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逻辑错误
2021-11-28 15:44 作者:AarontheChouette | 我要投稿
今天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起来一年前大概这个时候,发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逻辑错误.
先来看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问题出在“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和“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所谓的“天时”是攻方所占有的;“地利”是守方占有的,怎么能直接进行比较呢?
通俗地用数学的比来表示“天时不如地利”,就是:
天时/攻方<地利/守方
能得出天时<地利吗?很显然不能吧.
从实际上讲,守城和攻城也是不同的,也不能得出“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结论.
孟子犯的错误,叫偷换概念.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也是同样的错误.
不过逻辑学,毕竟是西方的学说,没必要用逻辑学去评判中国古代著作.
plus:我一直认为,孟子类似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孔子类似于苏格拉底.
可以说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恰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神奇的是,孟子生卒的时间也和亚里士多德出奇地相近.
所以说明什么呢?感觉人类文明,横向来看,在世界没有连为一个整体之前,是同步前进的.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