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识疑·原典】漫谈脂批(I)

前言
【注:以下属于个人观点,视作推理,用作探讨,不作为确证定论。】
物理学注重实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可以解释宇宙,在各自的领域,都体现出理论的正确性,然而它们之间存在违背。为了调和二者的矛盾,兼容两套理论,诞生了弦论,却无法用实验证明。
红楼梦面临类似的问题。与物理学两套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红楼梦不存在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红楼梦研究的是一个基本问题,书怎么来的,即:谁写的,写了谁的事,目的是什么。
民国时期,蔡元培为索隐、胡适为考据开了新时代的头儿。百年过去,红楼梦基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考据、索隐,借助的都是史料和想象这两个工具。两个方法都不错,只是侧重点不同,索隐派侧重隐秘的探索,考据派侧重显据的佐证。如果结论一致也就无需辩论了,问题在于,二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双方各自拟定了不同的作者选项,于是矛盾发生了。
究其原因,并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视角、主题、思路的选择不同。蔡元培着眼于清宫内斗,胡适着眼于曹家传记,因此作者候选人自然不同。接下来,更多的人加入研究队伍,就像孩子们拿到了一副七巧板,各自拼出了不同的图形,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项。
人们希望解开谜团洞悉真相,而真相在历史的时空中真实存在过,且不能脱离当时社会的母体而独立存在。红楼梦有且只有一部成书史,这是常识。但重现历史的难处在于:嫌疑人不明、人证不全、物证不足,于是真相的问题再次退化为思路的问题。不过,即使是思路,也有一条通向真相,要看有没有被人发现,并被接受。真相的排他性,决定了这是道单选题。
由于真相不明尚无定论,受众反而面对了更多的选项。这些选项,并不是真相的选项,而是思路的选项。如果这些选项中没有正确答案,该怎么办呢?继续拿不是真相的答案作为定论么?这是不严谨、不科学的。是否可以运用新的理论,继续进行研究呢?
1,大数据分析是一个思路。
2,笔迹的研究是一个思路。
3,结合批红理解作者意图、联系史料推理案情是另一个思路。
应当注意,从被确定的作者出发,应能解释主题、思想、成书、版本、原型、事件等一系列问题。红楼梦作者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的特点,是每个探寻作者的研究者都会面临的风险,要么对,要么错。局部的正确并不意味着整体的正确,研究者时刻面临着“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结果。因此,全方位的研究红楼梦,虽然难度大,但更加可取。
红楼梦基本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有一条起码的评判标准:贴合于历史,整体无纰漏。类似相对论能够兼容牛顿力学,同时又能解决后者不能解决的问题。
确定作者,全面的了解作者,有助于受众站在作者的视角,确定的去看待红楼梦,而不只是以旁观者带着审视的目光在猜疑中不确定,或将自己代入作者视角进行揣测。
真相只有一个,证据能否得到新的补充,依然需要研究者在史料、文物的群山中不断挖掘,有时候需要一点幸运,有时候需要换个方向,也许,价值就出现在下一铲子里。
脂批
【注:以下属于个人观点,视作推理,用作探讨,不作为确证定论。】
1,什么是脂批
脂批这个名词,源自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书名的抄本中的硃批,其中有署名【脂研、脂砚、脂砚斋、脂砚斋评】的,也有没署名但可能出自脂砚斋之手的,还有署名【畸笏、畸笏叟、畸笏老人】的批语。以脂批命名批语,可见脂砚斋的重要性。
硃批的形式,正文与批语相间的特点,类似清朝皇帝批阅奏折,也类似语文老师只评不改的判作文。
可看作定稿后“打印”的样版。作者本着对作品负责的态度,出于时代或自身的某些需要,进行了字词句的微调小改,并将痕迹保留在了纸稿上。
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书名的版本不仅存世,而且有三个,并标注了定稿时间:甲戌本1754年,己卯本1759年,庚辰本1760年。
甲戌本出现“钞阅再评”,意味着不是初评而是再评,庚辰本出现“凡四阅评过”,意味着至少评了四次。甲戌年再评,意味着批语中除了甲戌年的批语,可能还包括初评写的批语,此为第一、第二两阅评过,批语中出现了【一芹一脂】生前签署的年份己卯、壬午,此为第三、第四两阅评过,印证了【脂砚斋凡四阅评过】。
1767年丁亥年,畸笏叟有批语“[庚眉]前批书〔知〕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透露出批书者人数少,而【一芹一脂】已经离世,畸笏叟睹物思人心情沉痛。
2,什么是脂本
含有主要批者(点评者、批书人)脂砚斋、畸笏叟硃批的抄本(注:除硃批外也有少量墨批;除此二人还有其他人,因此二人与抄本最为密切,选作主要研究对象),以批语数量最多的甲戌本、庚辰本为主。
3,脂本反映了什么
(1)反映了批者与作者、与写作的密切关系;
(2)反映了批者的文学素养;
(3)反映了批者熟悉作者的故事素材;
(4)反映了历史的痕迹;
(5)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技巧。
4,批本的分类、特点、意义
(1)分类:脂本(甲戌、己卯、庚辰)、过渡本(戚序、甲辰)、嫁接本(蒙府)、灭脂本(程高本)。
(2)特点:甲戌、己卯、庚辰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书名;甲辰、程高以《红楼梦》为书名;戚序、蒙府以《石头记》为书名。
(3)意义:脂本80回体现同源性;过渡本甲辰本80回出现消除批语意向,戚序本80回消除原批书者的首要地位;嫁接本120回,由不足80回脂本与40回程高本嫁接而成;灭脂本120回,消灭批者、批红。
5,批红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批红是凡例的延申,是作者担心读者读不懂其创作意图做出的解释,起到说明、导读、广告、弹幕的作用。
6,哪些问题值得研究
(1)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写了什么。
(2)不同版本间存在的异同及原因。
(3)每条批语的主人。
(4)批者与作者的关系。
7,怎么研究?
逐字逐句的分析不太现实,应提纲挈领抓重点,整体研究。
(1)选取研究对象。
(2)大致比对异同,分析特点。
(3)把握作者首要表达的思想,以及作者用什么去支撑其思想。
(4)辨别作者为什么要和读者捉迷藏,也就是其匿名的原因,不论作者还是批者。
(5)分析正文与批语、作者与批者两者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样会不可不免的遗漏一些细节,甚至无法对一些具体问题做出解答,但宏观的看待问题,可以避免陷入纠缠细节的陷阱。
全方位的研究红楼梦,应将时代背景、作者意图、现存版本、正文批语,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而不是孤立的、间断的看待问题。其中,作者思想、匿名原因、人书关系,是研究的重点问题。
8,着手研究
(1)准备
网盘:影印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微信读书:《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与江宁织造曹家有关的典籍:《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虚白斋尺牍校释》。
思想准备:搞清一些常识性问题。
·写作有什么规律
1)对于注重小说戏剧性、条理性,文字艺术性、准确性的作家,在已完成的抄本上,斟字酌句微调,并不罕见。
2)前八十回基本呈现作家定稿状态,后四十回则体现枪手“代写”特征,但并不能排除后四十回包含作家原稿。
3)灵感的降临、素材的补充,意味着写作是不断修改、优化的,增删并存。当写作跨越大的时间跨度如10、20年,作者的思想和审美可能会发生变化。但结构、情节、人设最终趋向于各版本呈现大体的一致性,形成阶段性定稿,不再进行改动。
4)凡例(前言)一般都由作者亲自撰写或主编执笔担纲。
·回数设定的选项
【可能性探究】:
古典长篇小说常定为100回、120回的整数回目,红楼梦完成了前80回,达到了80%、2/3的完成比例。
不论是100回还是120回,似乎并不对小说整体产生毁坏式的后果。
程高本后40回有没有可以删除或者删减合并,而不影响小说整体叙事结构的章回呢?
不仅有而且有必要,首先可以剔除前后不一的地方,例如:柳五儿死而复生、贾芸突然变坏,四美钓鱼、黛玉弹琴等。
然而1764年癸未年前后【一芹一脂】离世了,只剩下畸笏叟一个人。
后40回按照出场频次计算,贾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角,很可能是由其原型畸笏叟,整理、写作完成了后40回。在前80回没有用到的素材,没有得到的地位,被脂砚斋更改的人设,在后40回里得到正本清源,畸笏叟有他自己的偏好,没有人能来左右他的思路,除了他自己,可因此硬伤产生了,却正好暴露出作者不唯一。(后文有对畸笏叟是谁的推测)
·红楼梦有草稿(底稿,抄本的源头)么?
【可能性探究】:
有过。一般来讲,作家写作都有草稿、初稿,但在草稿上署名的概率不大,一旦有了初稿,草稿便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地位。有,更好,没有,不影响整体研究的进行。在没有新抄本(文物)发现之前,可将现有的、批语近同的、笔迹大体一致的抄本,视为一个系统中定稿版本的不同批次,因正文批红大同而小异,可作同源看待。另外,没有装订、没有署名、没有盖章、没有批红的草稿,被保留、流传的概率不大,人们不知来处,很难意识到它的宝贵,除非,遇到红迷而被收藏得以保存。是否能再次问世,还是个未知数。
·抄本是谁执笔的?
【可能性探究】:
抄评并不是小说全部完成后做的工作,而是在小说写作过程中,完成阶段性定稿时进行的。
如将甲戌、己卯、庚辰视为手稿本,脂砚斋、畸笏叟、曹雪芹,都可能是抄写的人选,如将这三个版本视为过录本,则可能是由其他人抄写。首先,抄本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做书名,甲戌本第六回后正文批语融为一体的情况,透露了抄评是同时进行的,因此,甲戌本由脂砚斋亲自抄评的可能性是有的。
·抄本有什么价值?
1)纸张、书籍长年保存的难度大,比较稀缺。
2)禁书属性,传抄、流出有限。
3)前八十回相对完整,弥足珍贵。
4)纸张、笔迹保留着年代特征,可为探佚提供线索。
5)批红的提要,能为探索成书、寻找作者提供指引。
(2)选取研究对象
1)侧重:甲戌本、庚辰本,理由:年代早,与作者创作时间相接近;批语多,正文与批语具有边抄边评的同时性,这意味着抄评者熟悉草稿。兼顾:梦觉本,理由:特殊,没有收藏印记,只留下字号未留下真名,异文并带有消除批红的倾向。捎带:戚序本,理由:戚蓼生在时间上、人际上,不与芹、脂接近,并不具备脂砚斋的地位,但有取而代之的意向和消除源抄本批红的倾向。
2)影印版保留了历史里抄评现场遗留的痕迹,可作为案情分析的物证。
3)重点查找与写作、成书、作者相关的批语。
(3)通阅,提问,思考,联想,推理。
1)选取与小说成书密切相关的人物
筛选下来,脂砚斋、畸笏叟、曹雪芹,这三人与小说密切相关,脂砚斋、畸笏叟二人长年追随小说作批,三人关系应极为密切。
2)思考抄本稀缺性
目前存世的带有批语的抄本数量相当有限,意味着小说很可能只在很小的社会圈层流传,未进行大规模的量产,并没有普及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3)脂砚斋是谁?
·署名【脂研、脂砚、脂砚斋、脂砚斋评】的批语。(因条数过多,只列出所在章回,可使用“全文搜索”功能进行查看)
脂研:第十九回己双。
脂砚:第十六回己双,第十九回己双,第二十四回庚双、庚眉,第五十一回庚双,第五十二回庚双,第五十三回庚双。
脂砚斋:第四十六回庚双,第四十八回庚双,第四十九回庚双。
脂砚斋评:第四十五回庚双,第四十八回庚双,第四十九回庚双。
·最早的版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都是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作为书名。
【可能性探究】:
一般来讲,没有作者写作品,批者无的放矢、无米下锅。作为评书人,为了尊重作者、作品,一般都会把书名放在前面,把自己写在后面,封面上大字写:石头记,署名处小字写:脂砚斋重评,似乎更合情理。
现实的情况是,脂砚斋凌驾于作品,凌驾于另一位批者畸笏叟,凌驾于披阅增删者曹雪芹,把自己的字号脂砚斋写在了最前面,如果不拥有著作权,凭什么这么干呢?
名家点评版有利于普及推广,有利于开拓读者思路,可脂砚斋名不见经传,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封面、页面最前面,这合理么?
除非,脂砚斋是作者,却不可以署名。
4)曹雪芹是谁?
经过前人考证,芹、芹溪、雪芹指代曹霑,作为唯一一个人名,出现在小说正文。
小说中是否存在曹雪芹的批语,没有直接证据,但涉及【芹、芹溪、雪芹】的批语有:
[甲眉]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第一回)
·透露雪芹写作过或收藏过《风月宝鉴》一书,由于风月宝鉴的创意出现在【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章回中,雪芹写作《风月宝鉴》的可能性很大。
[甲眉] 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第一回)
·透露脂砚斋也曾参与写作,但由于某些原因欲言又止。
[甲侧]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第一回)
·透露雪芹撰写此书,但与上条批语出现矛盾。
[甲侧]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第二回)
·透露雪芹擅长写诗。
[己双]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去秦可卿有七,再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风〔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义。(第十八回)
·透露雪芹为十二女子题名为:金陵十二钗。
[庚回前]缺中秋诗俟雪芹。(第七十五回)
·透露雪芹负责补充诗歌。
对于曹雪芹的著作权,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批语,批者似有难言之隐。
5)畸笏叟
第二十二回,[庚眉]前批书〔知〕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
【可能性探究】:
畸笏叟一贯称小说为【石头记】。
联系第一回“壬午除夕”、“甲午八日泪笔”,可知,1767年丁亥年时,与此书密切相关的【一芹一脂】已离世,小说所有抄本原件归属于畸笏叟的可能性很大。
6)凡例。
·甲戌本独有。
1754年,存1-8、13-16、25-28共计16回,品相优良。
【可能性探究】:
就页面排版装订来看,凡例具有独立于正文创作的可能性,即不同时性,需要鉴定纸张确认。
独有凡例。
具有节选装订的特点。
删减了原有的风月笔墨。
甲戌本诞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①为出版发行提前做的准备工作。
②精选自己比较满意的章回送审。
应为发行做的准备,小心翼翼的申明只是小说故事,信誓旦旦的强调不干朝政。
撰写凡例不应是主笔、主编的责任么?1754年众人都在,脂砚斋凭啥越俎代庖?
除非,脂砚斋是作者,却不可以署名。
7)批语中出现的奇怪现象
例如:第十四回,对话式的批语。
[甲眉] 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分,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忽略之处。
[甲回前]凤姐用彩明,因自识字不多,且彩明系未冠之童。
·透露甲戌本批者并非只有脂砚斋一人。
8)特殊批语
例1:
[甲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周按]此批之前一条,哭芹泪尽,即还泪之真谛也。[甲眉]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第一回)
·透露二人的夫妻关系,透露芹死亡的时间标志点【除夕】,透露脂砚斋悲痛欲绝的生命情感状态。
由于批者从未确切透露作者和批者的身份信息,壬午除夕很可能是脂砚斋的一次隐瞒,一个本命年的避讳,抑或一个沉重心情下的笔误。敦诚《挽曹雪芹甲申》透露了年份,但无法确认是葬礼的当年还是一周年的纪念。葬礼一般不会在死亡当天举办,如果曹霑卒于癸未年最后一天,在随后的日子里下葬,敦诚作挽诗悼念的时候已经是甲申年了。而1767年丁亥年畸笏叟再次作批的时间,正好是曹雪芹离世下葬三周年的年份。
[己双]脂砚斋所谓不知是何心思,始得口出此等不成话之至奇至妙之话,诸公请如何解得?如何评论?(第十九回)
·透露脂砚写作小说,虽然无法得知这条批语是谁作的。
例3:
[庚眉]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聊聊矣。不怨夫。(第二十二回)
·透露脂砚曾与小说角色凤姐的原型人物生活有交集。
例4:
[庚眉]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前良儿后篆儿便是却〔确〕证,作者又不得可〔已〕也。己卯冬夜。[庚眉]此系未见抄后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第二十七回)
·透露小说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经历过改写。
例5:
[甲回后]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第十三回)
·【老朽】命【芹溪】,意味着此人身份、年纪很可能均大于芹。
[庚眉]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聊聊矣。不怨夫。[庚眉]前批书者聊聊,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第二十二回)
·批者自称中带【朽】字的只此两处。此二批笔迹相同,年份丁亥,据此可以推出此人很可能是畸笏叟。1767年丁亥年只剩【朽物】,大有长辈哀悼晚辈之意。
9)阅读第一回
种种烟云模糊,使得小说成为一部奇书,一部歧书,一部疑书,一部遗书。
【可能性探究】:
小说中,与成书密切相关的角色有三个:石头、空空道人、曹雪芹。石头记是石头的故事,空空道人改写,曹雪芹编辑。
与抄本密切相关的人物也有三个:脂砚斋、畸笏叟、曹雪芹。
小说的实录其事的特殊情况,涉及朝廷、风月的禁书属性,满清时代背景下的政治风险,决定了写作小说的私密性、保密性,不是一条船上的人不具备钞、批的资格。
如果这三个人都是小说角色的原型,是亲戚关系,曾经生活在一起,那么他们与小说密切相关就在情理之中了。
历史上,曹霑的嗣父曹頫曾任江宁织造,1728年被雍正抄家,小说里贾政被皇帝抄家,历史上,曹家被抄家几年前的1723年,李煦被雍正抄家,而在曹家被抄家的几年前,林黛玉进入荣府,而李煦被抄家时的名单上少了三个人,其中一个是幼女。
如果曹頫对应畸笏叟,李家的幼女对应脂砚斋,曹雪芹对应曹雪芹,可以对应小说中的三个角色:贾政、林黛玉、贾宝玉。
石头曹頫写石头记,空空道人脂砚斋改写,曹雪芹编辑、供诗,是否可以这样设定呢?
先要回答几个问题。
曹頫为什么要写石头记?
1728年江宁织造曹家被雍正抄家。
曹雪芹做了什么贡献?
补入《风月宝鉴》的内容,编辑、供诗。
脂砚斋为什么要改写?
石头记写的像理治之书,又有风月笔墨流毒,不伦不类,缺少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缺少独特性。
1723年苏州织造李家被雍正抄家。李家女儿藏匿曹家的特殊生活经历,为宝黛爱情提供了写作素材,两权相害取其轻,以大旨谈情为宗旨,可以淡化政治、风月的敏感,但依然具有遭遇文字狱的风险,匿名的原因可能就在此:女性写作、伤风败俗、影射朝廷。
例如:
①红楼梦旨义。(凡例)
②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了半晌,将这《石头记》[甲侧]本名。再检阅一遍。(第一回)
③至脂砚斋甲戌钞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第一回)
·透露脂砚斋并不想用【石头记】,但最终还是用了【石头记】,然而拟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作为书名成为事实。
以上种种,暗示出小说不是一人独自创作,而是至少两代三人、男女共同参与,并经过了改写和增删的写作过程,之后,曹頫的底稿【石头记】和曹霑的增稿【风月宝鉴】融入了脂砚斋的改稿【红楼梦】,不再显示其各自原有的面貌。
【甲午八日泪笔】一段“绝笔”暗示脂砚斋是女性,【楔子】交代出小说成书过程,脂砚斋改写了曹頫、曹霑的稿子进行了重新创作,沿用【石头记】一名,体现了对原作者的尊重。
小说并未定名,意味着创作并没有最终完成,还有时间等到完结时再做决定。然而【一芹一脂】离世了,只剩下畸笏叟一人。
在男尊女卑、礼制理学的社会制度下,写红楼梦这样的书,可能遭遇文字狱的迫害。小说并未定名,也未署名,定稿的前八十回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流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相当于脂砚斋重写石头记,禁书属性和女性创作,成为小说不能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脂砚斋切换角色以批者身份出现,钞评小说,不甘心自己为小说付出的心血、做出的贡献,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中。
10)梦觉本
1784年,完整80回,品相优良。
特点:出现区别于甲戌、己卯、庚辰的异文,大量删除硃批。
【可能性探究】:
1784年乾隆甲辰年出现以《红楼梦》命名的抄本,现存两种:1,梦觉主人序本,2,程伟元序本。不能排除二者同源于畸笏叟手中抄本的可能性。
1784年甲辰年距离1754年甲戌年,正好三十年。
例如:
[甲眉]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第一回)
[甲眉]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潜〔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第八回)
[甲眉]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今余想〔悲〕恸血泪盈(面)。(第十三回)
[庚眉]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第十三回)
三十年,似有特殊的意义。
1715年,曹頫世袭江宁织造成为一家之主。1728年,曹頫被雍正抄家,曹家一败涂地。没管好家,没当好官,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和痛苦。这几条批语很切合曹頫的经历,而批者字号中只有畸笏叟具有落魄官员的含义。
为什么1760年庚辰本定稿,1767年丁亥年畸笏叟作批,到1784年梦觉本之间近二十年时间,脂本呈现断代的现象?
为什么梦觉本是完整的,而己卯、庚辰、蒙府的前八十回均不完整?(注:因甲戌本不全,戚序本年份、来历不详,暂不作为研究此问题的对象)
为什么梦觉主人的序言表现出其深知小说创作意图?
为什么梦觉主人只留下字号而不像其他收藏者那样盖章留名?
除非,梦觉主人就是批者畸笏叟曹頫。
他的手里握有各个版本的抄本,因为他曾是罪臣,罪臣写小说涉及皇室,在乾隆朝担着遭遇文字狱的巨大风险。
程甲本与梦觉本一脉相承,最大的特点是在消除脂批的倾向下,彻底消灭了批语和批者。这增加了曹頫将红楼梦托付给程伟元的可能性,【一芹一脂】早已离世,曹頫是唯一拥有写作、修改小说能力的最后一个权利人了。
这断代的二十来年里,曹頫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努力完成小说,并等待文字狱风声的过去。
也许,畸笏叟曹頫的文笔,从来就比不上脂砚斋,不然,石头记也就没有修改的必要了,脂砚斋改过之后的石头记,犹如石头成了美玉,散发了红楼梦的光彩。
尾声
【注:以下属于个人观点,视作推理,用作探讨,不作为确证定论。】
红楼梦主题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在于写:官贵家事、女性主角、少女生活和内心世界、婚前恋爱、皇帝抄家。
曹家的百年富贵毁在曹寅嗣子曹頫手上,曹頫对家族是否心怀愧疚呢?曹寅、李煦、康熙给了曹頫世袭的资格,1728年被雍正抄家后,曹頫有什么可以奉献给曹家的下一代呢?
把《红楼梦》作为遗产留给嗣子曹霑,是一个选择。
脂砚斋重写石头记,作为妻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把《红楼梦》著作权作为礼物赠送给丈夫曹霑,也是一个选择。
曹霑对此作何感想呢?
小说里,脂砚斋隐晦而大胆的写出了真实的历史。
·来自苏州织造李煦家族的脂砚斋1716年出生于姑苏,这一年李煦再次就任两淮盐课,开篇的【苏州往事】,带有浓重的脂砚斋自传色彩。
·就任扬州巡盐御史(两淮盐课),曹李两家从1704年开始轮值了十几年,开篇的【扬州往事】,带有明显的剧透暗示。
·1723年林黛玉进贾府,江宁织造的御用行宫,诞生了木石情缘,第三回的章回题目版本各异,体现出李家女儿藏匿于曹家这一事件的敏感性。李煦的次女脂砚斋把自己塑造成了林黛玉,也许,并不止这一个角色。
(具体参看《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虚白斋尺牍校释》,《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有关曹雪芹生平事迹的诗歌选注)》,《随园诗话(卷二之二二、卷十六之一七)》等,结合小说一起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