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快速了解及常用方(一)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通过理辩证,通过证立法。
这里有点解构中医诊断的意味

中焦温脾胃阳虚的➡理中丸,发展到肾,选用附子理中或桂附理中,再以这个为基础方做加减。
下肢冷痛➡辩证肾阳虚➡桂甘姜枣麻辛附,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基础上加减。
{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成: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以鼓邪外出,两药相合,温散寒邪而恢复阳气,共为主药。辅佐细辛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寒,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助附子温经散寒。三药合用,补散兼施,可使外感寒邪从表散,又可因护其阳,使里寒为之散逐,共奏助阳解表之功。}
尿频、尿痛、尿道烧灼感,七十来岁老太太,疼得不敢去小便,泌尿系感染,用三金类药物一年,虚寒重,也是用麻辛附治疗。寒胜虚阳走窜到尿道造成的局部热象。
{八正散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

~~~~~~~~~~~~~~~~~~~~~~~~~~

汤剂的创始人:伊尹
《黄帝内经》对汤剂的功效:内经十三方

{本方用于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方中半夏交阴阳,燥脾湿,顺脾性以益脾和中;秫米甘温入脾,益中和胃,顾护中气,遏制半夏毒性。两药相合,同奏调中焦,和阴阳之功。中焦和,则“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营卫生会》)据《内经》述,本方服用,“新发病者,覆杯则卧,汗出血愈”,“久病者,三次饮服而愈”,可见疗效迅捷。}
半夏是和胃降逆止呕的,它在秋天秉受收将之气。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能安神。

治疗妇科出血症状,可以化瘀止血。
{固冲汤【方剂方歌】
固冲术芪山萸芍,龙牡棕炭海螵蛸,茜草五倍水煎服,益气固冲功效高。
【方剂组成】
白术(炒)30g,生黄芪18g,龙骨(煅,捣细)、牡蛎(煅,捣细)、萸肉(去净核)各24g,生杭芍、海螵蛸(捣细)各12g,茜草9g,棕边炭6g,五倍子(轧细)1.5g。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效主治】
固冲汤具有固冲摄血,益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症见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质稀,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
【方剂方解】
固冲汤中山萸肉甘酸而温,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故重用以为君药。龙骨味甘涩,牡蛎咸涩收敛龙、牡煅用,收涩之力更强,共助君药固涩滑脱,均为臣药。}
《五十二病方》,马王堆出土,使用的价值低。
医圣把理法方药贯通在一起。
葛洪《肘后备急方》101首——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88首——药管局颁的药典,极大方便老百姓去使用成药,但弊端是会乱用。
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叶天士伤寒理论用得最好,最懂仲景。
老师荐书:《汤头歌诀》,《医方考》,《医方集解》,《中药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编)
~~~~~~~~~~~~~~~~~~~~~~~~~~
方剂和治法的关系
攻邪三法:汗吐下
汗法不仅仅解表,也可以治里证。寒凝心脉、肾脉的都可以。
胸痹、心痛,寒邪郁闭在心胸,可以用汗法去解寒凝,治疗胸痹、心痛、急性心梗。
有时高血压用温散寒凝的方法能治。
吐法吐的不仅仅是食物,还可以吐痰涎、宿食、毒物,“顽痰生怪病”。部位在胃脘以上都可以用。
病案:外国留学生夜半见黑影,脉大、滑、数,定痰浊湿热,扰乱肝胆经。用芩连温胆汤,温胆汤方歌:温胆汤用夏苓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内经里有对于火热亢盛导致的癫狂——狂证的描述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素问·阳明脉解》)
下法:胃脘以下,因势利导。适用于: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等。
任何病在中医看来都是阴阳失和导致的。
狭义的和法:①邪在半表半里(小柴胡汤加减)②调和肝脾(逍遥散、四逆散)③调和胃肠
最典型的里证就是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
肝病传脾是病按照五行相克顺序传递。
温法: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适用于里寒证。
火神派——大量用附子温阳,郑钦安,李可。
五更泻往往是肾阳不足。肾阳虚严重的情况,夏天脚都不能着凉鞋。
大黄清热是以泻代清。
衄【nǜ】
{口出血曰吐,鼻出血曰衄。火逆于中,血随火上,有此二证。然吐血责之腑,衄血责之经,求其实,则皆炎上之火也。
四生丸(生荷叶、生艾叶、生地黄、生柏叶)
四件烂捣,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阳乘于阴,血热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统而论之,生之则寒,则四生皆能去火。析而论之,则荷、艾轻香,去火于气。芐、柏质实,泻火于阴。火去则血归经,而吐衄愈矣。(《医方考》)}
消法:“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广义➡行气、活血、祛痰、消食、利水、驱虫;狭义➡消食。
三子养亲消痰,血府逐瘀汤,驱虫也算消法。
补法:“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劳者温之”。
~~~~~~~~~~~~~~~~~~~~~~~~~~
“七方”源于《内经》: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按治法分: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宣可决壅,通可行滞,补可扶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滑可去着,涩可固脱,燥可去湿,湿可润燥。

病情危重、拒药不受的情况下,用药性相反的佐药,比如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回阳救逆,这里猪胆汁最为苦寒,是为反佐,以退为进。
使药分引经药和调和药。引经药——引经报使,柴胡入少阳,白芷入阳明经,吴茱萸、藁本入肝经(感冒头顶痛),后脑勺疼到项背用羌活,安神用朱砂(老师说不能水煎)。
~~~~~~~~~~~~~~~~~~~~~~~~~~
麻黄汤
人体五层:皮脉肉筋骨,皮脉肉属表,筋骨属里。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体质壮实的人,肌腠密实,遇风寒之邪,汗毛孔(玄府)第一时间关上,所以不出汗。身疼以阳经为主。脉紧,如牵绳转索。
李老的核心思想就是——脉的沉取有力无力分虚实,没劲为虚。
可以在桌子上练三个手指。
热邪的脉会有滑利之象。
麻黄入肺,作用于皮,打开汗毛孔。桂枝解肌,作用于脉肉。杏仁和麻黄搭配一升一降(肺气以降为主)。甘草缓和发汗力度。
桂枝汤里一定不能放麻黄。喝完桂枝汤喝粥是为了体虚的人养胃气。
风寒有湿邪——麻黄加术汤,白术健脾更多,苍术燥湿更强。
体虚、阴虚、血虚的人,不要用麻黄汤。
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
~~~~~~~~~~~~~~~~~~~~~~~~~~
桂枝汤
可以是解表剂,也可以是和解剂和补益剂。
赤芍入血分,可以活血;白芍益阴敛营。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脉缓浮。
配伍特点:①桂枝、芍药等比;②酸甘化阴、辛甘化阳大法。
东汉的一斤=222.73克,一斤有十六两,一两有十钱。
体虚的人感冒会气阴外泄。
桂枝和芍药调的是脾,麻黄在肺,桂枝还可以温振心阳(桂枝甘草汤)。
舌诊盛行于明清代。
李老病案:麻疹清热当时用犀角地黄汤,没效果,用四逆汤温阳,结果体温降下来了。
中焦阴阳两虚➡小建中汤
{桂、甘草、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炒),胶饴(一升),大枣(十二枚)
伤寒,腹中急痛者,此方主之。
又曰∶呕家不可用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矣。}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夏天的时候,中焦的阳气是虚的,吃寒凉更容易闹肚子。
生孩子后,气血处在亏虚状态,产后怕风、自汗,也可以用桂枝汤。
小孩多汗用桂枝汤加玉屏风散。
小米粥(估计糜子也有可以)补脾胃;大米粥清肺热;秫米(有说高粱有说粘黄米)安神。

伏龙肝(灶心黄土):温中止血、和胃止呕、温脾止泻。
虚寒、自汗都是邪汗,要通过药物排出,让病人能出正汗。
临证加减
兼喘者,加厚朴、杏仁;
兼项背强几几者(脖子发硬),加葛根;
兼风湿痹痛可加重桂枝,再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脑肠轴,肠道菌群失常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
方歌:桂枝三药
在治疗外感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药的时间、间隔,以及服药的过程。
~~~~~~~~~~~~~~~~~~~~~~~~~~
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外寒(主证)里饮(次证)证或者单纯痰饮咳喘。苔白滑,脉浮。
水湿痰饮——水聚为湿,湿性趋下,四肢困重;痰和饮具有流动性,还有一些痰核瘰疬,比如脂肪瘤在中医被归为痰;治水湿痰饮,就要治肺脾肾。
小青龙汤可以拆解为桂枝汤+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麻黄、桂枝散表邪;干姜、细辛温肺化饮;桂枝、芍药搭配,干姜、五味子搭配。
秋季过敏性鼻炎,遇冷清鼻涕,这也是水饮,也用小青龙。
“咳逆倚息不得卧”,心血管病人心衰后咳粉红色泡沫痰,开始心阳不振,也可以在小青龙汤基础上做加减。
方剂配伍的思路:①给邪以出路;②防邪来复;③防正伤
~~~~~~~~~~~~~~~~~~~~~~~~~~
九味羌活汤
{属性: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言。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表神方。(此亦洁古方也。张洁古讳元素。易水人。故又称易老。)
羌活(一两半治太阳肢节痛。君主之药也。然非无为主也。乃拨乱反正之主。故大无不通。小无不入。关节痛。非此不除。) 防风(一两半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下之职。一听君命将令而行。随所使所引而至。) 苍术(一两半。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内传于足太阴脾)细辛(半两治足少阴肾苦头痛。) 川芎(一两。治厥阴头痛在脑。) 白芷(一两治阳明头痛在额。) 生地黄(一两。治少阴心热在内。) 黄芩(一两治太阴肺热在胸。)甘草(一两。能缓里急调和诸药。故有国老之称。)以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
咀。水煎服。若急汗(准绳作急欲汗)热服以羹粥投之。(准绳作以热汤助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脉浮而不解者。先急后缓脉沉而不解者。先缓后急。此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亦神。
《伤寒论辩证广注》}
方子的特点:解表柔和,内清里热,分经论治。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风寒束表(肢体酸楚疼痛),湿滞经络(口苦微渴),热蕴于里(苔白、脉浮)。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太虚的人不能用。
黄芩可以入胆经、清胆热,治疗口苦。“枯芩(腐烂中空)走肺,条芩(子芩,实心)走大肠。”潘毅
很多治疗少阳证的植物自然生长的环境都在半阴半阳之间。
羌活治太阳经疼痛;细辛止少阴头痛;白芷止阳明头痛;川芎止少阳、厥阴头痛;苍术祛脾寒湿。
黄芩和生地搭配清里热。
~~~~~~~~~~~~~~~~~~~~~~~~~~
桑菊饮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咳,热伤肺络也。身不甚热,病不重也。渴而微,热不甚也。恐病轻药重,故另立轻剂方。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温病条辨》)}
药店的菊花(老师讲的是小黄菊,现在),清热力度强,头痛用;白菊(杭菊)平肝风;野菊花清热解毒。
脉数、热证的咽痛——用薄荷、板蓝根、牛蒡子利咽。
病案:扁桃体三度肿大,之前吃了很多清热解毒的药,脉象沉、弱、稍弦。
足少阴肾经也过咽喉。
用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一两(30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炒研,二钱(6g) 肉桂一钱(3g) 生甘草一钱(3g) 炮姜炭五分(2g)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桑叶和菊花共同的特点:都可以清肺和肝热。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第一个症状就是咳,嗓子干,代表方就是桑菊饮。寒邪伤及人体,首先感觉冷,合于皮毛,路径不一样。
羚角钩藤汤里用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
桔梗、杏仁——宣降肺气。
芦根——清肺热,生津。
~~~~~~~~~~~~~~~~~~~~~~~~~~
银翘散
外感风热有伤津的表现。发热,微物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热盛)。
比桑菊饮多了清心热的竹叶和利咽消肿的牛蒡子。
“发汗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一般辛凉的药解表力度不如辛温的强。
{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温病条辨》)}
~~~~~~~~~~~~~~~~~~~~~~~~~~
麻杏石甘汤
又名麻杏甘膏汤
{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钱、杏仁(去皮尖、碾细)三钱、石膏(碾)三钱、甘草(炙)二钱
故以麻黄中空而达外,杏仁中实而降里,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也。按此方,即大青龙之去桂枝、姜、枣者也。(《温病条辨》)}
石膏为大辛大寒之品,清泄肺热,和麻花配伍清肺热,和生地配伍清胃热。临床成人30~50g,麻黄6~9g。
治疗表邪入里化热(发热、咳喘气机、舌红苔黄、脉数或兼滑),壅遏于肺,肺失宣降。
小孩是至阳之体,受寒邪、热邪,都会化热。
张锡纯用阿司匹林+石膏汤退热。阿司匹林就是水杨酸,对血管有腐蚀性。很多西药都是寒凉的,现在的生活习惯加上长期服药,造成越来越多的人寒底。
麻杏石甘汤加减可以解决很多咳喘的问题。指证——肺热、热盛。
~~~~~~~~~~~~~~~~~~~~~~~~~~
败毒散
原名人参败毒散,是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
{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感冒清热颗粒(底方是荆防败毒散)是很少见的辛温解表成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