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精神科医院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你的孩子总是容易跟同学起冲突吗?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攻击行为可以是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我们可以将攻击行为分成两种: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如财物或者权利),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敌意型攻击是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的身体、感情、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

儿童时期的攻击行为
攻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大到国家,小到个人,矛盾冲突随处可见。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不仅国家之间要讲究和平发展,也必须要求社会成员学习控制攻击行为。
3-5岁是孩子攻击行为的多发阶段,这时的孩子会因为看到别人玩具很漂亮就产生内心想要的欲望。最直接的就是伸手去拿,如果别人不给,孩子就可能本能性的去抢,甚至自然的用暴力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
在婴幼儿早期,一定水平的攻击行为是正常的,但对大多数儿童来说,这类攻击到童年中期就会减少很多了。为什么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变少?一是父母和老师不允许攻击行为,鼓励分享等;二是儿童从自身经验中懂得协商和谈判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可以用友好的方式解决争端。但是有一部分孩子在攻击他人以后如果尝到了甜头,得到了自己所需物品,他们就会认为就应该使用这样的攻击行为,而一般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父母又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提醒,攻击行为则会定型和加剧,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人格发展。

儿童时期的攻击行为的原因
是什么导致了儿童超出正常范围的攻击行为呢?
1、冷淡、武断、拒绝的父母通常允许儿童表达攻击冲动,更可能培养出敌意的、攻击性的儿童。父母的冷淡、拒绝为儿童树立一个漠不关心他人的榜样。放任型的父母不约束儿童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使这种行为合法化,当儿童的攻击行为达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父母再制止,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一是用前后不一致的方法惩罚孩子,让这种行为很难矫正,尤其是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二是让儿童觉得家长不高兴的时候就可以打孩子,那同伴让他生气的时候,他也可以打别人。
2、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来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家庭的儿童通常有情绪方面的困扰和大量的行为问题。
3、大众传媒对攻击性行为也有负面影响,尤其是暴力视频游戏等,暴力内容给儿童提供了攻击性的榜样,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控制,使儿童曲解了幻想与事实,鼓励了攻击行为。

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1、消除对攻击行为的奖赏和关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老人被自己的小孙子打了一巴掌,会觉得自己的孙子特可爱,孩子打他左脸,再伸右脸让给孩子打,还笑着说:“我乖孙可真有能耐。”还有的父母相互之间不尊重对方,爸爸鼓励孩子打妈妈,妈妈鼓励孩子打爸爸,还表扬孩子为自己出了气。这无疑都助长了孩子的攻击行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家长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观点——打人是对的,打人可以受到表扬,那他就会一直保留攻击行为,而不进行自我反省。
2、减少攻击行为的刺激:多给孩子玩益智类玩具,少让孩子玩玩具枪、玩具刀等。尽量少接触带有暴力情节的动画片、电视剧,不让孩子玩血腥暴力的游戏。
3、积极引导孩子: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不要训斥、批评而是要心平气和的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
4、 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平时家长对孩子的方式是不是过于严格?是否经常打骂呢?
5、奖惩适当:孩子做对了自然要奖励,而惩罚孩子时一定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打孩子一顿,这样会让孩子误认为我挨打是因为我爸爸妈妈生气了就可以打我 ,而不是因为我打了别人,我做错了事,因此父母惩罚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