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解决渗滤液达标排放难题

2022-10-25 15:53 作者:迈源MVR蒸发器  | 我要投稿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环保难题,过去由于政策执行、监管力度不够严格,垃圾处理厂超标排放,甚至偷排、漏排等现象也频频出现,随着当前严格的环保督查制度的建立,采取哪些措施、如何打破当前渗滤液处理不达标的困局成为各个地方政府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垃圾渗沥液的特点:

1、水质复杂,不仅含有好氧有机污染物、各类金属和植物营养素(氨氮等),还可能含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

2、污染物浓度高且变化范围大,COD和BOD最高可高达几万;

3、盐分含量高,采用膜处理会由于渗透压过大造成产水率过低,仅采用生化处理会因含盐量过高造成启动困难,负荷较低,运行不稳;

4、金属含量高,其中重金属离子会对生物处理产生抑制作用;

5、氨氮含量高,C/N比例失调,给生物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那么,为何渗滤液达标处理如此之难呢?小编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处理技术不能够满足达标出水要求。由于渗滤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等,导致处理难度大,在渗滤液处理项目运营后可能会出现很多运营方面的问题;并且由于一些渗滤液处理项目上马时,没有做好前期调研工作,由于渗滤液水质、水量变化等原因使得原有配套的处理工艺不能够满足实际运营要求,导致垃圾处理厂污水超标排放。

2、处理成本过高。导致企业不堪成本压力,采取偷排、漏排等方式排放渗滤液。由于垃圾处理厂的运营收入费用单一,然而在实际运行情况下,需要的运行支出费用较高,这使得垃圾处理厂一般都处于维持现状的情况,不愿意拿出多余的经费用于支付高额的渗滤液处理费用。

3、监管不严。政府对于垃圾处理厂排放情况监督不到位,对日处理场日常情况不够了解,这在客观上给了处理厂钻空子的机会。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

渗沥液处理工艺按流程可分为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和后处理(污泥处理和浓缩液处理)。应根据渗沥液的进水水质、水量及排放标准选择具体的处理工艺组合方式。

主要的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

1、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后处理

2、预处理+深度处理+后处理

3、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后处理

预处理包括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等,处理目的主要是去除氨氮和无机杂质,或改善渗沥液的可生化性。生物处理包括厌氧法、好氧法等,处理对象主要是渗沥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深度处理包括纳滤、反渗透、吸附过滤、高级化学氧化等,处理对象主要是渗沥液中的悬浮物、溶解物和胶体等。深度处理应以膜处理工艺为主,具体工艺应根据处理要求选择。后处理包括污泥的浓缩、脱水、干燥、焚烧以及浓缩液蒸发、焚烧等,处理对象是渗沥液处理过程产生的剩余污泥以及纳滤和反渗透产生的浓缩液。

如何解决“渗滤液达标”难题

当前,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技术难点在于对膜浓缩液的深度处理,由于膜浓缩液的污染物浓度极高,成分复杂,导致处理难度十分大。当前较为有效的处理方法是采取蒸发结晶法,蒸发工艺包括MVC和MVR两种模式,其处理渗滤液的浓缩液具有启动快,耗能小,浓缩液比例低,占地面积小等优点。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渗滤液处理项目采用蒸发器工艺处理浓缩液,并且该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中,如迈源科技采用改进MVR工艺实现了可以直接把浓缩液全部蒸发结晶成固体的技术,填补了浓缩液处理零排放的空白。

如何解决渗滤液达标排放难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