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在的手机处理器怎么都在挤牙膏?苹果、高通集体躺平:简直离谱!

2022-10-10 07:58 作者:科技观察官  | 我要投稿

手机处理器性能,看不见摸不着,有人觉得不够看,有人觉得无所谓。但俗话说得好,多多益善,性能当然是越强越好,不仅手头的应用跑得更快,手机也能用得更久。

翻翻历史,2011年LG发布首款双核处理器手机时,有人说感知不强。然而没过多久,双核、四核、八核手机遍地都是。2013年iPhone 5S首次在手机上使用64位处理器时,也有人说感知不强。结果不出几年,还在用32位处理器的iPhone 5C就举步维艰。

那是智能手机性能突飞猛进的时代,拿iPhone来说,即便是隔年的迭代更新,性能增长也是指数级的。仿佛苹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iPhone的性能翻番。但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好时代似乎成了过去式。以往我们调侃一些厂商“挤牙膏”,现在一看,怎么大家全都在挤牙膏?

还是从iPhone说起,Macworld的资深编辑Jason Cross表示,今年iPhone 14 Pro系列搭载的A16芯片,是近几年来苹果“最没意思”的新处理器。他几个月前做了预测,认为A16芯片将集成180亿~200亿晶体管(A15为150亿),CPU性能提升15%,GPU性能提升25%~30%,图形处理器和神经元引擎进一步增强。

比起早先小道消息说的CPU性能提升42%、GPU性能提升35%,Jason Cross的预测算是足够保守。然而事实证明,A16提升幅度比他预想的还要保守,晶体管数量160亿,CPU性能提升8%~10%,GPU性能提升7%~19%,CPU与神经元引擎的架构并未改动,像极了隔壁某厂商被吐槽的样子。

不过苹果也是有理由的,外在的原因是台积电工艺遇到了瓶颈,3nm工艺无奈跳票,iPhone的核心处理器连续三年停留在5nm工艺节点。今年换上的所谓4nm工艺,也不过是5nm工艺的改良版,相当于多了几个“+”。

还有内在的原因,其一是苹果自研芯片的重心在于Mac用的M系列芯片,其二是iPhone的处理器性能领先竞品确实有点多。苹果也是直言不讳,说友商还打不过iPhone 11的A13。至于身为追赶者的高通,已经官宣将在下个月发布第二代骁龙8移动平台,据称总体性能提升10%,毕竟还是骁龙8+同款工艺。照这幅度,安卓阵营一时半会还是追不上苹果的。

那为什么大家的芯片性能都放慢了增长脚步呢?首先内在的原因是,芯片制程工艺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一直以来,手机、电脑芯片性能的基本思路是,在集成电路中填满更多组件。正如著名的摩尔定律所说,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随着器件尺寸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芯片性能的提升也会变得越来越难。

从2008年高通初代旗舰处理器QSD8250,到2020年的苹果A14、华为海思麒麟9000,处理器制程工艺从65nm飞速迭代至5nm,正好差不多每两年提升一倍的密度。因此我们才能看到手机处理器从单核变成八核,从1GHz提升到超过3GHz。

还有一个外部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即智能手机缺乏杀手级的大型应用和游戏。以往电脑处理器、显卡的性能提升,往往是通过一些杀手级的大型应用与游戏体现出来的。现在手机平台除了知名跑分游戏《原神》,好像也没有别的硬件杀手。诸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国民级手游,用中端的骁龙778G、天玑1200处理器就能跑得很欢了。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年复一年地听到智能手机性能过剩论,微信、淘宝都能流畅运行了,夫复何求?

照这么说,手机性能增长是不是真的到头了?也未必,现阶段的芯片厂商,主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探索。一是继续死磕制程工艺的老路,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上个月公开表示,坚信摩尔定律依然生效,逐步推进的光刻技术和Ribbon FET架构,未来可以前进到以埃(符号Å,即0.1纳米)为单位。

二是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走加速计算(Accelerated Computing)路线。加速计算将应用的数据密集型部分分离,在一个单独的加速器件上处理,芯片大厂英伟达、AMD在该领域颇有建树。

谷歌自研芯片Tensor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刚刚发布的Pixel 7系列搭载Tensor G2,机器学习性能提升60%,带来了更强的Super Res Zoom长焦算法,缩短50%的夜视模式成片时间,支持一键修复模糊照片,语音识别、翻译功能大幅增强等等。这些构成了Pixel手机的“护城河”,其带来的体验提升也是肉眼可见的。

只不过,目前手机上许许多多的日常任务,都需要借助通用计算部件来完成,人工智能的参与还比较有限。毕竟谁能预料到,未来的“跑分游戏”和国民级日常应用 ,会有怎样的配置门槛呢?

现在的手机处理器怎么都在挤牙膏?苹果、高通集体躺平:简直离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