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950年, 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同中国政府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追随美国实行“禁运”政策,同中国中断了直接贸易关系。
1957年4月25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广交会”)。到1978年与中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2007年改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1957年5月,英国宣布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参加“巴统”的大部分西方国家在一个月内陆续表态,放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在这种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于1958年9月宣布在战略物资的国际货单方面再作一些放宽。
1964年1月27日,中国同法国建交。
到1966年,我国先后与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奥地利、瑞士、荷兰等国家的厂商签订石油、化工、冶金、矿山、塑料、汽车、液压元件、电子、精密仪器等技术设备引进合同84项,总成交额为2.8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合同56项,用汇2.6亿美元,占全部引进的90%以上。引进的这些设备范围广泛,从生产资料设备到消费品生产设备均有,但最主要的还是重型工业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其中钢铁工业占31.7%,化学工业占28.1%。
1971年4月14日,毛泽东决定由周恩来总理会见应邀来访的加拿大、哥伦比亚、英格兰、尼日利亚和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发表重要讲话,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来访,这一举措大大推动了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历史进程。
1972年2月5日,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决定从国外进口四套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两套化肥设备。随后,国家计委组织考察组赴西欧、日本进行考察。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2年3月14日,中英建交。
1972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武汉钢铁公司建设从联邦德国、日本进口的一米七轧机,随后各部委纷纷派团出国考察,开展引进工作,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先后批准了几十批考察团出国。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引进项目之一,具有70年代先进水平。工程从1975年6月正式施工,到1978年12月基本建成。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
1972年11月7日,国家计委报送《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涉及23套化工设备约需6亿美元。毛泽东批示要求计划委员会采取一个一体化的更大规模的进口方案。到1973年1月5日, 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 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引进项目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这个方案被称为“四三方案”。在此方案基础上, 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 到1977年我国与西方国家谈成222个进口项目, 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四三方案”中用于解决吃、穿、用问题的化肥、化纤和烷基苯项目,占全部引进项目26个中的18个,大量的涤纶、腈纶等合成纤维纺织品和塑料制品解决了中国的服装、鞋帽供应问题,到1984年中国取消了布票。“四三方案”之外,同期还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有:从美国康宁公司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从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西方等购买新旧船舶,扩建远洋船队;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从苏联进口伊尔-62远程宽体客机、米-6、米-8直升机,进口火电机组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火电厂辽宁清河电厂等。
1973年3月20日,部分企业和县社试办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出口农副土特产生产基地。
1973年5月4日,中国日本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1973年,西方国家成为主要贸易合作伙伴。1973年5月5日,陈云听取外贸部周化民等汇报时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外贸,对苏联、东欧这些国家占了75%,对资本主义国家只占25%。现在正好是倒了一个个儿。
1973年6月29日,毛泽东接见美国银行家洛克菲勒时说:通过两国银行来推动两国贸易的发展,这是一个有效的渠道。
1973年12月,一机部和铁道部共同组织轴承考察组,赴日本精工和光洋轴承公司考察铁路轴承。
1973年12月20日,中国航空线已开辟到80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
1973年12月26日,同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50多个,其中5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订了贸易协议。
1974年9月12日,国家计委提出增加石油、棉花、部分钢材、化肥进口。
1975年8月,一机部决定引进斯贝发动机轴承制造技术,生产基地建在海红轴承厂,试验基地建在洛阳轴承研究所。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
1976年,马来西亚华侨上海中华造船厂订购一艘3700吨货轮,成为新中国首个出口船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