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战上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口译第1名万字经验帖

2023-07-19 13:11 作者:瑞译学苑-MTI及CATTI日语  | 我要投稿

——tekashin

最近读了一篇延期博士的文章。大意是说自己读博几年,发的论文都很少,基本没什么进展。最后已经读到“博6”,非常着急,疯狂工作了半年,完成了毕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指标,感叹人的潜能很大。

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读博的时候,2019年上半年我提交初稿的时候,我的论文也就完成了40%,我很怀疑自己2020年能否毕业,但是后面的这1年多,我真的把论文都写完了(有时候实在写不下去了,就喝点啤酒,我酒量很差,喝晕了睡一会儿,之后起来继续写),自己也非常惊讶。

tekashin因为口语不好,为了应对复试,不断完善自己的答题草稿,最后写了1万5千多字。

这些都说明:

①人在关键时刻,是可以顶住的。

②虽然我们平时没办法“肾上腺爆棚”,但只要我们稍稍上一些心,就能完成很多工作。

行笔至此,再次回忆我的读博生涯。我感到,读博最难的地方,不是写不出论文,而是坚持写论文。因为我们在本科、在硕士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短期写完的论文。

但博士论文的工作量极大,短期写完几乎不可能,所以很多人才会感觉困难。这一点也可以放到其他事情上。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完不成,做不出,而是我们没有坚持下去。最后,祝愿同学能铭记备考期间的点滴,再今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带着这份记忆坚持下去。

共勉。

唯斯

1.个人情况

22年毕业于某外语院校,没有留学经验。大学期间拿过几次校级奖学金,绩点3.92/5.00,具体专业内排名系里并未公布,总之不是最顶端的前几名。

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四之前都没想过考研,也未曾想过在日语方面深耕,所以没参加过校外的日语相关大型比赛,对于各类考试也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没上心准备,十分惭愧。

大三上过N1(125),学校未曾组织专四专八考试,因此未取得相关证书。大三报考过三笔,裸考,最终综合部分得分76,实务57,未通过。

大四下4月中旬决定考研,自己摸索着练习了两个月左右的翻译,参加了6月的三笔考试,最终实务60压线通过。

初试成绩426,复试成绩94.8,总排名第一。

2.专业与院校选择

在择校方面,本人有些名校情结,一开始就想报考一所211,且对自身信心不足,认为口译难度较大,所以一开始只考虑报考笔译专业。而贸大只开设口译专业,且一直是日语考研的热门院校,竞争非常大,因此一开始就没把贸大列入备选名单,一直在北京科技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这两所211之间纠结。

但考虑到本人是浙江人,未来不打算在遥远的大连就业,所以首先否决了大连海事。以北科为目标备考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北科招收人数不多、研究生期间要求必须去留学一年等种种原因,焦虑了很多天,和老师、朋友商谈之后,最终在六月底重新择校,顶着巨大的压力将目标院校改为贸大。

选择贸大的原因一是贸大日语专业水平很强,招生人数相对较多,且位于北京,有利于就业;二是仔细研究了历年的拟录取名单,发现贸大刷人并不严格依照招生人数,让人有一种只要有实力,老师都愿意接收的感觉。

且听说贸大不歧视本科出身,公平公正,本科学校之前也有过直系前辈上岸;三是个人觉得贸大的复试考察方式相对友好;四是虽原本计划报考笔译,但我高中时就喜欢英语,也钟爱语言,年少时还有过当专业口译员的梦想,此前选择笔译是畏难(没有说笔译不难的意思,只是对自己的即时表达能力更不自信)。

所以最终丝滑地从笔译方向转到了口译方向。

3.初试备考

私以为鹿信学姐的经验帖已经写得十分面面俱到,所以本帖就不对学校的题型以及初复试占比等官网可以查到的客观信息再做介绍了。

时间线

4-6月(5-7h,频率低):因为N1分数不高,且当时贸大还未通知213改题型,因此这段时间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背诵N1单词、巩固语法,动笔练习篇章翻译,背诵百科名词解释词条(此时择校北科,北科考察名词解释而非选择题)。

7-8月(7-9h,月均190h):开始政治学习,大头放在翻译和百科上,开始背热词和惯用语。

9月(8-11h,月时长约260h):9月初百科黄皮书背完一遍,继续巩固七八月的学习内容。

10-11月(月均230h):开始加入中日应用文和写作学习,整理背诵翻译理论,用真题进行359模拟考。

12月(月时长约170h):主攻政治背诵,重点热词大量滚动复习背诵。*时长仅供参考,最终还是效率为王。因为本人平时做事效率极低,所以不得不通过补时长来提高产出。

此外,之前看过的经验帖里都没提到一点,以至于我备考时一直非常焦虑,觉得自己的学习时间太少。所以才想特地补充一下:重要的不是时长,是养成规律的学习习惯,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并非每天都要高强度学习,状态特别好就学十一小时,状态不好也有学两三小时的,但很少一整天完全不学(所以上文写了月时长)。

我是脱产考研,九月后为了提高效率,一直一个人闷在家里备考,书桌旁边就是床,没有学习的氛围,所以会开着b站的在线自习室学。同时,我利用自己有点儿强迫症的性格特点,平时会用番茄计时器计时学习。

比起不用计时器时我老爱在学习时开小差干点儿别的事儿,因为难以忍受在时长里混入滥竽充数的时间,开了计时器后我就只允许自己干学习一件事。

另,我中途换过学校,做过两所学校的备考计划。在择好学校后,我通常都会基于目标院校多年真题,列表分析院校每一科目每一大题的出题风格和倾向,并据此针对性地总结需要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如何提升,再根据各个经验帖给出的资料综合安排每一阶段的计划。

即自己动脑总结分析,吃透目标院校每一门真题每一大题的出题风格是重中之重。总之,最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必过于迷信其他人的经验,包括本经验帖。

4.各科经验

(1)101 政治:71分

其中客观题40分,主观题31分。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今年政治选择题出题风格变化较大,北京地区普遍得分低于往年。

而贸大今年213和359两门课分差不大,咬分较紧,政治和百科成了拉开差距的关键科目,因此我认为备考贸大的同学还是不能忽视政治,尤其是选择题的备考。

备考资料书籍

肖秀荣:《1000题》(暑期配合强化班刷题)《肖八》(只做选择题)《肖四》(只做选择题,分析题练答题思路)腿姐:《冲刺背诵手册》(后期跟腿姐带背必备)《30天刷题计划》(选择性地刷选择题)《冲刺4套卷》(只做选择题)徐涛:《核心考案》(强化班听课教材)课程徐涛:强化班(7月开始听课,9月前听完)腿姐:技巧班(9月)、冲刺班(11月)、押题班(12月)

7-8月

主要任务是看强化班并刷1000题。这个阶段我晚上学累了就看强化班,看完做1000题对应章节。但后期改成了看完课程的第二天早上再做对应章节的题,因为刚看完课往往对知识点的印象特别深刻,光顾着趁热打铁的话很容易之后忘得一干二净。

建议政治底子不错的同学有选择性地看课。比如马原除了政治经济学部分外,其他大部分是高中学过的内容,可以放弃看课,直接刷题复盘巩固(虽然我看了,但是过后觉得有些浪费时间)。

思修部分据其他经验帖说知识点不难,所以我直接没看。网上很多人认为1000题需要n刷,但个人实践下来,如果全部二刷三刷的话需要在政治上花费大量时间。

因此,我只在断断续续地在9月等碎片时间二刷了知识点相对固定的马原和史纲部分以加深印象,并二刷了思修的错题。

毛中特大多考当年热点,更需要多刷当年的新模拟卷,因此一刷后就没再复盘过。暑期只需完成以上这些就够了。1000题可能刷不完,可以之后慢慢刷。

9-10月

主要任务是看腿姐技巧班和刷题。技巧班开课前可以慢慢刷一刷1000题。学有余力也可以刷腿姐的《30天刷题计划》,我同样只刷完了马原和史纲部分(问就是因为毛中特爱考时事热点,个人觉得大量刷题性价比较低)。

思修不难,且没时间刷了,放弃。至于大家今年普遍诟病的技巧班翻车问题,我由于写完没来得及检查,完全忘了什么几选技巧,遵从了第一反应写出的答案,才得以逃过一劫。

11月

主要任务是跟腿姐公众号的每日带背、刷各大模拟卷选择题、看冲刺班。开始阶段带背的是选择题的知识点,后期才是分析题。

但按照腿姐的带背计划来,后期一天需要背诵的分析题量很大,所以可以自己提前开始,逐步在带背结束前把马原部分的原理全背完,后期会轻松非常多。

之后按部就班跟完冲刺班就行。选择题部分知识点的背诵可以用设问背诵法。如图,根据腿姐带背音频划出每一段落的重点,据此在备忘录里自己挖空设问,之后复习时只需要按着备忘录里的问题顺下来。


11月各大政治考研机构应该都会出模拟题,如肖八、腿四、米六等,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多刷题、记错题知识点,优先级第一的当然还是肖八。刷题要结合《冲刺背诵手册》,出现错题就去手册上看对应的知识点。

12月

主要任务是每天背腿姐押题九页纸,一刷二刷肖四选择题,记牢错题相关知识点。后期分析题建议根据自己情况选一个老师跟着背就行,我只背了腿姐九页纸和她的另一些押题。

肖四分析题完全没背,仅在背完腿姐后拿着肖四的分析题简单练了一下答题思路,检验自己的背诵熟练度,并未进行过模拟考。在分析题背诵上,我采取了逐日叠加的方法,如第一天复习马原,第二天马原+毛中特,第三天马原+毛中特+史纲,以此类推。

前期非常艰难、缓慢且痛苦,一天要花三四个小时,但坚持下来的话后期背诵速度会越来越快。

(2)213 日语翻译基础 91分

今年的213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贸大在8月份突然宣布大改题型,完全打乱了我的复习计划,当时第一反应非常崩溃,毕竟已经被迫换过一次目标院校,心理上很脆弱,很难接受再出现其他意外事件。

冷静下来后分析了一番,觉得这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机会。我的N1分数不高,更擅长写作等文字输出,而按原来的题型,我不仅要花大量时间刷题、补基础,而且短时间内可能还是考不过其他N1高分的大神,而换题型后你难我难大家难,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且第一年突击换题型,大概率不会要求太高,改卷可能较松。而最终的结果也验证了我当时的猜想。


换题型后的新内容主要就是三项:翻译理论、日语应用文、翻译或通识类作文。至于翻译,可以归为359一同练习。

备考资料

翻译理论:日语职翻联盟、日语MTI、翻译硕士考研网等公众号的翻译理论资料《翻译硕士百科知识词条词典第四版》(即百科备考用到的黄皮书,里面有翻译理论的名词解释,可作拓展)各处搜罗的一些翻译理论资料、论文应用文

汉译日:《日语经贸应用文》(贸大出版)《商务日语函电》(只看了前十页,用作敬语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结合359商务短句备考

日语作文:日语MTI 公众号翻译类作文《日语优秀作文精选》

大学写过的日语作文仅从新的考察内容来说,10月前我几乎没有开始213的备考,仅做了大致规划。比如从公众号整理汇总了相关翻译理论的文章,买了《日语经贸应用文》并学习了第一课。整体仍处在准备阶段。

但建议24的同学们尽早准备,因为不确定24考研的213难度是否会增加。

【翻译理论】

首先,翻译理论上,今年的题目“翻译无定本”有些出人意料,完全不在我的备考范围内。但好在不算晦涩难懂,就算没复习到也能扯上几句。考完查了一下翻译无定本的含义,基本也都答到了点上。不知道贸大之后会不会延续这次的出题风格,即“就算没见过也能望文生义答上几句”的风格。

但也不排除是因为今年第一年换题型所以如此。虽然几乎没押中题,还走了很多弯路,但还是简单说几句当时的备考方法吧,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考。我同样也看了许多人推荐的芒迪的《翻译学导论》一书,但发现里面的内容过于庞杂,适合平时慢慢研读,而当时时间很紧,需要高效精确地获取知识点,因此判断这本书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浏览了五分钟后便果断放弃。虽说有日语版,但购买多有不便,遂放弃。

幸运的是偶然加了一位之前上岸他校英语mti的学姐,从她处得到了很多翻译理论的精简资料。虽然最后考题和普通翻译理论完全无关,但这些资料至少给了当时因为换题型而焦虑慌张的我很大的安全感,也让我迅速大致了解了翻译理论的体系。此外,因为并不知道翻译理论的考察形式,也不知道理论会是用中文还是日文答题,所以只能自己摸黑猜测。我列出了几种有可能的考察题型,分析认为不论是何种题型,考察的知识点大概率都绕不开理论的日语名称和用日语阐释该理论。

因此,我将各种资料整合起来,按关键词搜索了相关翻译理论的日语论文并大致浏览学习,没有多细看,只确认了各种理论的日语官方名称以及基本阐义用语。但同时当时也不排除题目考察用中文阐述某翻译理论,所以我后期背诵了自己整理的中文翻译理论,并大致记了一下它们在日语里对应的专业表达,当成翻译来记,这样不论是考察中文还是日语都能答上几句(但贸大完全不按套路出牌,考了一个常规但不太常见的翻译理论)。

尽管如此,这些努力也不算白费,前期背诵的翻译理论给我的213作文提供了很大帮助,让我得以在考场文思泉涌。【应用型文本汉译外】应用文备考用了贸大出版的《日语经贸应用文》(无中文译文),主要只认真研习了前五课+第八课,但今年考察的邀请函文体应该属于第十三课——社交礼仪文书。而我由于应用文备考开始较晚,同时不太喜欢学应用文,所以不够上心,虽然押题时觉得这章比较重要,但最后手忙脚乱没学,完全没看过第十三章。

但好在各文体有一些共通表达,所以考场上答下来还算得心应手。因此,备考时要注重归纳学习这些常用的共通句式和敬语表达,也要注意一下应用文的格式,动笔做应用文翻译练习。此外,这部分和359的商务短句部分备考可以结合,互为补充,因为都涉及敬语和商务用语。另外,商务短句备考书籍中的《商务日语翻译》一书也有部分应用文文本(中日对译)。

【日语作文】

作文备考时仅动手写过三篇(大家别学我)。动手写完一篇会在excel总结自己在写作中不会的表达和相关联想词组作为积累,有意识地针对贸大出题风格积累一些“万金油”题材和好词好句。

另外整理了自己在大学写过的、外教修改过的几篇作文,积累好的素材和表达并背诵。《日语优秀作文精选》中也有大量不同题材的日语作文,但时间有限,我读了一些但最后基本没记住。

和翻译相关的作文可以在“日语MTI”的公众号上找到许多,除此之外上面也有很多其他题材的优秀作文,微博上许多日语账号(日语外刊精读、宪老师等)也会发布作文好词好句积累。考下来感觉对我帮助最大的还是之前背的翻译理论。但如果贸大最终考察的是通识类作文,可能得出的结论就不是这个了。

(3)359 日语翻译基础 137分

这门的高分来得太出人意料。因为之前报名了瑞译的冲刺班,交作业时也得到过各位老师的点评,也参加了瑞译模考,私以为我的水平在瑞友中真的十分普通,没想到能在359拿到这样的高分(可能是瑞友都是考名校的大神),当然也和今年359给分松有关系。

至于具体题目,我实在一个都回忆不起来了,只记得今年的热词和惯用语考察十分友好,也没有出往年爱考的三字词翻译题型,词汇翻译部分题量减半。相较往年偶尔会出现几个出其不意的单词来说,今年的基础到令人发指,单词都是热词,只要认真备考过的一定都能写出来。

结合我备考时背热词、惯用语和俗语背到疯魔的经历,在考场看到题时,恍惚间甚至产生了杀鸡焉用牛刀的错愕感。翻译部分体感也比往年简单很多,题量虽不确定,但感觉上减少了一些?毕竟模拟考总是压时间写完的我这次比平时提前了近15分钟。

备考资料

词汇部分:三大网站近三年的热词(直接用记乎APP的热词卡包《23日语mti热词必备精编》背的,该卡包内其他政经相关热词也选择性背诵了一些)瑞译免费的词会互译(背完三大网站的热词之后背的,记乎有卡包)贸大出版的《商务日语文章选读》,每一课的课后单词表(研究往年359词汇部分真题时,发现这本书里出现过相关单词)《日语专八考试文字词汇篇》(记乎有卡包)瑞译微博总结的三、四字词合集《小学生四字熟语》、《小学生谚语》《汉日双解常用习惯用语词典》(中文三字、四字俗语的日语对译)

*此外,平时翻译练习、单词背诵时遇到三字、四字词汇都会录到anki里,总是记不住的重要词汇也都会汇总到anki里。

商务短句部分:《曲永红实用口译》《新编汉日日汉同声传译》贸大出版《商务日语翻译》贸大出版《商务日语函电》大学口译课背过的商务口译用语

翻译部分:《汉译日精选汇编》(据说是参照catti的难度编的,材料选自人民中国,不过不新,个人觉得报了瑞译翻译课的话还是学瑞译的吧)《CATTI三笔教材》人民网中日对译文章瑞译公众号发布的天声人语瑞译冲刺班(我只报了冲刺班,受益匪浅。冲刺班虽然更全面,但翻译训练较少,如果再选一次我会更倾向报暑期强化班。

打基础要趁早,7-9月是提升翻译最好的时期。当然有条件可以都报)《日语经贸文选》359真题《翻译必携》(只选练了一些政经文章)政府工作报告(时间有限,只练过一点)

各题备考经验

【词汇翻译】

基本时间线:暑期用记乎背完了三大网站近三年的热词,同时开始背专八谚语、瑞译微博三字词等(为了213还背了同系列专八单词),等瑞译的词会互译开课后跟着更新背诵,中间穿插各种三四字词背诵、自己整理的经贸文选单词背诵,后期觉得不够,又背了《商务日语文章选读》课后单词、小学生四字词语等。

最后冲刺阶段基本不再背新单词,学习内容是复习背诵真题单词+复习谚语及重点三四字词+滚动背诵词汇互译的单词,由于个人短期记忆能力较强,所以为了应试,我在最后阶段每天复习约800个单词。至于我给出的那本惯用语词典,内容非常多,六百多页,只选背了一些,因为背得太早(10月末),后期又没时间复习,在正式考试前全忘光了...最后抱着“算了临场自由发挥,怎么也能译出来”的心态上了考场。所以大家背单词的时候还是量力而行吧。

【商务短句】

研究了一下题型和出题风格后,我直接整理了本科期末考背过的商务口译用语并背诵(内容和其他备考书籍大差不差吧)。之后自己根据贸大爱考风格押重点,选择性背诵了《曲永红》和《新编汉日日汉同声传译》。

《商务日语翻译》则只选背了第一、二、三、六课的部分句子。贸大出版的《商务日语函电》对敬语的变形讲得也挺清楚,像我一样敬语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可以用这本复习一下。个人认为商务短句部分的备考关键不在于背多少句子,而是理清摸透敬语的用法和变形方式,找到翻译规律,以不变应万变。

【篇章翻译】

4-6月

当时未报班,汉译日练习用了北科前辈推荐的《汉译日精选汇编》和人民网对译,日译汉用了天声人语。频率是一天一篇,即一天汉译日,一天日译汉,周末不练习,做一周的复盘。当时还没有构建语料库的意识,买了康奈尔笔记本,单纯只做纸上练习,复盘也仅仅是把生词和惯用的语法表达抄录在笔记本的左侧空白处积累,并在页尾写出对本次翻译的反思及改进方向。此时针对359这一门的学习内容只有这些。

但这种学习方法下的笔记乱得有些不堪入目,加之需要订正译文,页面非常杂乱,另一方面也不方便准确查找定位单词,所以并不推荐纯手写的复盘形式。

7-9月

这段时间是提升翻译的重要时期,翻译也是我此时每天备考的主攻方向。开始断断续续地加入《日语经贸文选》的翻译练习,频率是一周练四篇左右,如周一汉译日,周二复盘周一文章+练一点经贸文选,周三日译汉,如此往复。其余有时间就复盘或者练经贸文选。

相较前期有进步,有了构建自己的电子语料库的意识。因为我更喜欢写字而不是打字,喜欢纸质笔记的触感,最后考试也需要动笔写,所以此时仍然做笔头练习,把复盘整理的程序换成了电子版,即在Excel里整理词汇表达,将多篇文章中涉及同一词汇的不同译法归纳到一起,这样下次遇到同一个词汇或语法时查阅补充起来非常方便。

瑞译课程里的强化笔记也会对每篇译文材料中单词和表达的用法等做发散性拓展讲解,我也会在复盘时做整理,可以说练一篇翻译能学到两篇的知识量。

如果需要列电子表格对照自己的译文和参考译文,也可以语音或识图录入。



在复习上,一般采取视译的方法,同时因为背不下去电子笔记,所以会以周为单位把以上这些表格打印下来背诵,考察发散性对译能力。另外也会在word里细挖翻译技巧和翻译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把涉及同一个语法的各种译不明白的句子汇总到一起,归纳翻译方法。


此外,《经贸文选》的一个篇章较长,我尝试过一天内将一篇全部译完,手差点儿抽筋,因为量大,复盘效果也不佳,所以通常是2-3天练完一篇。同样也会整理生词,后期导入anki卡牌里背诵。练习时用的是自己买的一沓白纸,提前培养没横线的情况下把字写整齐、减少涂改的能力。书里给出的一些译文确实有些差强人意,仅将其作为积累经贸词汇、熟悉经贸文风和锻炼手感的材料为好,不要像本人一样一开始过于强迫症,死磕翻译细节。精翻还是在平时。


整理的经贸文选笔记在冲刺班开班前,我基本将《文选》全部笔头译完了一遍。

10-11月

报了冲刺班,备考重心放在钻研真题上。但这段时间由于需要开始其他模块的备考,翻译练习时间被大大压缩,除了冲刺班的翻译作业和每周一次359模拟考外,我完全不做其他翻译练习。因为觉得加大练习量会压缩复盘质量,所以选择提高练习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

此外,由于我的一大短板是翻译速度慢,所以每次模拟都会掐表练习,不仅计算总时长,也会记录我在短篇、长篇翻译等各花费了多少时间,分析自己在哪处耽误了时间,寻找可以提速的版块。个人实践下来,认为长篇翻译上下文连贯,更易理解,长难句也没有短篇翻译多,提速空间较大,建议有同样困扰的同学可以主攻提升长篇翻译的速度。

12月

除了做特地留的359模考题保持手感外,未翻译任何新的文章,甚至没做太多对以往文章的复盘(和我那段时间的心态不好学不进去也有关系,不要模仿),可以说是半丢掉了翻译,因此不值得参考。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127分


备考资料

《贸大考研金皮书》《中国文化要略考研笔记》(和金皮书一起看,作为补充)《翻译硕士百科知识词条词典》(黄皮书)蜜题APP刷题网友分享的应用文写作模板合集和一些大作文素材瑞译冲刺班的参考大作文、参考应用文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大作文社论)“小媛译站”公众号(应用文模板)

【选择题和简答题】百科选择题和简答题给人最大的感受是:你不知道自己某天背书的时候随手查的一个知识点就变成了考题,而天天背到崩溃的知识点却根本不会出现在考卷上。比如简答题介绍《简爱》的主要内容,我在备考时恰巧想起初中课上老师给我们看过其电影版,因为不太记得内容了,所以随手在豆瓣上搜索了一下,不知怎的就记住了男主的名字罗切斯特和故事梗概。

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现在看来,保持对各种知识的好奇心,养成随手百度的习惯还是挺重要的。因为换学校,我从七月份才开始背金皮书。前期百科是我最喜欢的备考科目,甚至每天会期待学百科,尤其是中国文化部分。学习方法是一边背金皮书动笔在纸上捋一捋上下文历史人物关系或事件的前后联系,顺手搜索一些相关的历史趣闻轶事,很有意思,印象也更深刻,但缺点是耗时较长。

同时自己整理了各个朝代的首都变迁以及书上各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复盘时考察自己是否能复述这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其他的知识点背诵方法也大同小异,即建立知识网络然后复述。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喜欢采用和政治一样的设问背诵法,自己挖空提问抽背自己,因为考察的大部分题目毕竟还是选择题。



备考时随手记的事件梳理而外国文化部分,尤其是外国文学部分就比较痛苦了,其难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不了解的作家名字和其作品对不上号儿,找不到任何记忆点。

因此如果搜索了作品主要内容和作家生平还是记不住的话,我偶尔会采用一些“旁门左道”,即把知识点具象化。如在背诵时顺便记住作品和作家在纸张上的位置、把文字变成图像背诵、编奇怪的口诀背诵等,总之无所不用其极。


备考时画的怪图但即便如此,等我九月初背完一遍,第二遍回头复习时还是忘得差不多了,最后几乎处于直接放弃外国文学作品板块的状态。想来唯一的记忆法还是平时多读书,深度了解了作品自然也就记住了。或者多刷百科选择题库,记住一些常考的作品,金皮书的机构好像也会提供刷题小程序。

至于《西方文化选读》,由于时间不够,我只大致读了一些,同样认为它不太适合应试,容易读完就忘。当然,如果备考时间早、时间充足的同学可以一读,书的内容还是挺有意思的,也能拓宽百科知识面。

另外,我买了蜜题的会员,在排队做核酸等空闲时间刷选择题库,不过没怎么复盘错题,所以从结果来看作用好像不大。黄皮书是在背完百科金皮书后才买的,太迟太迟了,之前买了卡包,但是发现用卡包背的话知识怎么也不进脑子,所以才磨磨蹭蹭买了实体书。买完才发现其实22年的真题选择题有很多可以在黄皮书中找到答案,包括古希腊及古罗马神祇的神职和象征也可以在附录中找到。

最终只能是囫囵吞枣地选看了一些。总结:金皮书是主干,其他都只是分支,先把金皮书背好是第一要义。

【应用文】

今年的应用文是倡议书,比较常规。我在考前试着押了一下题,发现比起更早几年,贸大近年考的都是邀请函、演讲稿等热门又难度适中的文体,所以推测今年最可能考的文体是常见又难度适中、还没考过的倡议书。不过毕竟应用文类型就那几种,很容易山穷水尽,也不排除之前的几种常考文体卷土重来的可能性,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我在10月才开始应用文的备考,金皮书里整理了各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网上也有许多分享模板的资料和公众号,冲刺班也会每周布置一种应用文文体的写作任务,并给出详尽的文字讲解。最后自己整理了一下不同类型应用文的模板并背诵,也动手练过几篇。只要格式能写对,基本就没啥大问题。

【大作文】

我先整理出了贸大多年的作文题,将其按照科技/政治/文化等主题归类,思考写作时会用到的素材和论据,再去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搜索主题词,找到合适题材的社论并整合到一起,之后打印下来精读,分析学习其写作结构,背诵精华句子。

此外,瑞译冲刺班的大作文讲解也非常优质,在议论文写作上给了我很多很多启发,我也是将每周的作文和讲解打印下来精读,分析写作结构并背诵精华句子。还有冲刺班强化笔记的课后鸡汤也特别好,备考时多读读可以陶冶情操。我甚至还背诵了大吉老师写的一段话,因为觉得写得很好,作文说不定能用上。

最后,我在备考期间仅用某一年的真题题目动手练过一篇议论文,因为第一次练习时写的文章过于超常发挥,也没啥别的参照物,导致我读后惊为天人,顿时觉得自己大作文没啥问题了。另一方面时间太紧,觉得大作文投入产出比不高,遂放弃。

5.复试经验

仅简单分享个人备考经验,不涉及复试内容。严格来说,我对复试的备考不算上心。但并非觉得自己初试成绩高就可以稳赢,相反,在已经看到上岸曙光的时候,想到贸大往年刷过四百多分的高分选手,我的内心更为焦虑了。初试结束后,我虽报了瑞译的视译班,但没跟多少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加上中间经历了春节,几乎已经找不回初试备考时的自律状态。

所以教训一就是平时自律能力不强的同学绝对不能完全停止学习,哪怕每天学一点点也好过完全荒废。初试成绩出来后,在瑞译复试群加了一些同考贸大的朋友们,开始分组模拟面试,情况才有所好转。模拟所用材料就是瑞译的视译班的课后作业以及鹿信学姐推荐的《经济白皮书》。3-5次/周,模拟完后我们会互相给对方点评和建议,也顺便畅想一下上岸后的美好未来。

同时,我也看了b站的《欲望经济史》纪录片,并随手做了一些梳理和笔记。做的电子笔记,没想太多,就没打印出来,面试当天雄赳赳气昂昂拿着个ipad打算临时抱佛脚再复习一通,然后刚进考场电子产品就被收走了,只能看着旁边其他同学拿着纸质资料复习,而我只能望天看地,又是盯天花板又是灌白开水,干瞪眼坐了几个小时...之后线下面试的同学可以注意。


《欲望经济史》笔记除此之外,初试和复试时偶尔都会做影子跟读的练习。材料推荐b站的一位up主:毕业ing的女博士ELVA。主页上传了很多经济类新闻,并给出了译文和生词的解释,很适合用作贸大备考。

在第一次模拟面试后,我深感自己口语的不足,开始认真备考。在和大家模拟面试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自由问答库,到面试前断断续续共在word里写了一万五千字左右的草稿(原以为这个字数已经很惊人了,很后来交流才知道大家都写得比我多多了hhh)。

虽未背诵,但多练几次,怎么也能记个大概了。反复的模拟,加之后来又得到和唯斯老师模拟面试的机会,不断被捶打,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但还是逐渐克服了一部分我大学以来一直怀有的对日语即时会话的恐惧。于我个人而言,这一部分的练习是极为重要且让我受益匪浅的。所以要论经验的话,我在视译部分没有任何发言权,仅有的一点感受就是:像我一样口语苦手的一定要组队模拟!要开口说日语!

6.写在最后

行文至此,似乎终于可以开始谈一谈考研路上的辛酸。备考时曾想过以后要如何如何写尽这段时间的不易,但真到了这个时候反倒想不起来要说些什么,心里只有淡淡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大学四年间从未想过读研,直到大四4月份意外在酒店里独自隔离了七天,得以有时间认真思考人生方向,最终在拉着行李箱走出酒店的那一天决定考研。

经历过大四实习后,我对学习萌生了从未有过的热爱,发自内心地觉得学习令我快乐、充实。六月份毕业后回到家里,家人甚至不太熟悉的亲戚、邻居都渐渐知道了我要考研的消息,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好在最亲近的亲友都十分支持我的决定。也曾在炎炎夏日顶着大太阳为了找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不断辗转多个图书馆,在冬天里摸黑早起一遍遍来回背书。彼时每天从朋友处收到附近感染人数不断增多的消息,越临近考试,情绪越是敏感脆弱,任何的风吹草动,诸如背书导致喉咙痛、休息不足导致头疼等症状都会被我疑神疑鬼成是不是阳了,虽然没感染,备考状态却越来越差。

因为实在太怕这段时间的日夜苦读就在最后关头尽数付诸东流。走出考场后,在心中对这段考研经历作出了“我就试这一次,只全力以赴一次,就算没考上也不后悔了”的总结陈词。这也是我当初决定考研时就定下的目标,不是一定要考上,但一定要全力以赴。还要感谢身边的许多朋友,择校时听我讲大段的利弊分析,分担我的焦虑和压力,给予我鼓励,得知我上岸后又激动地为我送上真心的祝福。

还有大学时的室友,同时也是我长久以来一直认为在日语学习道路上难以望其项背的大神,耐心地为我解答学习上的问题,肯定我的能力。感谢本科的班主任老师,不仅大学四年间为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操心许多,在我决定考研时也提供了很多建议和帮助,是我在迷茫时可以倾诉的可靠的长辈。尤其感谢我的妈妈,一开始就全力支持我的决定,尽力为我提供好的学习条件,包容我在备考期间偶发的坏情绪。

可以说备考期间除了学习上的烦恼,我几乎不需要担心其他杂事的干扰。感谢考研道路上遇到的同行众人。一位是我高中时的好友,是她让我有了考研的念头,也曾在最难捱的十二月和她互相鼓励扶持前进,如今也有幸一起上岸。如若没有那天和她偶然的交谈,或许今天我的人生走向就会全然不同。

此前一直觉得我“大四不考研,刚毕业还没工作过却突然萌生了考研的念头”是一件极为匪夷所思的事,二战的同学好歹还知道自己离目标大概的距离有多远(没有说二战就容易的意思,大家各有各的苦),而大四才决定考研相当于放弃了应届生的机会在黑暗里搏一个可能没有结果的明天。还有模拟面试及后续遇到的同考贸大的朋友们(我就不逐个点名了,懂的都懂家人们!说的就是你们!),多亏大家的鞭策,我才能逐渐克服对口语的恐惧,脱离摆烂的状态。不管未来是否同行,我始终觉得能有一期一会的缘分已然是大幸。

最后本想写一些矫情的心灵鸡汤,但怕过后回看觉得丢脸,所以想了想还是删除了,仅分享我备考焦虑时在备忘录写的一句话,希望与未来备考时看到这个帖子的学弟学妹们共勉。“我只管尽力向前,踏踏实实地低头走路,至于最终到达何处,就交由命运决定。

”尽人事,听天命,真要说起来好像就这么简单。


END

一战上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口译第1名万字经验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