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

2023-10-17 18:30 作者:兰亭野竹  | 我要投稿


词是在唐朝才开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诗歌和音乐息息相关

诗的六义

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它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汉朝以后,就把整个《诗经》中间那种古雅的音乐风、雅、颂都包括进去→雅乐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间北方那些音乐都消亡了

替代的是南方长江流域的音乐

代表作:

汉朝诗歌叫汉乐府

汉乐府的这些诗全是要入乐歌唱的

相匹配的音乐:清乐

东汉魏晋南北朝

相将匹配音乐:徒诗

唐朝北方传过来的音乐成为胡乐

北方的音乐和汉朝的音乐相结合

产生了燕乐(此乐柔绵,始于民间,比如敦煌词,内容广)→匹配词

中唐时期

白居易等人为消遣写出小令

刘禹锡

晚唐的温庭俊

那时候的词百分之95的都是男欢女爱

真正开始变化的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豪放词只占20%左右

大量的还是婉约

十年生死两茫茫→婉约

汉唐五代著名的李后主

早期的词中男欢女爱写的特别大胆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此词当是李煜描写自己与小周后幽会之情景,创作于公元964年(北宋乾德二年)前后。

小周后为昭惠后之胞妹,昭惠后名娥皇而小周后名女英,她们的命运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也颇有相似之处。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李煜十八岁,纳昭惠,是谓大周后。十年后,大周后病重,一日,见小周后在宫中,“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陆游《南唐书·昭惠传》)

公元967年(北宋乾德五年),大周后死后三年,小周后被立为国后;马令《南唐书·昭惠后传》载,小周后“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自昭惠殂,常在禁中。后主乐府词有‘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之类,多传于外。至纳后,乃成礼而已。”可见这首词所写是李煜与小周后婚前的一次幽会。

琼瑶的小说《一帘幽梦》

来源于秦观的词

北宋 秦观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公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译文:

倚在高高的亭子上,那幽恨恰如遍地芳草,铲尽不久又油然而生。想起在柳树之旁牵着宝马与她分别,在河边拉着她的红袖依依难舍的场景,内心涌起凄怅之情。

   上苍为什么要给她如此婀娜的身姿,使我在月夜中与她同入梦境,十里春风也诉不尽与她的蜜意柔情。怎奈这往昔的欢娱早已随着流水消逝,优雅的琴声不再充耳,翠绿的丝巾也消失了香气,眼见得片片花瓣随风而落,增长了暮色的悲切,点点滴滴的残雨,还笼罩着欲晴的天空。正在断肠之际,耳畔又响起几声黄鹂的凄鸣。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