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自由如空气,多样性存在于每一次呼吸

2022-10-24 06:09 作者:MnikKong  | 我要投稿

忽然意识到虽然我的周一也属于周末,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拖延书写的理由。所以我爽快地合上了syllabus并来到了电脑前。


晚上下了雷雨,雨点落到玻璃上发出很有弹性的跳跃音,让我觉得它们格外有韧劲。这周挺幸福的,气温回升,也有很多奇妙际遇。气温回升的好处是可以毫不顾忌地忽略白日温差,以及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能感受到久违的天高云淡的晴朗秋天。最近很多雨,白昼也忽然变短,再也没有在早上拉开窗帘时看到日出时的红霞,取而代之的是直到出门仍昏黑的天空,寂静又疏离的街角。在同一棵树上观察时间行走的痕迹,这些树分别位于上学路上的第二个环岛、学校的地上停车场、我家南边的窗外。

这周的饮食仍处于中超采购带来的幸福余韵里,在家烧饭都是熟悉的味道。另外吃了一整颗纯种中国大白菜(但是价格高昂),两个超市都没有看到培根这件事令我相当摸不着头脑。在食堂的几顿饭倒没有那么顺心,永远年轻,永远在踩雷的路上。但好在我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人,还能存活。

之前在conference上认识的姐姐终于在whatsapp上回复了我,以极度丰沛的情感和信息量。我是能理解那些忙于现充的人的,她说她的朋友总是抱怨她不能够及时回复信息,但我说我总有耐心,真心值得等待 。她向我讲述她熟悉的布鲁塞尔,事无巨细,我的脑袋瞬间被无数完美的傍晚和周末计划填满,期待着在那些美好的地方深刻地感受这座城市,我几乎能想象我愉快而满足的神情,在傍晚的落日余晖中。Lana是第四个选择叫我doudou的人。

这周订好了两个假期旅行的机票和酒店。啊!这令人掌心发麻的提前消费!以及我轻轻地收到了自我的折磨——作为一个铁血J人,我实在是不能忍受不做规划的旅行。虽然我已经掌握了如检索文献一般的攻略信息搜集能力,但这终究是一件痛苦的事。啊!我但凡把这股规划的劲头用到我的人生上呢!

这周,我第三次以这个词作为段落的开头,好烂。这周迟来地欣赏了吴青峰的新专辑,又非常好运的立刻赶上了站子团购正式专,于是便可以期待一份春天的礼物了。(当然也只能夏天才见到它)

好吧,现在来到本次周记的重点部分——MuseumNightFever。可以直译为博物馆夜热,也可以翻译为博物馆奇妙夜,当然也可以揭露其本质叫它博物馆不眠夜。老师在课上向我们介绍了这个活动,于是我当时就申请了志愿者岗位。经过一些调整我如愿以偿,我对命运的安排表示了满分的信任,而结果反馈也总是相对幸运的。我的班次在第二轮,一些中国人的提前准备DNA驱使我早早地到达了场馆,结果是收获了他们的巨大惊讶,于是我和其他的志愿者/本馆的工作人员长久且散漫地交谈,也带着诚挚的笑意对每一个游客说晚上好,说欢迎,说晚安。我们馆有一个相当前卫的声音表演,我在人流量较少的时候驻足在展厅门口听了很久,艺术家们在铺满砖块的展厅席地而坐,以沉醉的姿态演奏,两边的听众也闭上眼睛进入迷离的神游,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宏音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回荡,我不能完全理解,但充分地感受。虽然来比已经两个月,但其实仍处在新鲜的阶段,兴奋地感知周边一切,保持着开放的姿态迎接每一场珍贵的相逢。我感到我在慢慢变勇敢。虽然还是有很多局促和害羞的时刻,也有很多事后后悔与惋惜的瞬间,但终究一切是在变好的。我又想起那天Lana对我说的,如何让事件发生。

由于不在市中心,十二点后场馆的人就开始变少,恰好Natacha结束了她的游览来找我,于是我们又快乐地精神漫步直到我下班。精神层面上和物质层面上,我都满载而归。我们决定一起坐9号夜行巴士回家,在有些凉意的凌晨,我们跟着模糊的谷歌地图寻找车站。这是真的不眠之夜,平凡的街道上也不断有戴着博物馆奇幻夜手环的人笑谈着走过。路灯下的湖水颤动,因为喷泉不息。院子里传来婉转的鸟鸣,有人向我们借火。巴士来的时候人满为患,大家自嘲着对我们说欢迎,欢迎新乘客加入这个拥挤的车厢。一路上整个车厢都游动着欢乐又满足的惬意气氛,虽然分贝有些高,但终归是令人感到愉悦的。我和Natacha在车站分别,我本该对她说那晚的最后一声晚安的。走回家的时候又看到了街边墙壁上的缤纷艺术海报。刚来布鲁塞尔的时候我以为商铺墙壁上的那些都是装饰画,也没有仔细看。后来发现它们在不同的地方反复出现,并且会定期集体变化,以及确定地看到了自己在网站上看过的熟悉的海报,才意识到这些遍布大街小巷和居民生活的东西正是各种各样艺术活动的海报。周五FLE课上我们刚讨论过觉得布鲁塞尔是一个充满艺术的城市。我也和Natacha谈论了这个话题。因为这样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在国内是很难见到的。我艳羡他们丰沛的艺术生活,也慢慢培养着敏感关注街上海报的习惯。

今天重新看昨天拿回来的那些纪念品时,意外的发现信封里除了一张对志愿者的感谢信,还有一张用英法荷三语写成的对于性别选择的信件。然后我才发现志愿者姓名贴上name下面那一栏不是prénom而是pronoun。信里这样写:Besides, Brussels is a multicultural city, so acknowledging diversity is a part of our DNA. Let’s embrace it! 于是我又一次加深了对于DNA差异的体会。我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这导致我们的意识是不同的。对于他们而言,这些自由就如同空气一样寻常且弥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瞬间,但对于我们而言,这仍然是属于少数人的话题,仍然是需要被管控的群体意识。仍然记得课堂上那个女生明确地纠正老师说不要对ta使用“she”这个代词,事实上ta认为自己应当是they,老师非常礼貌地对ta道歉并愉快地修改了称呼。(对不起,我暂时还不知道中文里应该用哪个字来清晰地表达,所以还是写了“ta”)

在诸多的领域里,他们都无意识地拥有着自由,这也就意味着无意识地表达着尊重,我不知道过多久之后我会不再对这样的平等体验产生特殊的感受,这是令人振奋的事情,至少让我看到世界上有地方是拥有这样的自由的。自由的,平等的,于是勇敢的,充满个性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个体,我们的价值并不应该在横向的比较中才能被评估出来,聚焦于自身已经足够展现个人魅力,横向的比较是为了发掘多样性,而不是优劣高低。

晚上和在新加坡读书的朋友聊天,她说生活苦不堪言,亚洲社会似乎总处于挣扎和痛苦之中,常常怀疑这些竞争的必要性,怀疑它们对于生命的无情摧毁到底是一种正向磨练还是一种荒谬牺牲。我们生也逢时也不逢时,恰好碰到转型发展的尴尬档口,社会自身也在自我矛盾着探寻出路,我们便不可避免地被迫成为了牺牲品。内卷着相互消耗,自相残杀,符合一切最原始粗野的进化论。

如此麻木僵硬地如机器般行进,我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改变会在什么时候到来。我们本不应当妥协。

总之,这也只是一小部分局部的片面的感受。只能希望我们总能找到相对纯净的地方,或者说只是能找到像对适合自己的地方。祝福大家。祝福我自己。


当自由如空气,多样性存在于每一次呼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