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维,这个特别的男人。一个叫欧维的男人,这本特别的书
(这篇文章当初是作为作业写的,发在b站分享一下,当时时间太紧很多想写的都没写下来,以后可能会再写一篇书评)
阅读《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是我爱上巴克曼的书的开端。好几年前我曾看过这本书,当时深受感动,就进一步关注了作者,看了一些他写的其他书,然后深深被他折服。我一直觉得这本书和我非常契合,现在回想起来,不知是因为我多多少少受到这本书的影响还是我本身就有和这本书中的思想相同的特质,还是二者兼有,总之是一件幸运的事。这次我试图从整体和细节来评析这本书,由于时间有限,只能尽力将我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尝试去理解和发掘这本书一部分智慧。
先谈谈欧维吧。作为本书的主人公,欧维,和巴克曼后来的书的角色们一样,是独具个性且富有“争议”的人,缺点明显却又极具个人魅力。本书开幕欧维已是一个五十九岁的老男人,与店员争执的短短一章就生动地表现了欧维的落伍、固执、无礼和难打交道,但是本书最后他却获得的众多读者的喜爱,且毫无意外他的神奇魅力也折服了我。开幕时欧维正为邻居的女儿买iPad,然后故事就倒叙回三个月前,彼时欧维正计划自杀,然而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搅乱计划,这是本书的一条时间线,主要为时间顺序。另一条时间线就是欧维过去的故事,大致依照时间顺序,但是经常插叙。通过两条时间线的交替叙述,作者展现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的一生。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理解或者说没有关注欧维自杀的原因,在这次为了写读书笔记而去重读的时候,我深刻感受到了欧维的痛苦。可能是因为心智的成熟,并且我本人的某些特质与欧维有些相像,所以我比以前更能理解和共情他。
欧维是一个恪守原则的人。不论是从何人的视角看,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他。当然,人们可能不太理解什么是“原则”,但是他们一旦理解,就会明白欧维对遵守原则这件事是多么的忠诚。然而让他烦躁的是,他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糟糕了,因为“无所事事”“盼着早点退休成为一个累赘”“不遵守规矩”的人越来越多了。人们只想着怎么偷懒,而不想着怎么承担责任,欧维不能理解明明自己能做到的事为什么要交给机器,为什么人们总想着如何变得更加“便利”。他自然顽固不肯变通,但是他身上那股正直善良的品质却隐藏在无人想了解的糟糕脾气背后。
拿欧维太太索雅的话来形容欧维:【他对正义、道德、勤劳以及一个对错分明的世界深信不疑。】而他本人正是这样的。他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他,工作薪资如何,有什么新鲜有趣的事,他眼里只有“本该如此”。
书中多次运用反复的手法。就如第二章,“悠着点多好”作者反复提及这句话,和欧维的责任心反复对比,通过长长的一章关于欧维在周二的白天巡视小区的日常和他的各种牢骚铺垫,一点点揭示了他周二却没有上班,而是计划着自杀的事,并在他准备订上上吊用的钩子时,图穷匕见,回忆道,【“悠着点儿多好。”他们上班的时候说。周一早上他走进办公室,他们说没在周五通知他是不想“打扰他的周末”。“现在你可爽了,可以休息了。”他们说。他们怎么会理解周二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已经百无一用是什么感受?整天不是互联网就是意式浓缩,他们怎么会理解什么叫作承担一份责任?】
太太死时欧维就想自杀了,但是他不能因为这件事就不去工作,直到电脑代替了他,他决定自杀(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成功,可怜的欧维!)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自杀是为了工作!责任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是他活着的意义。周一失去工作,周二计划自杀。
当然,他没能成功。因为那不会给挂着拖斗的车的白痴邻居。他“极不情愿地”帮帕尔瓦娜和帕特里克一家倒车,后来又“极不情愿地”送他们去医院、修暖气……
再举例一个反复的手法。在索雅提出和欧维约会,和欧维为他们第一次约会穿上西装的情节之间,【从来没人问过欧维遇见她之前他是怎么生活的。但要是有人问起,他一定会回答说自己没有生活。】同一章的章末写了索雅的葬礼,【周一是她的葬礼。周一他按时上了班。
要是有人问起,他会说,在她之前,他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
我注意到书中的细节,每次欧维感到犹豫或者不情愿但是最终还是做了好事时,作者总是收起他一贯的喋喋不休(心理活动),直接讲欧维做了那件事,为数不多的心理描写,也总是欧维问内心:如果是他的父亲,或者说索雅会怎么做?然后做出最善良正直的选择。照现代人的话说,他可能有些“傲娇”,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善良,当原则或者计划等与之冲突时,他总要借他所爱之人之口得到支持。(我看过一些人的书评,他们对欧维的看法只停留在表面上,多么地肤浅,连作者有意为之的暗语都看不出来。)他的父亲对他影响非常大,他的父亲,一个正直的人,成为了他的榜样,后再来是温柔善良的索雅。自然是他受他们的影响,但是归根结底,也和欧维内心深处的追求分不开。
欧维这个角色既有自己的独特性,也有一种代表性。书中有很多与欧维相似的人,鲁尼和索雅父亲(欧维简直和索雅父亲一模一样!)。这使得欧维身上也有一些那个时代(大概是在金融行业兴起、数字化之前)的瑞典男人的共同特征,勤恳的,固执的,不善表达的……共性和特性的兼合,这也是读者们那么喜欢他的原因吧。
欧维买车只买萨博。这是原则。这个原则来自于他的父亲,那个和他一样沉默,善良,正直的人,拥有一辆萨博,父亲得到那辆车,兴高采烈地向欧维讲解这辆车的机械原理时,欧维决定除了萨博什么都不开。
鲁尼和欧维曾经是好朋友,但是在欧维看见他买了一辆宝马之后两人就闹掰了;和索雅父亲刚开始很不和,但是一辆斯堪尼亚让他们接受了彼此。车对他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两个男人因为车一拍即合,或者一分两散,这事关忠诚,忠诚即原则,欧维是依照原则活着的。
有人说这本书是讲爱情故事的,但是我认为并不是的,本书如题,就讲的是欧维这个男人,欧维的故事即全书的故事,只是对于欧维来说索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所以有关索雅的篇幅会很多。
欧维爱自己的妻子。他可是一个恪守原则的人,他在目睹生活中违反规则的事情时总是火冒三丈、强烈谴责,但是文中出现妻子作出违反他原则的行为时,却从来不曾出现有关批判和谴责的字眼,对比之下显现出一种温情。欧维喜欢具象的东西,螺丝刀和滤油器,索雅只喜欢抽象的东西,音乐、书籍。欧维不能理解索雅,但他永远包容她,她是原则之外。而索雅理解他。【欧维的世界非黑即白。她是色彩,他的全部色彩。】
对索雅来说,注定的或是“某事”,但对欧维来说,注定的是“某人”。欧维对索雅一见钟情,为此他每天花几个小时陪索雅坐火车上下学。他说了谎,说自己是索雅学校下站地附近的军营的士兵,在他们第一次约会时说出实情,【“我只是想知道做你的眼中人是什么感觉。”】索雅没有生气,欧维此后也再也没有对她说过谎。他们在一起了。
欧维每次给太太送花都送两朵,这是原则。这源自书中一个有趣的情节,花店的花两支五十,一支三十九,但欧维坚持认为一支二十五,与店员争论许久,店长最后不得不承认欧维是对的,但是欧维即将用信用卡付款时,却发现“五十克朗以下刷卡消费,加增值税三克朗”,于是欧维从此以后就买两朵花送给太太。这是原则问题。我想欧维的心理大概是休想让他为任何一朵花多付一毛钱。可以说他是抠门,但是对他来说,没理由多花的钱就是不能多花,商家休想多坑骗他一毛钱。这个为在医院门口停车要交停车费而争吵的小老头啊!
关于索雅为什么会选择欧维,我想她是爱他那难能可贵的道德品质,以及,欧维看她的眼神让她觉得她是世界上唯一的女人。
【在那个肌肉发达、眼睛幽蓝、忧郁且有些笨拙的男孩在那列火车上坐到索雅身边之前,她的生活中其实只无条件地爱着三样:书、她的爸爸和猫。
她总是备受瞩目,这不是问题。那些形形色色的追求者排起长队。高矮胖瘦,黑白俊丑,或伶牙俐齿或坚韧不拔,或优雅大方或自命不凡,或金发碧眼或贪婪无度,要不是他们忌惮坊间流传的故事,说索雅的爸爸在树林中的僻静小屋里藏了几把枪,还会更积极一些。但从来没人像火车上坐到她身边的男孩那样端详过她,就好像她是世界上唯一的女孩。
有时候,特别是头两年,一些女伴质疑她的选择。索雅非常美丽,身边的人大都觉得这很重要,总是提醒她。另外她还非常爱笑,不管生活如何对待她,她总是积极地面对。但欧维却有点……好吧,他就是欧维。她身边的人也总是这么提醒她。他上初中的时候,就是个小老头了。他们说,她能找个更好的。
但对索雅来说,欧维从来都不阴沉、不尖锐,也不刻薄。对她来说,他就是他们第一次共进晚餐时那些有点褶皱的粉红色玫瑰。他把他爸爸有些紧身的棕色西装套在了自己宽阔的肩膀上。他对正义、道德、勤劳以及一个对错分明的世界深信不疑。并不是因为这样的人会赢得奖牌或证书,或者会被别人拍拍肩膀说声好样的,而是这样处世的人不多了,索雅知道。所以她想守住这个人。他或许不为她吟诗、唱夜曲,也从来没有送过她昂贵的礼物,但从来没有别的男孩就因为喜欢坐在她身边听她说话而愿意反方向坐几个小时火车。
她抚着他那比她的大腿还粗的小臂,胳肢他,直到这个顽固的男孩露出笑容,就像包裹在珠宝周围的石膏模具碎裂开来,这时索雅心里就会唱起歌来。这些时刻,只属于她一个人。】
【他们在一起的四十年里,索雅辅导过几百个有读写障碍的学生,最后他们都能念《莎士比亚全集》。但这么多年来,她从没能让欧维念过其中一本。他们搬进排屋后,欧维在储藏室里一待就是几个星期。完工后,客厅里就多了一个她所见过的最漂亮的书橱。
“你总得有个地方摆书。”他喃喃地说着,用螺丝刀尖拨弄着大拇指上的一处伤口。
她蜷入他的怀中,说她爱他,他点点头。
关于他手臂上的烧伤,她只问过一次。欧维勉强说出那个故事后,她不得不把那些简短的碎片拼凑起来,还原出他失去房子时的真实情况。但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他的伤是怎么来的。之后,每当有朋友问她为什么会爱上他的时候,她都会回答,大多数人逃离火场,但欧维这样的男人冲向火场。】
索雅小时候把家附近的小镇的图书馆里的书都读了至少两遍,其中她最喜欢《老人与海》,这是作者给的一个明示,圣地亚哥和欧维有着相同的硬汉精神(硬汉精神在巴克曼的其他一些书也有所体现,尤其是《熊镇》),索雅喜欢这样的人。
欧维年轻时亲手造了一个房子,但是此后不久,邻居家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到他的房子,而他冲进邻居家救人,最后他的房子化为灰烬。
计划自杀时,有一次他计划卧轨自杀,他还考虑到不要吓到火车司机,打算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让火车撞到他,意外发生了,一个男人癫痫发作倒到了铁轨上,欧维将其救起,本想刚好让火车撞死自己,却因与司机,一个看起来二十岁的小伙子,对视了一眼而放弃了。他不希望给人留下死亡的阴影。
他还有很多值得一说的事,但是作业只能写到这里了,以后再拓展开来写。
最后欧维在一个下过雪的早晨被发现安详地死去了。作者没有明言是否是自杀,但是我认为是自杀,一是欧维被发现时躺在床上很安详,二是他给邻居帕尔瓦娜留了遗书。由此可以判断不是突然死亡,而是有所准备。为欧维能如愿以偿地自杀开心,虽然比计划的晚了整整四年,但是欧维人生最后的四年应该也算得上有点“生活”吧?
这个老头在遗书里写千万别把葬礼搞成“该死的盛会”。
他的葬礼来了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