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叙永·画稿溪·20180909(三)

昨天见到的金蛛尚未成年,今天在阴湿的山谷里找到了成年的金蛛。

形似悦目金蛛但小,腹部只有两个连续的深色区域(真正的悦目金蛛有三个深色区)。
警戒带的形状与昨天那位不一样,但这不是分种标准。
向阳地带的花草上,有一种体型很小的弄蝶。

锷弄蝶族的一员,与黄室弄蝶有点相似,我一开始甚至搞混了。
由于体型太小,本种很少受到摄影爱好者的关注,所以图片资料不算多。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但根本不认识的尺蛾了。

存疑,根据斑纹猜测,应为灰尺蛾亚科,但这种色型的种类一直没有查到,欢迎提供线索。谢谢茄子。
一群宽结大头蚁正在搬运一只螳螂,我以为螳螂死了,可是它没有。

国内各地都比较常见的小型螳螂,可能遭遇过车轮或感染了铁线虫,否则螳螂不会被小型蚂蚁杀死。
铁线虫对蚂蚁来说也只是一顿蛋白质大餐而已。
路边的排水渠里有流动的水,水流吸引了色蟌。


颜色不太浓重的种类,翅膀近乎完全透明,体态纤细接近蟌科。
虽然色蟌都有金属光泽,但拥有金属光泽的不总是色蟌,与色蟌近缘的溪蟌科等类群亦有具金属光泽的种类。
在草丛中行动的飞蛾不少,它们的颜色大都不鲜明。

这个类群很有意思,既像丽夜蛾又像裳夜蛾,让早期的分类学家无所适从,各种分类方法无奇不有。《中国动物志》将本属归入强喙夜蛾亚科,而国外比较新的资料则大多把它和几个近缘类群单独当作一个亚科,即涓夜蛾亚科。
某棵灌木的中上层有一种奇怪的幼虫。

本种几乎广布于欧亚大陆,成虫的目击记录每年都有很多,但关注幼虫的似乎不太多。
不知道第一个研究这种幼虫的人看到蛹里变出波纹蛾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树上还有一只体型相当小的象甲。

体型略小于黄豆,到处乱跑,很难抓拍。
星毛金锦香的叶子上停了一只酷似姬蜂的东西,我刚摆好架势,它就飞走了。

拟态姬蜂,水平很高,除了广腰亚目无法弥补的硬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破绽,连触角上的白斑都到位了。
叶蜂科有不少拟态姬蜂的种类,白斑一般长在触角顶端,这个不行,没有灵魂。这个属则不同,其触角末端是黑色的,很真实地模仿了姬蜂族的种类。
紫线尺蛾还是要到草叶上找,这次找到了以前没记录的种。

这个种的尾突比同属其他种类都要尖细,前翅的中点也异乎寻常地明显,独特的外形特征让它成为了属内最容易辩认的种类之一。
有些树蟋喜欢藏在叶腋和凹陷的主脉处。

隐约可以看到黑色的腹部,因而不是相似树蟋。树蟋也在拟态草叶,但它似乎并不希望与环境融为一体,它更像是在模仿一片落在树叶上的植物碎屑。
再往前就到了开阔的草地,在那里,我一时兴起拍了一只“短额负蝗”,回来一查,出事了,它居然不是短额负蝗。

腹部末端的形状与短额负蝗不同,头部形态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此外,本种比真正的短额负蝗狭长一些。我怀疑平时用脚趾头瞎定的短额负蝗其实也是好几个种构成的大杂烩,这都有待日后更多的研究。
星毛金锦香的果实含有糖类,这些糖吸引了一只蜾蠃。

这个属很奇怪,国内的资料与印度的资料有相当巨大的分歧,相同的标本被鉴定为不同的种类,差别巨大的标本也有可能被归到同一个拉丁名下,同一个物种的分布信息也不尽相同。这其中必定有一方喝了假酒。
暂时以国内资料的描述为准,爱慕拆腻子。
草地边缘有不少水洼,水洼附近的草上有蜻蜓落下。

本种在缅甸、印度一带数量似乎更多,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资料很充足。国内与印度所产的个体似乎没有显著的差异。
水洼里还有几只小得几乎看不到的蛙。

在群里问的时候,还特地描述了一下体长——2cm多一点,可能未成年。然后,群里的老哥告诉我,姬蛙长这么大已经算成年了。
可能是在拟态土粒,惟妙惟肖,可惜我的眼力已经被各种拟态昆虫训练出来了。
抬头一看,草上的蜻蜓换了一种。

几乎通体红色的蜻蜓,后翅基部也有红色部分,容易辨认。雌性与之类似,红色替换为黄色即可。
本种广布,也不罕见。我在北方经常看到十几只黄蜻中间藏着一只红蜻,如果是雄性,一目了然;如果是雌性,慢慢找吧。
远处的地桃花上,一只膜翅目一闪而过。

国内最常见的泥蜂之一,鉴定特征是细长的黄色腹柄。由于它喜欢在岩壁上筑巢,城市里的建筑物自然就成了它们的乐园,尽管这意味着它们要承受清洁工和农药带来的双重压力,但它还是在某些城市里站稳了脚跟。
有水的地方,找到大蚊也不算奇怪。

存疑,因为没看到翅脉。图中的姿势一般用来睡眠,附肢牢牢地挂在枝叶上,防止被风吹走。
这里有不少正在开花的野生植物,它们吸引了蝴蝶。

与莎菲彩灰蝶相似,但外缘红色区域更宽,且前翅后角黑斑的形状不同。前述两种彩灰蝶在四川可能存在同域分布现象,很容易坑人。
有鳞翅目的地方当然也会有姬蜂。

我以前一看到小盾片和腹部末端的白斑,就会自觉地把它定成白星姬蜂,但根据我近期的观察,姬蜂族乃至姬蜂亚科的很多属都有这种类型的白斑,甚至连腿上的白斑也有不少雷同现象,因此,最好不要用白斑来定姬蜂。
这以后,我准备返回,经过那只老鼠的时候,我有看到了其他的食腐昆虫。

体型较大的葬甲,大致与双色葬甲持平,远远不如黑负葬甲。鞘翅有发达的纵肋,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触角发达,末端有毛簇,可能是用来感知尸体味道的嗅觉器官。
尸体附近不全是食腐昆虫,也有出来遛弯的一般通过长蝽。

与常见的长足长蝽近缘,但体态更扁平,适合在岩石缝隙和土砾间穿行。多见于山地地带,华东、西南乃至台湾的山地地带都能找到,我国南部连续的山地地带为山地物种的扩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即将到旅馆的时候,我还看到了一只飞不起来的老年胡蜂。


产于四川南部(泸州、宜宾、凉山)的黑尾胡蜂与全世界其他地方出产的黑尾胡蜂有稳定的差异。
大多数地区的标本,头部橘黄色,中胸盾片黑色,尽管南北方个体有颜色差异,但前述特征在各地的标本上基本稳定。
然而,四川南部的标本,头和胸都是棕色的。由于腹部形态独特,它仍然被归为黑尾胡蜂。
也许是个新亚种吧。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