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院蓝皮书2023_4-1:中医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部分 中医书院发展策略
1921 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总结书院的优势在于 :“一来是师生感情甚笃 ;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 ;三来,课程简而研究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他认为从“研究的形式”说,“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很多”。对中医教育而言,不仅书院的形式值得借鉴,书院教育在内涵建设上主张开放讲学、推崇自由论学、重视人文教化,这些亦是中医教育守正创新所需汲取的。传统书院为学生提供独具自身学术特色的文化空间,师生在书院共同学习、生活。书院教育组织形式一般包括教师讲学授徒、学生自学研读、师生共同聚书研修和师生质疑问难四大类。胡适认为 :“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
[188]。钱穆先生说 :“我们的大学教育是有其传统的,不能随便抄袭别人家的制度。中国最
好的制度,最好莫过于书院制度。”由此可见书院教育模式的没落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损失。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各行各业的书院教育模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而且有了崭新的发展。
当前教学环境下,虽然无法全面回归传统书院模式,但是有很多大学和学者都在积极尝试继承中国古代书院的传统,探索当代特色的新型书院教育模式。从 2005 年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书院至今,国内先后有几十所大学尝试和探索了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89]。为弥补当前院校中医基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已有部分学者教师在探索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书院模式,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北京的金方书院等。这些中医书院多倡导中国古代书院的“知行合一”精神,要求学生在研究中医经典的同时, 注意将学习到的理论加以实践于临床。当下中医书院模式成为中医基础专业教育向临床实践延伸的重要平台,为中医基础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实践的通道和载体。
一、中医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医药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知”和“行”的断层与分裂。各大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知”的探求上,对于“行”缺乏重视,“知”“行”之间应有的衔接不够紧密,从而造成“知”了未必能“行”[190-19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未能同临床实践充分结合。中医书院的成立正是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知” 与“行”不统一的良策。因为中医书院对于中医师的培养是扎根于中医经典,立足于临床, 服务于临床的,中医书院的建立根本是为了培养更多能够在临床上为患者解决各种疾患与问题的临床医生,并且提高这波临床医生的临床技能与水平 [192]。然而受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书院办院经费与相关学历文凭发放的问题,中医书院的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支持
1、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作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中医药人才承载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在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医教协同进一步深化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是中医教育界的紧迫课题。
2016 年 12 月 25 日针对于中医药事业的专门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七条明确指出 :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并专设第四章讨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问题,如第三十四条 :国家完善中医药学校教育体系,支持专门实施中医药教育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中医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及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等,应当体现中医药学科特色,符合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国务院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使用效能显著增强。但也要看到,中医药人才还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提升人才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2022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中医药局首次牵头制定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
《意见》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牵头制定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 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推动中医药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见》的印发实施,有利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有利于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强化人才能力素质,有利于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氛围,对于提升人才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开始对中医书院建设高度重视,为了满足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迫切需求,加快建设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打造全国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的示范高地,2021 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成立。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委托王琦书院开展岐黄学者培养,参与高层次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贯彻落实两个会议(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及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更是全系统重视人才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的一个缩影,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和导向意义。王琦书院将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的岐黄学者培养方案,聚焦进一步提升岐黄学者四个能力(中医药思维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战略思维能力),走出一条师承教育的新路子,推动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强起来。
2、地方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大学书院制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先后有近百所高校进行了书院制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弥补当前院校中医基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受到地方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已有部分学者教师在探索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书院模式,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肇始于 2012 年,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和江西中医药大学共同组建 [192]。本着探索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回归传统,从中国古代书院式教学中寻找适合中医教学的方式方法,依照书院的会讲和讲会制度、自学方法、考课制度、质疑精神、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奖励制度等,岐黄国医书院进行了深度学习。通过多年改革实践证实,这种书院模式是研究生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尝试,其建设模式符合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发展趋势,很好地弥补了当前中医基础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不足,中医素质培养初见成效,其运行模式与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在受到地方政策支持的中医类院校实行书院制的教学模式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非其人不传”的限制,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大德书院、复兴书院便围绕中医传承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中医文化大讲堂,为各大名中医交流带徒提供了平台。其复兴书院更是围绕中医药创新,开展了中医科研跟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提出的“集体带、带集体”名师带徒模式下,书院制这种能够打破中医门第之见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 [193]。
(二)中医书院的办院经费问题
中医书院办院初期即应建立宏观长远的发展架构。从发展阶段讲,前期以中医教育为核心,中期开设附属医疗机构,后期发展相关附属产业 ;从组织架构讲,始终以中医教育为基本核心,以医疗为主体架构,以附属产业为经济支撑。因此中医书院的办院经费前期以国家或者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以及社会募捐为主,中期以医疗机构营利资金为主,后期由书院附属产业承担。
中医书院的教育应始终秉持非盈利性原则,坚持择优选拔学生、崇尚“有教无类”的
办学理念。因此,书院前期的办院经费势必应以国家或者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以及社会募捐为主。当书院培养出合格中医人才后,即可开设附属医疗机构,与合格人才签订聘用合同, 通过医疗市场补充经费来源 ;社会募捐与医疗市场的绝大部分资金应始终限定应用于发展书院教育、开设医疗机构二项,且应设投资红线,不可将过多资金引向其他项目。当书院拥有了一定规模且运营成熟的附属医疗机构体系,完成了一定的附属产业人才积累后,可逐步发展相关附属产业,通过附属产业的营利,补充教育与医疗的资金需求 ;并随着附属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渐将部分既有附属医疗单位由营利机构过渡至公益机构,并适时适地开设更多纯公益性质附属医疗机构,救济贫困群众,助力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赋予私立教育与医疗机构以更多的公益属性。
(三)中医书院的学历与文凭问题
中医书院的学历与文凭问题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十五条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十六条国家加强对中医医师和城乡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城乡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第六条国家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支持组织和个人捐赠、资助中医药事业。为了响应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对中医医师和城乡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的号召, 所以望其相关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规定与倡导可以为中医书院(尤其是社会办医力量组织的中医书院)的学历与文凭问题进行“松绑”,增设出台相应的特殊文聘进行支持。
从中医书院本身来看,基于其为培养扎根于中医经典,立足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中医师的第一要义目的,所以对于其所选学生入门学历要求 :不设学历门槛,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即可。对于其不能满足此条件的学生,亦要想办法通过当下相关师承或确有专长制度帮助学生解决其合法行医资格问题。社会办医力量组织的中医书院可与院校联合,增设继续教育类型的学历、文凭。
(四)中医书院自身的问题
由于国家尚未将中医书院纳入中医教育体系,在书院的学习经历尚不被政府认可 ;各中医书院亦不受政府或行业组织、专业组织从专业上监管,所以中医书院模式目前尚处于自由生长状态,没有准入标准,没有评价标准,没有监管体系,尚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一个系统规范的行业需要有一套独立完善的行业规范与体系,而中医书院体系现在尚未形成。
大多数中医书院尚未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学术体系。核心学术体系是中医书院传承的基础,现在只有少数书院建立有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如金方书院以施今墨 - 祝谌予 - 薛钜夫学术和刘渡舟 - 傅延龄学术为主体的学术体系 ;三和书院刘力红以扶阳学术为主体的学术体系 ;诵明书院以肖相如“特异性方证”、外感病学、肾病学术为主体的学术体系等。但大多数中医书院尚无或尚未建立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从而导致中医书院模式发展缺乏根本的学术竞争力。
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的运营管理体制以及系统规范的课程安排也是现在很多中医书院发展所欠缺的。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书院的基本保证,但多数书院的教师力量薄弱,有的书院甚至没有自己稳定的教师队伍,通常采取临时从外面聘用教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尚有不少中医书院并无专业核心人物进行领导,进而导致师资队伍建设不全,书院发展目标不明。专业的教育模式要有合理规范的运营管理体制,很多书院现在尚欠缺建立独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出现内部运营混乱,管理不善等弊病。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中医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开设和院校教育可以互补的优质课程,尤其是基于加强学生们临床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衡量中医书院质量的主要标准,这也是当下一些中医书院亟需加强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88.胡适.书院制史略 [J].东方杂志,1924(3):8.
189.范双利,彭远威 . 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 [J]. 高教探索,2014(6):11-16.
190.郭俊 . 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兴起及其发展思考 [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8): 76-83.
191.刘海燕. 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43-48,59.
192.廖东华,聂瑞华,陈俊杰等 . 医教协同深化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为例 [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0(6): 87-90.
193.吕玉波,黄嫚丽 . 中国综合性中医院的战略选择———广东省中医院的创新成长研究 [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
主编 :赵鲲鹏
副主编 :孙晓峰 宋文杰 王 超
协编 :彭鑫 张林 宋佳 张思琪
指导顾问 :薛钜夫 傅延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