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

常孟兰,1925-2004年,团长谷子地的原型。而事实上,常孟兰的经历和谷子地有几个关键节点的异同:(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在出现于之矛盾的史料之前不质疑,百度百科的资料来源据百度上说是《晋察冀日报》)
常孟兰是班长,谷子地是团长;
常孟兰在“战死后”,团里有关于常孟兰的战功的记录,实际上常孟兰没有战死,也没有投入朝鲜战争,谷子地在“失踪后”,旅部被“整编”,谷子地之后被“被俘”,再投入朝鲜战争;
常孟兰的上级——连部,在朝鲜战争下落不明,谷子地的上级——旅部,在朝鲜战争包括在连长的大部阵亡;
常孟兰先后数次寻找组织,未果,谷子地先后数次寻找组织,未果;
常孟兰无从得知连长是否吹号,谷子地得知连长未吹号;
常孟兰被要求死守阵地,吹号撤离,谷子地被要求死守阵地,吹号撤离;
常孟兰等待40年终于团部被确认未战死,战功早就被确认,谷子地等待30年终于被师部确认未失踪,有战功;
常孟兰是历史人物,谷子地是虚构人物;
其实,影片吹号不吹号,根本不影响谷子地的全团奋战到底的表现,以及谷子地战斗时是个解放军;而这吹没吹号,没有历史,有两类事情可以在里面进行,一是考古学家,尝试寻找常孟兰连长的遗书从而确认有吹还是没有吹,二是小说家或剧作家,他们写吹和没吹,都可以;
ps:常孟兰自始至终没有领过一分战功的奖励。
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重点在于否认民族革命的贡献,和这部电影可谓八杆子打不着,因为,哪怕没吹,谷子地也不会后悔自己团奋战到底,谷子地生气的地方只是在自己团的战功不被认可这一点,既然谷子地也认为自己有战功,那谷子地也就支持民族革命。故事的主人公也支持民族革命,又怎么会有人因以故事的主人公为榜样,不支持民族革命呢?如果某人不以故事的主人公为榜样,那个人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又和电影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