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上的所有白键对应的就是原来7声音阶中的C、D……B
贝多芬601、钢琴上的所有白键对应的就是原来7声音阶中的C、D……B

十二平均律(百度汉语):
…
通过计算,古人发现(2/3)^12≈0.0077073,和(1/2)^7=0.0078125很接近(取倒数分别为1/129.7和1/128),于是他们把“五度相生律”中“按2:3比例寻找最和谐音”的循环过程重复12次,便认为已经到达了主音的第7个八度。
…计、算、计算:见《欧几里得157》…
(…《欧几里得》:小说名…)
…^:乘方。例.x^2:x的平方…
…(2/3)^12:(2/3)的12次方…
…律:见《欧几里得42》…
…五度相生律:见《贝多芬188》…
…比、例、比例:见《欧几里得29》…
…和、谐、和谐:见《牛顿37》…
(…《牛顿》:小说名…)
…过、程、过程:见《欧几里得194》…
…度:见《欧几里得24》…
…八度:见《贝多芬51~79》…

再加上原来的主音 和3/4 λ,如今就有了12个音符。
…主、音、主音:见《贝多芬114、调式中最稳定的音,叫“主音”》…
注意,“规范”音阶不是do、re、mi等7个音符了,而是12个音符。
…规、范、规范:见《牛顿108》…
…音、阶、音阶:见《贝多芬155,188》…
这种经过修改的“五度相生律”推出的12声音阶,其波长分别是:λ、2048/2187 λ、8/9 λ、16384/19683 λ、64/81 λ、3/4 λ、512/729 λ、2/3 λ、4096/6561 λ、16/27 λ、32768/59049 λ、128/243 λ。


和前面的“五度相生律”的7声音阶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原来的7个音都还在,只是多了5个,分别插在它们之间。
…对、比、对比:见《牛顿122》…

用正式的音乐术语 称呼原来的7个音符,分别是C、D、E、F、G、A、B。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术、语、术语:见《欧几里得67》…

新多出来的5个音符,于是被叫做C#(读做“升C”)、D#、F#、G#、A#。

12音阶不能用do、re、mi的叫法了,应该被叫做:C、C#、D、D#、E、F、F#、G、G#、A、A#、B。
把相邻两个音符的波长互相除一下(相比一下),就会发现 它们之间的比例只有两种:243:256(就是原来的“半音”,也叫做“自然半音”),2048:2187(这被叫做“变化半音”)。
…半音:见《贝多芬102、十二平均律:一八度距离等分12份,一份是半音,两半音等一全音》…
…自、然、自然:见《欧几里得128》…
…变、化、变化:见《伽利略10》…
(…《伽利略》:小说名…)
也就是说,这12个音符几乎可以说又构成了一个等比数列。
…数列:见《牛顿210~213》…
它们之间的“距离”几乎是相等的。(当然,如果相邻两个音符之间的比例只有一种的话,就是严格的“距离”相等了。)
…距、离、距离:见《牛顿147》…
…严、格、严格:见《欧几里得125》…
原来的7声音阶中,C-D、D-E、F-G、G-A、A-B之间都相隔一个“全音”,
如今则认为它们之间相隔了两个“半音”。
这也就是“全”、“半”这种叫法的根据。
…根、据、根据:见《欧几里得115》…

既然C#被认为是从C“升”了半音得到的,那么C#也可以被认为是从D“降”了半音得到的,
所以C#和Db(读做“降D”)就被认为是等价的。
事实上,5个新加入的音符也可以被写做:Db、Eb、Gb、Ab、Bb。
…事、实、事实:见《欧几里得6、7》…
这种12声音阶在音乐界的地位,我只用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了。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说、明、说明:见《欧几里得149》…
钢琴上的所有白键对应的就是原来7声音阶中的C、D……B,
所有的黑键对应的就是12声音阶中新加入的C#、Eb……Bb。

能不能把“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再往前发展一下呢?
…发、展、发展:见《伽利略21》…
可以的。
12声音阶的依据仍然是近似思想,
…依、据、依据:见《欧几里得65》…
…思、想、思想:见《欧几里得154》…
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找接近的值就可以了嘛。
…值:见《欧几里得74》…
还有人真地找到了,
此人就是西汉(东亚古帝国)的著名学者京房(77 BC-47 BC)。
他发现(2/3)^53和(1/2)^31也很接近,
这个计算量对常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他算出来了,
于是提出了一个53音阶的新音律。
要知道 古人并没有我们的计算器,计算这样的高次幂问题 对他们来说是相当麻烦的。
…计、算、计算:见《欧几里得157》…
…器:见《牛顿59》…
…幂:见《欧几里得113》…
当然,京房的新律并没有流行开,原因就是53个音阶也太麻烦了吧!开始学音乐的时候要记住这么多音符,谁还会有兴趣哦!
…原、因、原因:见《欧几里得199》…
…兴、趣、兴趣:见《牛顿110》…
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也说明12声音阶也不完美,也确实需要改进。
…说、明、说明:见《欧几里得149》…
…确、实、确实:见《欧几里得103》…
“所谓转调,其实就是用不同的音高来唱同一个旋律。
比方说,如果某一个人的音域是C~高音C(也就是以前的do~高音do),乐器为了给他伴奏,得在C~高音C之内弹奏旋律;
如果另一个人的音域是D~高音D(也就是以前的re~高音re),乐器得在D~高音D之内弹奏旋律。
可是“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根本不是等比数列,人们会觉得C~高音C之内的旋律 和D~高音D之内的旋律不一样。
特别是 如果旋律涉及到比较多的半音,这种不和谐就会很明显。
请看下集《贝多芬602、“五度相生律”的12声音阶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