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文化」贾南风无法无天,洛阳名士张轨被迫离开洛阳前往姑臧,建立前凉

武威大马文化NO.0034 - 五凉文化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这一段历史,已经被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搞得人尽皆知了。魏蜀吴三国,随着魏国太傅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而结束。
河内司马氏建立西晋,意味着士族的重新崛起。正如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一书中提及的:“司马懿正是袁绍路线的继承人,真正实现了士族当皇帝。”
西晋以士家大族为重,直接摒弃了曹魏时期曹操式的“勤俭节约”。开启了“九品取士,唯问中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观念,一时间奢靡之风席卷了中原大地。

奢靡之风的兴起,加之曹魏时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附没有及时安抚,这些不利的因素使得西晋司马一族变得命运多舛。加上西晋刚刚建立不久,还有孙吴这个心头大患,怎么能掉以轻心呢?
西晋极度维护士族,却忽视了寒门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利益。恰逢秃发树机能(南凉主秃发乌孤高祖的从兄)任凉州鲜卑的头领,面对秦州刺史胡烈的高压,起兵反叛,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万斛堆之战”。
虽有雍凉大都督司马亮派遣刘旂去支援胡烈,谁知刘旂竟只是观望,没有及时行动,导致胡烈兵败被杀。司马亮为刘旂求情,但司马炎没有理会,表示“万斛堆之战”的失利必须有人要对此负责,因此免去了司马亮雍凉大都督的官职。
秃发树机能这边,因“万斛堆之战”士气大振。西晋朝廷便派石鉴和杜预,去负责平定凉州。石鉴出身寒微,却有着高雅的志趣。而杜预出身高门,是名副其实的西北胜族。
在“九品取士,唯问中正”的西晋,石鉴的仕途显然是不会一帆风顺的。石鉴曾把自己的女儿石氏嫁给束璆(汉太子太傅广之后),以“攀附高门”却最终无功而返这样的事来看就可以得知石鉴的焦虑。(《晋书·列传第二十一·束晳传》:〔束晳之兄〕璆娶石鉴从女,弃之,鉴以为憾,讽州郡公府不得辟,故皙等久不得调。)
杜预不同,他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因此成为司马昭的幕僚,很受信任。与石鉴之女被束璆始乱终弃的悲剧人生不同,杜预的儿子杜耽在十六国时期还得了前凉张氏的庇护,官拜前凉军司马。(《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二十五》杜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也。高祖预,晋征南将军。曾祖耽,避难河西,因仕张氏。)
石鉴和杜预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完全不同,让这两人去负责平定秃发树机能,可能是司马炎最后悔的事情之一。面对强悍的凉州铁骑,石鉴竟然只给了三百兵和百匹战马,让杜预前去迎战。
杜预深知凉州战马的勇猛,不愿意冒险,就建议先储备军粮,等第二年的春天到了再进行军事行动。可石鉴鉴于自己的出身而心理不平衡,哪里还会在乎这些?石鉴见杜预迟迟不发兵就弹劾杜预,但杜预是谁啊?杜预是司马炎的姑父在「八议」之内,被弹劾之后只是被削去爵位,命自然不会丢。
不信邪的石鉴亲自带兵去打秃发树机能,真让杜预说中了,没打赢。兵者,国之大事,能儿戏吗?看西北久久不能平定,司马炎又命司马骏为雍凉大都督,去负责平定西北。(*注:司马骏的侄子就是晋武帝司马炎)
但机智的秃发鲜卑已经联合了北地胡寇扩充了自己的势力,随着凉州刺史牵弘、凉州刺史苏愉,相继兵败被杀。秃发树机能也是名震天下,唐朝宰相房玄龄纂修《晋书》称秃发树机能“壮果多谋略...尽有凉州之地,武帝(司马炎)为之旰食。”
接连两任凉州刺史都是兵败被杀,终于让司马炎不再淡定为此发出了“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的感叹。司马炎听取河南尹庾纯的建议,撤下司马骏,让贾充继任雍凉大都督,来负责战事。
贾充记恨庾纯但军令不可违,急得团团转。奸佞谄媚的荀勖看到表现的机会,就献计给贾充:“贾公远放,吾等失势。太子(司马衷)婚尚未定,若使充女得为妃,则不留而自停矣。”
之后,荀勖当着司马炎的面把贾充的女儿夸了一遍。说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最终,荀勖推波助澜帮助贾充把贾南风嫁给司马衷,贾充成功进入「八议」之一的「议亲」留在了洛阳。
战事还在,文鸯临危受命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事兼凉州刺史,大破秃发树机能,使得二十万叛军归降,名闻天下。在文鸯回洛阳之后,秃发树机能再次起兵,竟直接占据了凉州城。
马隆和刘渊,都表示愿意去凉州平定叛乱。司马炎一时候犹豫不决,不派谁负责更合适,因为在司马炎心中刘渊这个匈奴人和汉代的忠臣金日磾是同一类人。情急之下,孔恂、杨珧直言进谏称凉州为“天阻之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绝对不能随随便便让出凉州,司马炎听闻沉默不语,放弃了让刘渊去凉州的这个念头。(《晋书·卷一百一·载记第一》:武帝...曰:“刘元海容仪机鉴...日磾无以加也。”孔恂、杨珧进曰:“臣观元海(刘渊)之才,当今惧无其比,陛下若轻其众,不足以成事...若举天阻之固以资之,无乃不可乎!”帝默然。 )
还好司马炎没有让匈奴人刘渊去凉州平定战乱,因为刘渊正就是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开国皇帝。如果司马炎得知刘渊日后会围着洛阳城打,不知还会不会把刘渊比作金日磾了呢?当然这是后话,笔者之后会详细说说“刘渊攻洛阳之战”。
司马炎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还给了马隆三年的军需品。马隆精心选拔了三千五百人作为勇士度过武威郡以东的温水,开始了战斗。按照八阵图,制作偏箱战车,一路高歌猛进,打得叛军节节败退。到达武威后,马隆与秃发树机能决战,秃发树机能被杀,马隆获胜得到了司马炎的赏识。凉州刺史彭祈入主姑臧城,凉州重新归入西晋。
秃发树机能没了,但秃发一族的秃发乌孤却成为了十六国时期南凉开国国君。历史不会重复,但经常押韵,秃发树机能如果得知这个消息,内心又会做何感想呢?
在西晋对凉州用兵的时候,贾充和贾南风父女两人却是一点都不闲着,带着平阳贾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贾充免去都督雍凉的任命后,气焰越来越嚣张。
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明知司马衷愚笨不能任事,却秘而不宣,处处包庇。为了稳定自己地位,甚至对着司马衷的其他妃嫔痛下黑手。随着司马炎的逝世,司马衷成功即位贾南风的野心再也不会压制不住了。没错,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说出“何不食肉糜”的那个傻皇帝。
司马衷即位后贾南风被封为皇后,因早年在后宫惹是生非,贾南风非常担心司马衷会废了自己,重选她人立为皇后。于是贾南风开始专擅朝政,恶意挑起司马一族的矛盾。由此引发了“八王之乱”....
熟读儒学经典,得荀子真传的洛阳名士张轨,此时还非常低调不肯显山露水。见贾南风祸乱朝纲,心中也难免会产生焦虑。晋室将倾,怎么能放任不管?于是张轨把目光锁定在了西北,那个曾因秃发树机能反叛而牵动西晋朝廷的神经,被称之为“天阻之固”的地方——凉州。
公元301年,张轨远离了洛阳城中的是是非非,到达姑臧城,建立前凉国,开始苦心经营「河右之地」,由此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今天的我们称其之为“五凉文化”。
*武威,即武威郡,古称雍州、凉州、雄州、雍凉、盖藏、姑臧、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莲花城、七级城、雍城、侠都、凉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凉州词(凉州曲)(凉州令)、西凉乐、西凉伎都曾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凉州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
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本文为武威大马文化的原创文章,所用图片皆由武威大马文化实景拍摄/制作。*本文如有错误遗漏,还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梳理唐诗《凉州词》背后的文化脉络,建立一个以武威为核心的「凉州学」学术体系。*「西北胜迹」「西北胜族」「五凉文化」「西北地理」「西北美食」「西北历史」系列文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