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读过研究生吗?YOU,害怕学术不端吗?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问题频发,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渐扩大,学术不端也成为教育界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最为忧虑的方面。为有效规范研究生学术秩序,营造良性发展的学术环境,教育相关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诸多政策治理高校学术不端问题,但上级政策文件多从宏观角度强调其导向性作用,需要各所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贯彻落实。有研究发现,涉及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的维权救济方式成功率偏低[1],在实践中,许多高校以规范研究生学术秩序,实现立德树人为目标构建自制学术规范的治理制度,所以高校自制学术规范制度成为学术不端治理法治化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理性审视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界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具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截止2018年底,中国知网上关于学术不端研究的主题文献有3,229篇,专门讨论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相关文献则有675篇。正本清源的考虑,许多研究更乐于厘清学术不端的根本成因与基本内涵。一些学者也从学校管理制度层面审视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提出高校学术道德规范的制定缺陷是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2],如将研究生学术不端成因归咎于学校科研功能异化、招生培养制度偏差、科研评价考核缺陷[3],也有学者从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分析其成因[4];而在治理对策方面,制度视角多强调制定科学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5],构建合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监督体系[6]等。学界的相关研究为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提供了许多合理的建议,但就制度视角看,多数研究还呈现碎片化状态,忽视了对高校从“实然”层面如何治理学术不端问题的关注,更将研究生置身于“学术不端”标签中加以讨论,在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中,制度是否具备合法性和合理性?研究生的受教育权利又如何保障?制度在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仍需我们进一步理清。
我们认为,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问题十分复杂,虽从各方面探讨其成因和治理对策均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就现实情况来看,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不只是涉及对违法违纪学生的依法制裁,还涉及研究生权利保障问题,不止涉及相关制度的构建问题,还涉及相关制度尤其是高校校规的边界和合法性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高校学术不端治理制度“实然”层面出发,选取“985工程”大学相关政策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相关文本的逻辑结构与实践诉求,进而反思如何完善高校相关制度,促使其在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中发挥应有作用,这对推动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法治化具有积极意义。
[1] 秦汉.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处罚的权利救济与程序正义——基于对“C9联盟”高校相关制度的考察[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01):61-67.
[2] 郭德侠.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与制度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01):78-86+111.
[3] 任凯歌,蒋洪池.学术管理视域中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5):10-14+19.
[4] 朱彬,刘英辉,刘念.学术不端与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8):267-270.
[5] 郭跃,濮燕屏.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规范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1):23-28.
[6] 李成峰,刘蓉洁,南涛涛.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监督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01):32-34+59.
二、讨论与结论
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基础和执行机制,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的学校规范依然存在诸多尚需商榷的内容。尼布尔认为,“造成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个人的品德修养,而是制度本身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7]类似的,罗尔斯也说过,“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8]由此不难发现,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屡见不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机制缺陷以及制度本身没有恰当回应研究生学术治理的需求。由此,亟需补足完善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制度以促进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有效治理,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
(一) 存在问题
通过对38所“985工程”大学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文件从多个视角进行角分析,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地构建切实可行的学术治理体系,响应依法治教、净化学风的客观要求。进一步探究相关文本中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的依据、原则、认定与问责等内容,我们发现,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治理仍存在着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内容。
第一,内容表述不一,认定与惩罚标准失衡。文本特征上(如表4), 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是研究生学术治理内容中提及频次较多的学术不端行为。但在具体的行为界定中,各所大学又有不一样的认定标准。“伪造与篡改”在表4中的占比最大,相关的表述达到了59次,占所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23%,可见是大学学术治理内容中较受重视的学术不端问题。在《东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的规定中,“篡改或伪造”是指研究试验数据、调查信息与计算结果以及发表文章接受函等内容的不实行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中,则只有“篡改、伪造研究数据”这一表述,较之东南大学的相关表述就并不具体,留有一定的解释余地。类似地,其他大学关于“抄袭与剽窃”、“滥用学术信誉”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容论述也是莫衷一是。单从复制比来说,一些特定的学科或领域的研究往往会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法学相关的研究中,对法律内容的引用就会导致复制比偏高,进而就会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行为。可见,在制度内容方面上,“985”高校缺乏标准一致、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治理标准,由此呈现出的问题就是各所大学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存有差异,进而导致不同学校间认定与惩罚标准失衡。
第二,制度存在缺陷,主动治理意识不足。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制度,更多强调学术不端问题出现后的治理程序和惩戒措施,近年来,实践中也有许多高校因研究生学术不端而出现负面新闻,多数高校虽在事发后及时处理和向社会公布结果,但实质上,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多处于“被发现”后的“应急”机制,鲜有学校设计常态的研究生学术不端检查监督机制。主动治理意识不足,不仅使学校陷入事发后的被动应付局面,也让许多学生心存侥幸,铤而走险,总认为被发现的研究生是“命不好”,而不从思想上彻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此外,通过对既有的制度内容研究后发现,“985工程”大学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存在对法律法规解读不充分、较滞后的地方,这也是其主动治理意识缺乏的表现,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直接引用法律中的内容当成研究生的行为规范,而没有从自身的问题出发对法律法规给予操作化的阐释。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在研究生学术治理的制度构建上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政策响应滞后,所以一些学界把制度缺失作为研究生学术不端根源之一不无道理。
第三,治理的教化性特征不显,对学生权益保障不够。尽管许多高校在治理原则中强调惩戒性与教育性相结合,但就治理方式和结果来看,事后惩戒性功能明显高于教育性功能,由于主体间法律地位不平等,学生在学术不端治理中的应有权利也未得到较充分的保障。如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问责上,关于举报人与被举报人的权益保障的论述并不多;在具体的处理程序上(如图3),各所大学的负责处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更多地侧重于形式上的正义,关注程序本身的是否合法,缺少对实质性的正义的关注,没有将学生权益的保障体现在文本之中。可见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治理程序在研究生的权益保障、依法治学以及学术民主建设上,仍然没有足够重视。此外,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法治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导师、社会公众等多方协同参与,这在“985工程”大学的相关文本中反映得也并不充分。学术治理缺少有效监督,可能导致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受损,对学术不端治理中既要保障研究生合法权益,还要凸显教育性目的,这是现行文本中有待加强的内容。
第四,重事后处理,轻事前教育预防和事中监督治理意识。如前述,对于研究生触犯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上,基本形成了对研究生的学业处分和纪律处分相结合的问责机制;对已毕业的研究生也有撤销相关奖励、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追责机制;此外一些学校还对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和所属单位也有不同程度的问责方式。但在研究生学术规范的教育与宣传上,指导过程中的监控相关文本涉及的内容并不多。由此可见,现行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总体上呈现出 “重处罚、轻预防”的特点。
(二)完善建议
尽管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的制度构建日益受到重视,但我们认为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治理的制度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研究生学术规范的需求得不到治理机制的积极回应,这致使研究生学术不端的现象屡现不绝。我们认为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的制度构建尚需关注以下基本问题。
第一是强化高校主动治理意识。在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的治理环境下,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根治的主观原因是高校治理者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化被动为主动的治理积极性。其一,高校在治理理念上要改变被动治理的意识,强化学术治理主体的主动治理意识。高校治理者拓宽管理视野,深化问题意识,及时发现治理过程中的制度缺陷与不当行为,通过借鉴既往的治理经验构建符合自身问题治理的体系。其二,高校密切关注法律法规,及时反映上位法规精神,形成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排查的常态机制。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应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高校自制的治理文本要贯彻落实法规内容与政策要求,强化其治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第二是构建系统化治理机制。在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的迫切需求下,高校亟需建立事前预防教育、事中及时发现、事后严肃处理的治理机制,强化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规范性与连续性。首先是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高校要加强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学习,形成长效宣传教育机制。其次是及时发现学术不端问题。即使对学术不端的危害已有了解,但也难免有研究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要求高校在加强学术规范宣传教育的同时也要与研究生、研究生指导教师积极沟通与配合,及时纠正研究生科研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形成高校管理、教师指导、学生自省的问题发现机制。最后是高校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兼顾惩戒性与教育性。对于涉及学术不端的研究生,高校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对指导不力的教师和培养单位也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高校也要明白惩戒不是目的,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应该给予研究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第三是重视治理程序正义。平等、公开、准确与尊严是程序正义的基本原则,[9]也应该是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的重要原则。平等,要求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政策平等地适用于全体研究生,任何研究生都不能游离于法律法规外;公开,主要是指处理涉及学术不端的研究生时要保证必要的信息透明度,维护相关人员的知情权,杜绝徇私舞弊的问题发生;准确,则是要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不能大事化小,也不能添油加醋;尊严,是要在治理程序中人本性的体现。对于涉及学术不端的研究生,高校治理不能以牺牲学生人格尊严为代价,要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四是优化惩戒实施。为了实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与惩戒的谦抑性与适当性,首先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厘清学术不端行为惩戒依据与适用条件。研究生学术不端惩戒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工作,高校应该在法规允许下行使其权利,明确惩戒具体的行使条件。其次高校让学生知道惩戒后果。研究生作为学术不端治理的当事者,对于惩戒的内容享有知情权,学校要依法向学生解释惩戒内容的疑问。最后要建立完善的惩戒监督机制。对惩戒进行监督是保障依法治教、有效治学的重要举措,要在惩戒的过程中明确权责,引入多方参与监督。
第五是改变功利性学术评价机制。有学者指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与高校论文发表制度之间存在关联[10],为了得到毕业资格顺利毕业或其他的优质资源,研究生就会挺身走险,进而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应定位在学生的长期性、可持续性的学术发展能力和潜力上,而不应用简单的论文数量作为“一刀切”的考评依据。只有从源头上减少导致研究生短视性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才有可能潜心于学术研究,成为真正的学者,“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11]。
[7]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8:145.
[8] 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5.
[9] 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26.
[10] 叶继红.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及与论文发表制度关联性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05):7-12.
[11]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