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名家推荐——孙本见小品展
写意中国画,重在笔墨,意味,情趣。
画时要笔墨与形体兼顾,有时为了彰显笔墨会略失形体。
笔墨无尽无穷尽,既形而下之基,又形而上之道,虽穷其一生也不可谓尽其妙。其妙在不可规划,不可预计,融精神气质,品性修养,生活阅历,社会环境,自然科学诸多内与外的因果元素,一方砚,一支笔,一片天地。进入者,不可回。

画与书合,画从书中可寻得章法,笔法,情趣,意趣,古趣。

习画者须习字,是捷径。
习碑与习帖,皆可。
习字之法因人而异,可先真后草,也可真草交替,有重碑者,有尚帖者,有一帖十年,也有边走边看兼收并取者,无孰是孰非,皆有收获。艺术一旦有了统一样式,即工艺。
学习亦然,忌大众行为,忌人云亦云。

画画要生趣味心,笔墨之趣,结体之趣,意气之趣,款识文字之趣,既合于心,复生于情,现于禀赋。如能稚如婴,笨如童则天趣犹在,必使观者赏目恵心,相视一笑。如若笔行无法,结体无趣,纵烟雲满纸,一堵黑墙而已。

欲画,先饱满情绪,抖擞精神,意在笔先,方能笔不怯纸,墨不枉生。然若欲开合得体,张弛有度,则须工夫。

用笔,笔要有心,有情,有意,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既见得古人,亦见得自己。
用墨,用笔即有用墨。要稳,要透,要拙,要厚,要沉着痛快,要出其不意。然非善用水者,莫能窥其妙,非持之以恒,莫能成其家。

古语曰折钗股屋漏痕,非用心体悟不可得。若欲柔而不弱,劲而不板,畅而不滑,锋生八面,聚散如常,则需反复锤练,反复揣摩。用笔要意念合一,举重若轻,无论笔触长短,皆有法度,须注意其形与质的变化与统一,有起,有行,有收。

无论一笔或万笔,无论尺幅大小,笔墨皆有状态,或干或湿或方或圆,要讲节奏重韵律,有情趣,要放的开,收的住,不可随性涂抹,一味狂放,至无法收拾。也不可欲言又止,举棋不定,唯唯诺诺。

当前工笔之病,多从临摹而来,一临成画,或古,或今。一临现实物像图本,若能提笔即画,而又诸法皆备,形神兼顾者,方为高手,才是真画,然太少。

写意者,用笔追豪放者多,重细节者少,若能做到点线面的自然转换,收与放的随意结合,干与湿的随机生发则面貌一新。若能情与意融,意与术合,一切皆可把控又无须控时,则又一境也。
画时,笔要肯定,墨要从容。能不激不励,法后无法,则成。
庚子惊蛰日
本见论笔墨



孙本见,安徽宿州人,1966年生,字一目,号槐堂,曾就读於中国美术学院山水高研班。
北京圣融美术院山水课题组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中,八次入展和二次入会资格。出版个人作品集三本,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以及十多家省级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