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物史观、阶级、革命《德意志意识形态》初介绍

184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马克思与恩格斯阐述了唯物史观的框架与内容;同时,欧洲革命形势风雨欲来,马恩和部分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理论得到了知识分子的拥护,革命的形势已而迫近。但同时期的思想史也是层出不穷,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频频被代表。如何科学地证明自己的观点,使无产者们相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为革命成功提供理论支架?——系统的阐述自己的观念,是卓然有效,科学的方法。
针对德国,法国等出现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唯心史观,马克思从开头,历史进程反驳了这些意识形态家的错误,并在批驳中构建,在构建中完善,形成了系统易理解的唯物史观。历史是什么?是帝王的生活政事,还是思想引领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历史的看法,马克思首先是从历史的个人,具体存在的有活动的个人,从个人的具体活动,实践行为开始,研究随着实践的进程,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从现实的角度,否定了唯心主义认为的,人类的历史不是由思想决定的,为了某种思想而运动的。人类早期的分工,导致每个人的发展情况不同,这种发展的差距到一定程度时,在本质上,便形成了不同的层次,而上层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巩固利益地位,编造出私有制,等级制度,将这现象的的合理性植入人们脑海里,误认为这种等级制度是自然的,正是这种等级制度导致了他们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这应该便是马克思批判的唯心史观。
引用:历史被思辨所扭曲,被一个现实的实践活动上升为自主的有意识地“个体”。历史就是由个人实践中发展的,不可能历史自己跳脱出来,和实践分离,自己有自己的意识去发展,历史是完全物质的;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终究不过是从后来的历史中得出的抽象,不过是从千里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
阶级是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生产体系中所处地位不同的群体。它起源于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分工形成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真正的分工也就形成。什么样的人能够从事哪样的分工,取决于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在社会生产的地位。分工背后的资料分配不均,又导致了私有制的形成。个人利益的维护在群体与群体的冲突下发展为集体利益,对象是两个阶级时便是阶级利益。
马克思的一生经历坎坷,跌宕起伏,有现实的革命抗争,经历现实,也有精神的头脑风暴,批判现实,研究现实,最终用于现实。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了现实的唯物史观,强调在客观现实中找到由此产生的上层建筑,稍微了解这个世界的进程,较深入了解各种理论,在批驳中更深入了解唯物史观,改造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