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不谈“脱钩”,用“去风险”战略对付中国,被反噬之后的调整
最近有国外媒体注意到,现在美国处理对华关系的方式首选用语不再是“脱钩”,而是“去风险”。这个词听起来温和多了。有一个叫做亚洲协会的美国咨询机构,它的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执行主任吉尔表示,“这表明美国采取了更合理和现实的方法,部分认识到脱钩是不切实际的。这也是一个比脱钩更聪明的术语。毕竟,谁不想降低风险呢?”
美国对华政策这么调整,并不是它的反华目标发生了变化,而是所谓的“脱钩”已经失败了。根据有关统计数据,从特朗普向中国发起贸易战的2018年,到2022年底。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额发生了很大的震荡。
但是这两个年份,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分别是4192亿美元和4191亿美元。也就是说,特朗普用巨额逆差为借口发起的贸易战,拜登又用“脱钩”政策变本加厉。但结果是,贸易逆差几乎没有变化,所谓“与中国脱钩”是彻底失败了。

美国一直希望让其他的国家来替代中国,印度、越南、韩国都是选项,这些国家也都准备在中国的产品被赶出美国市场之后,来占领这个规模庞大的采购市场。几年过去,这些国家的想法全都落空。特别是越南,虽然一度被西方舆论形容为明日之星,但是在2023年对外出口发生了严重的下滑。
美国为把制造业从中国转向东南亚,是做了大量努力的。但是在转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这些东南亚国家无法承担起技术要求高、质量水平高、批量要求大的生产任务,只能承担部分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对高强度生产的承接能力也不足。转移的结果,反而是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

现在,美国对华政策的调门从“脱钩”转向了“去风险”,那这个“去风险”的实质是什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说“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是基于国家安全考虑,”要确保“美国和盟国的技术不会被用来对付我们”。这个意思就是要遏制中国军事实力的发展,不让中国用西方的技术来开发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考克斯报告》出笼开始,美国就喋喋不休地指责中国用从美国获取的技术发展自己的武器装备,对美构成威胁。从那时起,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就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禁运和制裁。列入美国制裁清单上的中国科研单位和企业越来越多。
30年过去了,美国政府还准备用同样的办法来“去风险”,这只能说明美国的国家机器都是废物,过去20多年的制裁都形同虚设,美国准备再一次接受失败的结局。

显然,所谓的“去风险”,是美国在这几年对中国的打压中,发现自己所采取的对华政策,包括芯片技术禁运、征收惩罚性关税、编制制裁黑名单等等,都没有起到他们想要的作用。虽然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是给美国社会、美国企业造成的麻烦更大。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中国一方面努力寻求替代来源,从更多的国家进口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另一方面自力更生,全力突破集成电路相关技术。虽然还没有完全实现目标,但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再这样下去,美国用来制裁中国的所有手段都要失灵,到时候中国会不会反过来制裁美国呢?这不好说,中国向来信奉“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才是美国面临的真正风险。

美国要搞的“去风险”,目的依然是遏制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遏制中国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独立自主的能力,去掉美国的风险,就是为了增加中国的风险。虽然听起来不像脱钩那么刺耳,但本质上还是反华制华和维持霸权。
我看我们不妨把“去风险”这个词拿过来用用。美国要去自己的风险,我们更需要去掉自己的风险,中国正处在高技术发展的爬坡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被干扰、被打断,失去的绝不仅仅是投资,而是彻底战胜反华势力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识别中国所面临的风险。不能让美国把该由他来承担的风险甩锅给我们背上,美国自己造成的恶果,一定要让美国自己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