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复12
那整个头骨就应该分成:前面的额骨;额骨后面的在后脑勺最顶部位是两边对称的顶骨;颞骨的描述,颞骨:颞颥部的骨头,位于顶骨的下方,形状扁平。颞颥:头部的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那骨又是整块,按实际移动情况,顶骨下面从后脑勺两侧到耳朵前面处应该就是两整块的颞骨了(错误认识)。结合起以前右边的顶隆凸被箱面压变形时,自己想象的情形,这样从后面想的头骨就类似像“∩”形,两边的竖就是颞骨的部位,上面的拱顶就是由两边对称的顶骨后端部分合起来。
构成颅腔底部与后部的骨头,在头部后面正下方,底部有一孔,是脑与脊髓连接的地方是枕骨。这个枕骨怎么是底部又是后部,底部那肯定就是我高二第二学期开学后把它给挤压上去的部位,这里自从被我挤上去后,后来造成枕外隆凸一带的硬骨上移。又经过很多次无法阻挡的头骨大右前移,尤其在上学期的下巴靠在词典后,左边的头骨可以说是向右边“大军压进”根本无法挡。后脑勺左边的头骨向右边大量压进,力通过耳朵后面等处向前挤推骨(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冠突)。时间长了一积累,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下巴的右边开始前凸难看,左右两边开始明显不对称。
自己能很明显感到右边的侧脸向前凸,而右边却后撤,从此也可得知头骨真的都是左右对称,就像是后脑勺中间下部分是枕外隆凸一带硬骨在连着,上部分是有缝。像镊子似的,下面是固定住,上面有缝,左边上半部分的头骨就通过这条缝开始右扭,把左边的头骨扭向右边,右边被严重挤压,被迫前移。
在后脑勺右边应该称颞骨的骨,上半部位置受到来自左边的压力,在这里又存在杠杆原理,以耳朵处为支点发生向前转动,本身力就是非常大了,再经过杠杆一放大,使得后脑勺顶部右边的骨受到前压斜倾倒也变形严重,而这种大的倾斜是在上学期下巴靠在词典上后发生。
上面的倾斜拉动了下面部位一起上移,后脑勺右边的颞骨下端在枕外隆凸右边一带硬骨就从原来的接近于横向的位置被拉上来,几乎是从“\”变成“|”, 后脑勺处右边的颞骨同时被压变形,已经为面目全非。幸好有头发会掩盖很多现象,要不去拿前后时段作对比是看不出来什么特别之处。
从耳后连到枕外隆凸使得原本枕外隆凸一带的硬骨像是“八”字形,面目全非向右移挤后就成“人”字形过渡到更“人”字形,右边连到耳朵后面的凸骨(乳突)的硬骨受到左边来的头骨挤压已经明显短于左边,和左边明显有差别。
颈部有肌肉包围着,人睡觉不可能把后脑勺底部的位置靠在枕头等物上,为什么这里的头骨会被称为枕骨。颅腔的后部到底具体指得是哪里?要是按头骨名字来看,睡觉时头骨能跟枕头等物接触,其他的枕骨应该就是指后脑勺的中间部位。
名字起得一样的地方应该头骨的性质也是一样,但是我在后脑勺中部却很少碰到像是在底部出现的那种能变得很软的头骨,这时发现自己后脑勺中部尤其靠近后脑勺顶部的位置,经过右边顶隆凸被箱面压,后来又被靠在墙壁上,上学期经过下巴靠在词典上后,左边的头骨就一直向右边挤靠,尤其在后脑勺顶部的位置,造成后脑勺中部位置的头骨已经变得很乱也严重右偏。
左边的骨一直都是被动,被拉向右边。变形不是很厉害,既然是对称就应该把右边拿来和左边来比较,左边有而右边没有的地方,就是被破坏的地方,以后将改变回来。后脑勺的左边靠中间的位置用手能摸到的都是很硬的整块骨,按刚刚得出来的认识,这左边挤向右边的硬骨应该左边的颞骨,是一整块而且又很硬。
右边的骨已经被变形严重,高中把这里的顶骨颞骨等硬骨弄变形了,上学期又经过左边的头骨向右边严重地拉伸,造成右边的后脑勺顶部和左边的严重不同,从顶隆凸至上的右边部位全部被一起向前、向下挤压变形。
从后脑勺整个变形的程度来看,如果枕骨的另一部位颅腔的后部是指后脑勺中部,那自己现在已经不能再按没有被弄乱的常人头骨来比对。不过按自己以前在后脑勺中间部位遇到的指感,在高一晚上睡觉是把后脑勺中间部位靠在床头挡板上,高三一个下午在寝室,用手指靠在后脑勺中间部位左拉,还有就是上学期用手指在后脑勺顶部向左推拉都有发现后脑勺中部的头骨,有如同后脑勺底部的骨在一定时间能极易变软。
这三次代表性的经历应该能证明,词典上描述颅腔的后部就是后脑勺的中部,它们之间的骨质是一样的,现在已经打乱的头骨就不好完全确定枕骨。不过通过乱中求真,要是后脑勺中部的整块就是枕骨,它也不是单纯的都是易变软,还有硬骨夹杂在中间,像是以枕外隆凸原点,左右及上面画个直角坐标系,而横轴竖轴是硬骨,本身很难发生变软。
这里真的是挺复杂的,太乱了那就不要把它弄得这么复杂先,知道两颞骨中间夹着块枕骨,这枕骨有硬骨也有易变软骨。等以后慢慢全部拨乱反正回来再去确定。
骨形状像蝴蝶在底部又在枕骨之前。蝶骨到底是哪里来的骨,这个比枕骨更难确定其具体位置。会不会后脑勺顶部被我推向左边的那个突起,它是本身是来自左边但和左边又是分层开来,不能和左边融合起来的。这会不会是蝶骨的边缘,因为按描述像蝴蝶,那就应该有“身体”的部分也有“翅膀”边缘的部分。
“翅膀”那就应该离“身体”有些距离,而且应是撑开来的,这种形态才能敢叫做蝶骨。“身体”部分肯定在颅腔的里面了,而这“翅膀”就有可能撑起来到外面,没准后脑勺顶部被我推向左边的那个突起,就是蝶骨的“翅膀”位置。
这有些太复杂了,就先不去管它。
名字上的突然补充,让我对头骨的认识开始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首先,能给不同部位配上相应的名字。左右对称的加入是最大的理论上收获。
头骨左右的对称,这个别人已经发现的现象,增加这一点头骨知识,对现在要进行头骨反攻很重要。头骨的左右对称性状从外面头发也能反映出来,并且与生活中看到的头骨及头发现象保持高度的一致。
从词典上看到头骨相应部位的介绍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就经常开始思考头骨方面的知识,把自己积累知道的经验整合起来,发现从看到词典介绍后的我对头骨整体面貌产生阶段性地提升认识。不仅理论上已经有支持头骨能分成块,而且头骨左右对称这个重要信息更是收获巨大。
一面开始大量实践,结合词典上的字面描述,开始有针对性地拨乱反正,把以前犯下的头骨大损伤给弄回来。同时也想到要是按原路返回弄头骨,会感觉自己在头骨上走的路有点像是正余弦函数一个周期图似的,从起点开始出发,高中先是在下坡把头骨以最无知无情的动作把它全面弄乱,现在慢慢以一直来积累的头骨知识,不断拨乱反正,以最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把以前头骨不良移动重新向上拉回去。
考虑过程是具有一定的对称性,那在以后整个过程中会碰到以前的一些不好的状态,不管怎样都要让自己的头骨基本上弄回到以前的状态,至少让自己头骨移动带来的难受中脱离出来。
一面开始整理理论,以自己这些时间来对头骨的认识,结合词典上的描述得把头骨综合起来,全面整理一下对它目前来的深度认识。以后在实践中要用理论指导时,也能更加深刻、简易、实用。
头骨从外面能直接用手触摸到的部分,分成面部整个接连紧密也很硬的骨群、额骨、顶骨、颞骨、枕骨、下颌骨。整个头颅骨外层是由这些头骨组成,而且又是左右对称。
从中间的经历得知,头骨能用手触摸到的骨质能分成两种,一种容易变软的骨,充斥在头骨每一处,变软的时候像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另一种是很难变软的硬骨,具有维持颅骨整体形状,保持人的头部的整体形象。
那根据这种特殊的头骨现象,应该在以前头骨分好部位的基础上把头骨按骨质分成“泥骨”和“支骨”两类。“泥骨”顾名思义在特定的情况下像橡皮泥一样可以变软可以挪动,“泥骨”大的方面讲就是额骨、枕骨大部分和里面我们摸不到但到处充斥着的骨总和。其它都是“支骨”,“支骨”就是起支持架构作用的骨,它们保持固定我们面部基本相貌。而且在实践中发现,“泥骨”能充当“支骨”的作用,但反过来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