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注定评分两极化的电影
北美IMAX70毫米胶片场。画面观感和配乐都非常好,尤其是配乐越来越电子化快节奏,比大多数电影的管弦乐团配乐显得更现代,如同现代大厦之于老城堡。这个配乐强烈地提醒观众这是一部21世纪的带有试验性质复古电影,而不是上个世纪好莱坞的二战主旋律片。单从音画角度说,应该是完全满分。
这部电影最有争议的点一定是内容呈现。首先诺兰试图给现代观众展示复杂的叙事方式,很显然高估了市场的接受水平。如果采用普通的线性叙事,那观众可能会看懂一部无聊的片子。采用多时间轴并行叙事,再巧妙逐渐把主线切换到后面的时间轴上。这种叙事方式好在新颖灵动,非常有因果报应(instant karma)的意味。但是这也等于强迫观众动脑子,根据画面的情景,颜色,对白,甚至演员外貌来推测发生在什么时候。如果推测不准的话,会看得一头雾水。如果是纯二战盲或者没听说过曼哈顿计划,那多半会卡在理解情节上。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注定要抛弃一部分观众。这不是观众的问题,你不能要求观众懂所有事情,诺兰这样等于决心给电影市场带来点问题。如果广大观众连诺兰的账都不买,那开创性的试验会越来越没资本投入,后果就是全院线只放爆米花电影。
另外一点是对白。从星际穿越开始,就不断有观众抱怨听不清对白。而且我听说奥本海默不提供字幕机。诺兰之前解释说这都是故意的,就是为了让观众在他不想让听清楚的时候就不要听清楚。虽然我不理解用意是啥,但是无疑又增加了理解难度。而且像什么 isotope plutonium uranium 之类的理工科名词也都是直接说不解释。如果观众不喜欢物理可能又糊涂了。
除此之外,本片对曼哈顿计划的刻画不算太多,而是聚焦于奥本海默这个人的轶事。尤其花了大篇幅讲后面政治情节。这些情节客观来说让奥本海默的形象更加多维,但是很多后期对白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可能的核战争的乌云下,这些情节显得十分琐碎。我相信有很多对白和表情透露了一些非常微妙的信息,但无奈我情商和阅历还没丰富到能体会出其中滋味的水平。以此类推,别的观众也不一定能轻易看出其传达的信息。
诺兰这样的片子注定要遭受冰火两重天的评价。主动来写影评看影评的都是喜欢琢磨的,所以影片评分可能不会太低。但如果随机在路上抓一个人问问,那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这里的第一场大家都很热情,目前近期所有能订的imax好位置都没了。诺兰的声誉好到单单是把诺兰名字挂上去就保证了源源不断的票房。但是如果诺兰持续对观影门槛提出要求,那会不会被打上江郎才尽黔驴技穷跌落神坛的标签呢?我们下一部片子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