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术史|中国-宋辽金美术(下)

2023-02-19 15:38 作者:水中的小块陆地  | 我要投稿


-书法-

宋四家(苏黄米蔡),李建中,赵佶



苏轼 宋四家之首,尤擅墨竹松石,倡导“尚意”书风,结体扁平稍肥,执笔为“侧卧笔”。

⚫艺术观点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常形常理”的美学观念为苏轼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常形指格局较为确定的事物的外在形貌,常理指格局不确定的事物内在精神生气。“常形”是院画家能企及的,但进一步提高需要特殊的胸襟和眼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其一,“诗画一律”比起张舜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而言,更直接建立诗画同构的关系以及艺术本质上的一致性,其中包含物象客观之神和作者主观之意,与“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同为“以诗入画”的进一步发展。其二,提出“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重点追求诗情画意、不似之似,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倡天真清新的风格。

“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其鞭策,看数尺许便倦。”——崇尚士夫画,轻视画工画。苏轼提出士夫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之画,正反映其不囿于传统画理、技法,以意趣为荣。例如,《枯木怪石图》描绘了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寥寥行笔,盘根错节。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芽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君家雪色壁。”“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强调创作冲动,有感而发。

东坡画竹从地起一直到顶,或问何不逐节分?答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因需而异。


图片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图片

苏轼《枯木怪石图》


黄庭坚 擅草书,创“辐射式书体”,习惯“高执笔”。《松风阁诗帖》为天下第九行书。


图片

黄庭坚《诸上座帖》


米芾 擅长临摹,行书成就最高、运笔迅疾,有“八面出锋”之誉。


图片

米芾《蜀素帖》-天下第八行书


蔡襄 行、草、楷皆能,和平蕴藉、端庄婉丽、讲究结构、用笔严谨。


图片

蔡襄《自书诗卷》


李建中 学欧阳询的书而不寒瘦。


图片

李建中《土母帖》-天下第十行书


赵佶 宋徽宗真书学薛稷,行笔瘦劲锋利、坚挺劲美,结体内紧外展,顿挫分明,收放有致,自称“瘦金书”。


图片

赵佶《跋欧阳询行书张翰帖》



-建筑-

补充:[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标志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



图片

[北宋]晋祠

周柏唐槐、难老泉、宋代彩瓷被誉为“晋祠三绝”


图片

[北宋]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用于瞭望军情而得名

国内现存最高的砖质结构塔


图片

[北宋]河南开封-开宝寺塔


图片

[北宋]独乐寺观音阁

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古木建筑


图片

[辽]山西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

世界现存最古老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


图片

[金]北京卢沟桥-现存最古老石造联拱桥


图片

[元]北京妙应寺白塔-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

属于喇嘛教建筑,俗称“白塔寺”

1279年,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主持设计与修缮



-雕塑-

细腻工巧,写实化,世俗化



图片

山东长清灵岩寺彩塑罗汉像-“海内第一名塑”


图片

[唐]苏州保圣寺造像


图片

晋祠泥塑人物像


图片

重庆大足石刻雕像-卧佛


图片

重庆大足石刻雕像-养鸡女



-工艺-

五大窑(汝官哥钧定)+

景德镇,龙泉窑,耀州窑,建阳窑,磁州窑



图片

河南汝窑《莲花式温碗》


图片

河南官窑《青釉弦纹瓶》


图片

浙江哥窑《青釉贯耳瓶》,金丝铁线


图片

河南钧窑《月白釉出戟尊》,窑变=海棠红+玫瑰紫


图片

河北定窑《孩儿枕》



-end-

图片


美术史|中国-宋辽金美术(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