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英雄辈出的时代
2.1 波滚浪涌的北大校园 李济从清华大学转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源于傅斯年的邀请。傅斯年1896年出于于一个儒学世家兼破落贵族家族,其七世祖傅以渐乃顺治朝第一位状元,掌宰相职,权倾一时。傅斯年18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类甲班就读,后转入国学门继续深造。傅性格张扬,为人处世盛气凌人,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一个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最稀有的天才”和“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的伟大学人。 出生浙江绍兴府的蔡元培,作为光绪皇帝御笔钦点的翰林,在出任北大校长后秉持“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京师大学堂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神圣地”,成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散发着人性光辉和科学理念的人才成长的摇篮。 此时北大先有陈独秀、胡适之主编,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等骁将加入的《新青年》,又有以此为样板由傅斯年、罗家伦等20余位学生创作的《新潮》,与吴宓等人的《学衡》大唱反调,猛力鼓吹另类思想与文学。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新派学界与黄侃、辜鸿铭等为代表的老派名流交锋的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激荡、交融,迸发出一串串耀眼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