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对华援助?浅谈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的前世今生(1):难产的规划

各位好啊,这里是直江。
恰好我人在重庆上学,那么这段时间我们来谈一下重庆。我个人的行文风格就是比较偏向直白和趣味的,可能不像大多数的科普专栏那么晦涩,当然也没有那么硬核,若有不足还请各位多加指正。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作为中国第一条单轨铁路,现在已经成为了重庆的城市名片之一,著名的李子坝“单轨穿楼”奇观就在这条线上。这条于2004年11月开通第一期的单轨铁路也开启的重庆轨道交通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探求一下这条“网红单轨”的前世今生,看看当年是怎么样的历史环境下才出现的这条线路吧。

1 重庆我啊,早就想要轨道交通了
各位都知道,重庆是抗战期间的国民党政权的战时首都,作为当时全国最有排面的城市,重庆早早地便将轨道交通的草案提上了议程。在1944年的国民政府《陪都十年规划建设草案》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高速电车”,以适应当时重庆市120万人的巨量通勤需求(当时可以算巨量了)。初步规划三条线,这三条线的名字啊,也很具有民国特色——甲、乙、丙三线。
甲线:小什字——较场口——七星岗——两路口——李子坝——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是不是和现在的1号线十分相似呢QAQ)
乙线:龙门浩——烟雨堡——海棠溪——二塘——董家湾——刘家湾——南温泉(有点和现在3号线的一部分相似)
丙线:龙门浩——大田坎(今江北区;是不是有点像6号线的一部分呢)

高速电车全部采用米轨(轨距1米),最大坡度9‰(对比:京张铁路“人”字坡的坡度是37‰;信越本线碓冰峠是67‰),弯度最小半径80米,城区内运营时速25km/h,郊区45km/h(别嫌慢,请结合40年代的实际来看),甚至连车辆的制式都有规划:长8米,宽1.8米,两台35马力的电机还带拖车,每列额定载客240人,初定每10分钟一班,并且有不少的里程建设在地下,但是个人认为不应当将其称之为地铁,只能称之为市郊铁路的雏形。
当然,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因为内战的发动,这个计划也终究只能是个计划,面临的结局只有一个——没法落地,直接GG。重庆的第一次轨道交通之梦宣布破碎。
时间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建国后全国秩序的总体稳定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重庆的第二次轨道交通之梦也浮出了水面。
1960年,随着《重庆市初步规划》的出炉,重庆轨道交通再次提上议程。据说在1958年,重庆市公用局便在较场口一带开启了地铁的建设。不过——当年就停了,然后不久又开始了,然后到1960年又停了。“文革”时期又开始了建设,然后1971年又停了……在《重庆市初步规划》中出现了“直通与环状”、“地下快速铁道线网”、“卫星城”等说法,不知道这是不是奶了一口未来4、5号线与环线的直通和10号线的快速车(笑),无论如何,不得不说重庆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面还是挺有远见的。
不过呢,还是那句话,规划,他始终还是规划,和能不能落地完全是两个回事。还是囿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混乱的时局,重庆的第二次轨道交通之梦仍然没有成功。
能看得出来,重庆虽然两次建设轨道交通的努力都失败了,但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仍然存在,只要条件时机合适,转机就一定会到来。
2 抢占先机的大渡口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热潮,公共交通方面也不例外,而重庆在这次风潮之中也没闲着,首先是对2000年的重庆市内通勤需求进行的重新预测,再次提出发展轨道交通的想法,然后又首提了和“地铁交通”并列的“轻轨交通”规划。而此时重庆通勤需求最高的地方在哪里呢?
那就是重庆钢铁,也就是大渡口。
1988年8月,《重庆日报》上出现了“本届政府一定要将地铁修到重钢”的承诺,重庆的轨道交通之梦,第一次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也表明了2号线的flag就此立了起来。
诸位有没有发现,截至此时为止,重庆的1、2、3、6四条线都出现了规划的雏形,这四条线也被重庆人称之为“老四线”,“老四线”的格局从2012年的6号线开通一直持续2017年底的5号线开通,不过这些都已经是后话。
让我们还是把视线重新聚焦到此时如日中天的大渡口吧。
位于大渡口的重庆钢铁,对当时重庆的经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大渡口在公共交通方面抢下先机的杀手锏,其他地方根本没有办法的,九龙坡沙坪坝什么的都只得往后稍稍。而某种意义上来说,重钢和大渡口已经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后来因为净化重庆市内环境的需要,重钢搬迁至长寿区,大渡口瞬间就堕入了黑暗时代,一蹶不振直至今天。

这里直接引用沈晓阳先生在重钢的个人经历:
“我也深有体会,因为当时在公用设计研究所之前我是在公交公司的交通研究室工作,轨道交通人的团队最早也是从那里出来,当时早高峰;公用局和公交公司的干部都要去开车或卖票,我就是跟着陶铜仕(当时公用事业局的局长)、荣汉文(当时公交公司管运营的经理)一起,他们开车,我就在车上卖票。早上六点半从小什字开车到大渡口新山村,专门运输重钢的职工,人很多,排很长的队。”
由此看出,解决重庆钢铁的交通问题,迫在眉睫。也因此,2号线的终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设在了大渡口的新山村(这里现在是老重钢的家属区)。至于起点站……还记得前面说的五六十年代在较场口建设的地铁工程吗?就在那里,那里就是上好的车站场地(好吧,2号线最初的始发地其实并不是较场口,是朝天门,这里仅作调侃,之后会做提及)。
好了,规划的始末站已经敲定,那么就到了具体的操作环节了,但是这个环节,实际上也不简单。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