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争所导致的名位之争之害处:文化缺位

标题: 《文学之争所导致的名位之争之害处:文化缺位》; 向我们独立可敬、辛勤劳动的妇女们致敬! 题目是有点长。暂时想不到更好的提法,所以呢,暂时用它当标题了。 时下,我们国人模仿外国人的行为方式、命名习惯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现象。 比如,某君开一家蛋糕店,中国人习惯的叫法他不用,却使用舶来词:德里可斯(美味的)。 比如,孩子们见面,不说“你好!”,却说“哈喽!”。 再比如,穿的内衣内裤,印的是字母logo,好像这样才比较酷。 好了,我们国人吃、穿、见面,都浸润在ygqd里面好几年啦。 而青年们却活在qq(没办法,我也不知道怎么写( ఠൠఠ )希望s'h能通过)。 这就是说,这两种现象构成了一幅奇怪的图景:青年朋友们表面上是非常时髦的现代人,他们吃穿说话都很潮,但是骨子里却落后于时代。 毋庸置疑,我们大家正生活在一个共和国里,她是一个主张男女平等、多劳多得、平等自由的公民国家,确乎不是清朝; 那么,文字作品(也就是电影里面辜鸿铭说的)讽刺青年们的“你们的辫子在心里”那还真的说准了。 且慢! 如果说,这是一种商业化的娱乐所诱导的我们青年的、孩童的念头偏复古风,倒也没什么;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娱乐里面还隐藏着一种争斗。 我想,这就是文艺上的名位之争所导致的内部力量的损失。 其结果,自然是内部的优秀文艺形式缺位,而所缺的部分被异国文艺符号取代! 如果说,争斗只在两个文艺工作者的意识形态中较量,倒也可以; 可是,这种争斗显然已经上升到两种文艺上的行为方式之争,亦即不同地域的互不兼容的文明之争。(互联网的介入使它更为激烈) 橘生淮南淮北,分别为橘为枳,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南北之物有所不同,南北人物应该认识到; 那么武断地把异国文艺形式嫁接给我们的青年、我们的孩童,真的合适吗?真的不合适! 文艺上的背离,其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久之,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异化,那么在一个家庭当中,父母想要了解儿女的想法,恐怕都很难了。 我们国人的文艺形式需要以我们中国人能够自然地接受为好为佳; 我们并不是外国人,就算哪个头脑发热的家伙把黄河改名塞纳河,把故宫改名卢浮宫,我们也并没有生活在外国。 我们就是这里的人,在感情上或者生理上,我们都不接受强行的水土不服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