哲学完全是为封建的三纲五常辩护的。他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4],他宣扬的所谓“天理”就是这种“父子君臣”之理。他虽然也讲“万物莫不有对”,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如“有长有短,有大有小”,但又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固定不变的,犹如“父子君臣”的地位不可改变一样。他以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并说什么“天理如此,岂可逆成!”由于他的哲学极其反动,后来的理学家把他捧为上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他的著作有《进书》、《文集》,收在《二程全书》中。
注:
[1] 《明道文集》卷二。
[2] 《明道文集》卷二。
[3] 《上蔡语录》卷上。
[4] 《二程遗书》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