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苏联坦克歼击车与自行火炮#2:卫国战争初期

由于本文会介绍许多装备,本文非常长,如果您能看完,作者将感激不尽!~(看完有福利哟)
卫国战争前,苏联尝试发展了许多自行火炮,但大多都失败了,这导致卫国战争之初(本文中指卫国战争开始至库尔斯克战役期间),苏联缺少机动的火力支援装备,而缺乏坦克歼击车这种防御性武器使得苏联红军难以抵挡德国的装甲洪流。情急之下,苏联发展出一系列自行火炮和坦克歼击车——
4M防空机枪车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就意识到了自行防空炮的重要性,苏联在GAZ-AAA军用卡车上架上4挺M1930型7.62mm马克沁水冷重机枪制成4M防空机枪车。在72-K自行防空炮出现前,它是苏联最重的量产型自行防空炮。


72-K自行防空炮

苏联72-K自行防空炮是由25mm72-K高射炮和GAZ-MM军用卡车结合而成,是苏联二战时期陆军野战防空的中坚力量之一。

72-K 25mm速射高射炮由苏联第8加里宁火炮工厂于1939~1940年设计,1940年开始服役,苏联红军给它的代号是M1940,设计目的是为步兵团提供野战防空。72-K许多部分借鉴了37mm M1939高射炮,例如刚开始服役时,72-K是装在四轮底盘上的。72-K在量产时遇到了一些技术问题,导致它在卫国战争后期才大量服役。作为一款口径介于德什卡防空机枪和37炮之间的防空武器,72-K在射速和威力上更加均衡,非常适合用来攻击低空飞行的目标。

但是,在卫国战争开始之前,由于没有找到适合的载具,72-K高射炮没有通过官方测试。卫国战争爆发后,载具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由于情况紧急,72-K高射炮随即全被安装在GAZ-MM军用卡车上,制成72-K自行防空炮,仅在1941年就生产了约300辆,整个卫国战争期间生产了约4860辆。72-K自行防空炮一直服役到ZU-23及ZSU-23-4“石喀勒河”自行防空炮出世后。

ZiS-30

1941年前,苏联发展了3种反坦克炮,分别是仿自德国Pak36的37mm M1930、M1930的扩大版45mm M1932和M1932的改进型45mm M1937。随着二战开始和世界局势变化,苏联认为德国已经开始研制重型坦克,而仅凭当时的反坦克火力是完全不够的。于是苏联当局指派格拉宾设计局设计57mm反坦克炮,定名为F-31,1941年初,由于第92号工厂被称为“斯大林工厂”(ZiS),F-31被重新定名为ZiS-2(或者叫M1941型57mm反坦克炮)。ZiS-2身管比为72.9倍径,初速1000m/s,与其竞争的是57mm的ZiS-1KV反坦克炮,该炮拥有更长的身管(86倍径)和威力(初速1150m/s),但是重量太高并且炮管寿命短。最终,1941年6月,苏联放弃ZiS-1KV,开始量产ZiS-2。
卫国战争前,苏联红军没有坦克歼击车。苏联曾经在T-26底盘上发展过AT-1和SU-5自行火炮,但是前者因为设计师在“肃反”中被清洗而停止,后者生产量很少。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大量使用的拖拽式反坦克炮暴露出笨重的缺点,撤退时往往来不及撤退就被摧毁或缴获。

1941年7月1日,苏联武器部要求生产一种57mm炮坦克歼击车。这项任务同样由第92号工厂完成。经过努力,该厂完成了两辆样车:ZiS-30和ZiS-31。其中ZiS-30是在“共青团员”履带式卡车的后部装上57mmZiS-2反坦克炮,而ZiS-31是在GAZ-AAA军用卡车上安装同一门火炮。1941年7月到8月,两辆样车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ZiS-31的射击结果较佳,而ZiS-30在粗糙或者松软的路况下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因此,ZiS-30被选中服役。

ZiS-30的武器是ZiS-2 57mm反坦克炮,该炮可以发射装备76.2mm火炮发射筒的3.14千克的穿甲弹BR-271,即使在1200米外也可击穿超过112mm的垂直均质钢装甲,这在1941~1942年间是致命的,没有任何德国坦克能挡住“57神针”的射击。即使在虎式坦克出现后,ZiS-2仍能在正常距离外击穿虎式的车体。由于ZiS-2的后坐力较大,车体后部装了两个可伸缩的助锄。ZiS-30的副武器是一挺7.62mmDT机枪,由于安装在车体前部,射界有限。ZiS-30重约3.96吨,安装有一个50马力的GAZ-M1汽油发动机,功重比约12.6,可以带它去到47km/h的最高时速。
但是,ZiS-30有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防护。ZiS-30在炮上安装了一块很薄的炮盾,其他地方的装甲厚度仅7~10mm,只能抵挡破片和慢速子弹。同时,该车的后部是敞篷的,这意味着一枚手榴弹或炮弹就可以杀死战斗室乘员。此外,该车没有电台,底盘过载,开炮时后坐力会使车震颤。

在1941年9月21日到10月15日,第92号工厂共生产了101辆ZiS-30坦克歼击车。由于当时“共青团员”卡车已经停产,1942年12月,由于造价昂贵且身管寿命短,ZiS-2也暂时停产,而ZiS-30其实也是拼凑来的坦克歼击车,因此苏联很快放弃它,转而研制更好的坦克歼击车。

SU-26

SU-26是苏联列宁格勒被围前制造出来的临时拼凑的自行火炮。
“巴巴罗萨”行动后的数月,苏联损失了超过一万辆坦克,其中多数是T-26和BT系列。T-26这种轻型坦克在当时已经严重过时,苏联红军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然而,在1941年6月,列宁格勒仍然有87辆早期型的T-26。苏联不想让这些坦克白给,但又不想放弃这些底盘。8月初,列宁格勒就讨论过如何处置这些底盘,由于苏军缺少自行火炮,列宁格勒军委认为应该把T-26改成自行火炮。8月11日,改装T-26底盘的发案被通过,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两个T-26底盘改装完成,它去掉T-26的炮塔,在T-26上安装KT-28 76.2mm短管炮,附上一块方形的炮盾炮的左右各有一挺7.62mm DT-29机枪。乘员共4名,分别是驾驶员、车长、炮手和装填手。装甲是10~20mm,只能挡住子弹和破片。这种自行火炮生产时被称为SU-26,在SU-76被生产出来后被称为SU-76P。除了安装76.2mm炮,它还有一种安装37mm炮的版本。

SU-26是敞篷的,因此防护性能很差,但是10月,列宁格勒就被围了,作为少数的机械化载具,它显得格外珍贵。装备37mm炮的SU-26总共生产了2辆,装备第124装甲旅;装备76.2mm炮的SU-26总共生产了12辆,主要装备第122装甲旅。据称SU-26一直服役到1944年列宁格勒解放之时。


SU-76

卫国战争初期,苏联只有一些拼凑来的自行火炮(如ZiS-30)和缴获三号突击炮,严重缺少自行火炮。同时苏联还缺少侦察坦克,像BT-5和T-26这样的轻型坦克在巴巴罗萨行动中蒙受了巨大损失。苏联在后来发展了T-60和T-70侦察坦克。
苏联深知自己缺少自行火炮,因此卫国战争打响不久后就开始发展自行火炮,例如KV-7、SU-122、SU-152等。同时,苏联要求一款装备76.2mm ZiS-3加农炮的轻型自行火炮,能同时胜任突击和火炮支援。于是,苏联在一些当时轻型坦克(主要是T-70侦察坦克)基础上研发和生产了一系列装备76.2mm炮的自走炮,他们都被称为SU-76。SU-76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OSU-76
(看着名字还以为是喷火坦克,像OT-34一样)这是一辆在T-60轻型坦克底盘上的原型车,装备76.2mmZiS-3加农炮。
SU-76P
即SU-26(见上)。

SU-12(SU-76)
1942年10月19日, GAZ和第38号工厂要发展一种轻型自行火炮,装备有76.2mm的ZiS-3加农炮。新车的底盘和引擎将基于T-70坦克,增加整车的长度和一对负重轮。1942年11月,两个工厂拿出了他们的设计车型,都装备了ZIS-3Sh突击炮。GAZ工厂的设计车型定名为GAZ-71,而第38号工厂的则定名为SU-12。12月9日,经过比较测试,GAZ-71因被认为不适合当时的战争状况被取消,而SU-12方案则被接受,正式定名为SU-76自行突击炮,1943年1月1日开始批量生产。两台GAZ-202引擎被平行安置取代了T-70的直线型,并加上了厚度为10~35mm的封闭装甲板,驾驶舱前置在两台引擎中间,ZIS-3Sh火炮则安装在上部结构,整个上部结构后置,乘员为3人。1943年1月底,以SU-12(SU-76)自行突击炮建立了两个自行火炮团并投入战斗。

SU-12M(SU-76M)
SU-76生产数百辆后,由于严重机械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而暂停生产。动力系包括两具GAZ-202自动引擎,每具驱动一侧履带却没有同步齿轮,因此这时驾驶员就需要同时控制两具引擎,这很是困难。另外布置导致了很强的振动,从而导致引擎和传动失灵。第二个大问题是完全封闭的乘员室,这导致空间狭小,乘员很难合适战斗。于是对其进行一些改进,移除乘员室顶部遮掩,改进炮塔填入方式。动力系统也采用更强大的85马力的GAZ-203汽油发动机,串联安装在车的右侧,每具驱动一个驱动轴。改进型标号SU-76M,1943年早期重新生产。1943年5月17日,改进过的SU-12M(SU-76M)进入测试阶段,并于同年6月开始制造。这种SU-76M改进了引擎和转动系统,保留了原来的车体。但是引擎系统的故障并没有彻底排除。这种改进过的SU-76M型自行火炮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


SU-15/SU-16/SU-38
1943年夏季,第38号工厂同时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设计车型:SU-15/SU-16/SU-38。这些车型都装备76.2mm的S-15火炮,引擎则采用和T-70坦克一样的引擎。SU-1改进空气过滤系统并略微加宽车体。SU-16将前部装甲增加到45mm。SU-38和SU-16一样,底盘,引擎采用T-70的,SU-38比SU-16轻很多,为了平衡整个底盘负载,其前部隔舱被完全装甲保护起来。1943年夏季,测试完成后,SU-16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设计,不过在减轻了SU-15的全重以后,SU-15被决定批量生产。
SU-15M(SU-76)
GAZ工厂很快又开始改进SU-15,改进后的SU-15的序列号是SU-15M,和前几种型号的区别在于它的顶部和后部的隔舱是没有装甲保护的。1943年8月,SU-15M成功地通过所有的测试被作为SU-76系列生产并装备部队,1943年10月1日,开始正式的批量生产。


T-90/ZUT-37自行防空炮



这两种防空炮都是在轻型侦察坦克的基础上研发的,T-90原先采用T-60的底盘,后来由于T-60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和ZUT-37一样采用T-70侦察坦克的底盘。T-90装备的是两挺德什卡(DShK)12.7mm机枪,而ZUT-37装备的是一门Sh-37 37mm自动高射炮。乘员都有两名,一名驾驶员和一名车长兼装填手和炮手。但是由于ZSU-37自行防空炮计划的出现,T-90计划在1943年被取消,而ZUT-37虽然通过了军方测试,也没有逃过被ZSU-37取代的命运。



SU-76I/SG-122/SU-85I
“巴巴罗萨”行动后,德军在攻击苏联时经常会遇到坚固的防御工事(如斯大林防线)。德军有时会出动三号突击炮,与步兵协同作战,由三突子打击坚固的碉堡,而步兵把三突子当做掩体的同时打击软目标和反坦克炮。

苏联在战争中也缴获了不少Ⅲ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而苏联在当时非常缺少自行火炮,因此自然不会放弃这些底盘,三号突击炮适当的装甲和火力令苏联军方很满意,但是苏联不喜欢它正面的垂直装甲和75mm24倍径短管炮,因此苏联去掉三号突击炮的战斗室,改成一个正面有倾斜装甲的战斗室,而火炮改成76.2mm30.5倍径L-11火炮或基于F-34设计的76.2mmS-1坦克炮,苏联将这些自行火炮称为SU-76I,由第37号工厂改装。战斗室正面厚60mm,对付步兵已经足够。引擎仍然是Ⅲ号坦克装备的迈巴赫HL120 TRM12缸汽油发动机,发动机功率265马力,SU-76I本身重22.5吨,最大公路时速50km/h。
苏联坦克手非常喜欢这种自行火炮,不过其引擎容易被冻结,苏联人解决它的办法就是在上面浇正在燃烧的汽油!SU-76I的另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只有一个舱门,而使用汽油机意味着容易着火,因此被击穿后生存性差。此外这种自行火炮缺乏无线电,于是,1943年5月,几乎每辆SU-76i都装备了9-R型无线电。SU-76I第一次参战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它取得了不少战果,但是也被击毁了不少,同时因为是缴获的装备,SU-76I的维护较差,经常处于低装备水平。库尔斯克战役后,所有SU-76I的火炮上加装了防盾和两个副油箱,此外还有一种指挥型SU-76I,安装Ⅲ号坦克的指挥塔和附加频率的电台。第37号工厂一共生产了181辆SU-76i以及20辆指挥型的SU-76i。SU-76I一直服役到1945年。

除了安装76.2mm火炮,苏联也试图用其它方式改装缴获的Ⅲ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1942年4月,苏联命令开发一种装备122mm或者更大口径的突击炮。这项工作交由苏联坦克工业部负责。每个设计局都拿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中第592号工厂则设计出SG-122自行火炮,它在三号突击炮的底盘上安装122mmM-30榴弹炮,并将三号突击炮的战斗室增高,车高2.25米,重23.3吨,安装三突子的迈巴赫HL120 TRM12缸汽油发动机,最大速度50km/h,不过由于安装122mm炮,重心前移导致传动系统经常出问题。122mm火炮在测试时精度和威力都令人满意。与其竞争的是Uralmash工厂设计的采用T-34坦克底盘的U-35样车。1942年7月,SG-122被通过准备进入生产,但是很快因不便于维护而取消量产计划,SG-122生产了21辆便停产了。如今还有一辆SG-122保存在乌拉尔战斗荣誉博物馆,有可能是后来改装的复制品。

1943年8月,卡沙塔诺夫设计局试图在三号突击炮上安装85mm D-5-S-85火炮,这种型号被称为SU-85I。但是,三号突击炮底盘在装上85mm炮后在兼容性上有问题,车内空间也比较拥挤,这个项目被取消。

SU-122

1941年,德国突袭苏联的时候,苏联几乎没有自行火炮,即使有也是敞篷的(比如SU-5),对乘员的保护很少。“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德国大量使用了三号突击炮A~E型,这种自行火炮在Ⅲ号坦克底盘上制出,虽然只装备了Stuk37 75mm 24倍径短管炮,但是在面对苏联碉堡时还是相当有威力的。三突子通常和步兵协同作战,由三突子打击坚固的碉堡,而步兵把三突子当做掩体的同时打击软目标和反坦克炮。

苏联在被三突子烦扰的同时,也希望能拥有一款像三突子一样的自行火炮。1942年4月,Uralmash工厂设计出U-35样车,而之后第592号工厂在Ⅲ号底盘上制造出SG-122样车。正如上文所说,SG-122由于维护等问题,刚一量产就停产了。而U-35在1942年12月通过了所有测试,U-35随即进入量产,生产时定名为SU-122。1942年,SU-122生产了25辆。

SU-122装备的122mm M-30S榴弹炮由M1938 122mm牵引式榴弹炮改进而来,它的身管比较小,炮管全长仅2.8米,弹道也非常弯曲,只有在非常近的距离才能直射。主力弹种是杀伤榴弹。由于虎式坦克的出现,苏联为SU-122配备了BD-460A破甲弹,该破甲弹的金属射流可以以10km/s的速度从直径小于1mm的喷射口射出,可以击穿130mm的均质钢装甲。由于破甲弹的穿深不受距离影响,这种炮弹在面对德国“动物园”时非常有效,在远距离上,由于弹道曲折,炮弹通常从坦克的前上方落下,砸中坦克顶部;近距离遇到虎式坦克时,也可以击穿其车体正面装甲。火炮俯仰角为-3º~26º,水平可左右旋转各10º。车内5名乘员的安置如下: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部,炮手位于驾驶员左后部,车长位于右前部,两名装填手位于火炮的尾部。

SU-122拥有和T-34/76相近的正面装甲,45mm的倾斜装甲和65mm的球形炮盾足以抵挡当时的步兵火力和37mm反坦克炮的射击,因此SU-122有时也会在很近的距离平射建筑。为了节约经费,SU-122采用了和T-34相同的V-2发动机,功率500马力,SU-122重30.9吨,最大公路时速55km/h。
SU-122以其强大的火力和优良的防护在前线赢得好评。但是,SU-122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排气系统 ,这导致火药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因此有乘员被熏得当场昏厥的案例。这一缺点在后来的突击炮,如SU-100上得到改进。苏联也尝试改进SU-122。1943年3月,Uralmash工厂设计了SU-122M,安装有122mm的U-11榴弹炮。这种炮可以使用M-30型炮的炮弹。但是测试却显示SU-122M的设计有很多缺点,比如底盘超载,造价昂贵,因此SU-122M最终没有投产。Uralmash工厂又设计了另外一种改进型。新的设计型号和SU-85具有很高的通用性,车体是重新设计的,122mm的D-6榴弹炮取代了原来的85mm D-5T型炮,这种炮的防盾不能转动。这种改进型被命名为SU-122-3。经过比较测试,也不理想,之后SU-122的改进工作被取消了。截止到1944年,SU-122一共生产了1100辆。


BM-13“喀秋莎”火箭炮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这是苏联歌曲《喀秋莎》的一段。歌曲描绘了苏联秋天美丽的景色和一位美丽的姑娘对恋人的思念。而军事装备上,也有一款同名的自行火箭炮,那就是大名鼎鼎的BM-13火箭炮。

关于“喀秋莎”火箭炮的起名,有很多种说法。一说:喀秋莎是一个美丽的苏联姑娘,在二战中参加了对德国法西斯的战斗,后来英勇牺牲,人们为了纪念她,把苏联红军最厉害的火箭炮称为“喀秋莎”;另一说:在火箭炮刚刚研制出来时,为了保密,起了一个与武器完全无关的代号“喀秋莎”,因为这是很多苏联姑娘都喜欢取的名字;也有人认为此种火箭炮的昵称,来苏联歌曲《喀秋莎》,等等。其中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喀秋莎”的炮架上刻有一个俄文字母К,表明是由“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由于红军战士十分喜欢这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因而用心爱姑娘的名字昵称它为“喀秋莎”。
说起“喀秋莎”火箭炮,就必须先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弹药——132mm RS-132火箭弹。早在沙俄时代,俄罗斯科学家就开始了火箭弹的研制,但是因为政治环境影响受到了限制。十月革命后,火箭学家狄秋米洛夫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组成了气体力学研究小组(GDI)。1928年,GDI成功研制了无烟火药为动力、射程1300米的火箭炮。但是,1930年,狄秋米洛夫不幸逝世,GDI险些解散,最终,在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的庇护下,研究得以继续进行。1933年底,GDI研制出了RS-82 82mm火箭弹和RS-132 132mm火箭弹。它们可以车载或机载射程都可以达到5km以上。

1938年,这两种火箭弹迎来了它们的春天,因为战机开始搭载这两种火箭弹,主要攻击地面目标和慢速飞机。伊-153、伊-16、后来的雅克-1等飞机都开始搭载火箭弹。
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以ZiS-6军用卡车为平台,实验车有24条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º,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

通过这次不太成熟却有革命性意义的实验,苏联终于在1939年4月制造出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º旋转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BM-13-16型样车。 这种新兵器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然而由于苏联当局内部的阻碍,1941年4月才大量生产。
“喀秋莎”火箭炮的发射架可以大角度旋转,发射16枚火箭弹只要10秒,装填要5~10分钟,同时又是卡车底盘,最高公路时速90km/h,灵活性和机动性都不错。RS-132火箭弹之后被命名为M-13,它重42.5千克,威力巨大,一轮火箭齐射往往能留下大量敌人尸体和被摧毁的战斗车辆,到处火光四射,如地狱一般,因此得到了苏联红军的喜爱,但是它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噪音,士兵必须放下千斤顶并躲在车内射击,当然,“喀秋莎”也可以用电线连通连部统一发射。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当天,“喀秋莎”首次参战,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侵略者。7月15日,5辆“喀秋莎”火箭炮攻击了刚刚侵入白俄罗斯奥尔沙市的德军,炸死不少德军,击毁了大量坦克和卡车。1941年10月初,德军发起了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10月7日夜,正在行军的费列洛夫火箭炮连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不幸与德军渗透的先头部队遭遇。炮兵连沉着应战,炮手们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员则拼死挡住德军的冲锋,为火箭炮的发射争取时间。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弹后,为了不让秘密落到敌人手里,苏联炮手彻底销毁了7门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一直生产到二战结束,期间也产生了一些改型。1941年底,苏联曾经研制了线导的M-13CH火箭弹,具体技术数据不详,由于难度太大放弃了研制。1942年后,苏军陆续收到来自美国援助的通用GMC卡车,性能要比自己的ZiS-6好很多,因此1943年以后生产的火箭炮几乎都是以通用GMC卡车为底盘,这种型号的火箭炮改称BM-13Н。

“喀秋莎”火箭炮让苏军感受到它的强大威力,他们开始研发更强更好的火箭炮。

BM-8系列火箭炮

如上文所讲,苏联在1938年开始大量装备了RS-82 82mm火箭弹和RS-132 132mm火箭弹。苏联除了发展132mm自行火箭炮“喀秋莎”外,还发展了一种82mm自行火箭炮,它就是BM-8。

BM-8预计在T-40侦察坦克上安装,但是在1940年时,T-40已经停产。之后BM-8火箭弹在T-60侦察坦克上安装,发射轨排列有2排,每排各12个,称为BM-8-24履带式自行火箭炮。BM-8-16火箭炮和“喀秋莎”火箭炮一样采用ZiS-6底盘,它威力比“喀秋莎”小,但是火力更密集,机动性更好,适合打击近距离的普通工事。苏联还在3轮摩托车和摩托雪橇上搞了一种BM-8-1212联装火箭炮。不过在摩托车上的火箭炮发射稳定性实在太差,所以它并没有定型批量生产,组装的少量BM-8-12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到二战结束,苏联一共生产了2400门BM-8系列火箭炮。

BM-24/BM-31重型火箭炮

1941年~1942年间,苏联人在ZiS-151 6╳6卡车和AT-S履带式拖拉机上设计了BM-24火箭炮,装备М-24 240mm火箭弹。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尾部排气口并不是和火箭弹弹体轴线平行的,而是和火箭弹弹体轴线呈一定角度倾斜布置。当火箭弹被发射出去后,弹体尾部带角度的排气口会为火箭弹提供不同角度的推力,最终让火箭弹弹体实现自旋,提升精度,这就是早期苏联火箭弹常用的倾斜式尾喷管技术。但是这种火箭弹是新开发的,不像М-8(RS-82)和М-13(RS-132)是经过长期测试才研制成功的。因此М-24存在相当多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暂时没有定型生产,后来经过一些改型后定型为BM-24T。1947年,技术成熟时,莫斯科的苏联第2汽车厂开始生产BM-24T,之后出口给许多亲苏国家。BM-24T参与了中东战争。



BM-31“安德流莎”是苏联设计的另一款重型火箭炮,装备了M-30 300mm火箭弹。该火箭弹有一个近似球形的战斗部,装药足足有28.9千克,比203mm榴弹炮的装药都大,但是发动机只有152mm,因此它的射程很短,只有2800米。但是因为威力强大,常常用来摧毁坚固火力点。该火箭炮主要有两个版本。1943年初出现的是BM-31-4火箭炮,1944年,以BM-31-4为蓝本发展的BM-31-12出现,后者有12管火箭弹。至二战结束,共生产了1800门BM-31火箭炮。


SU-57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美国和英国非常同情苏联的现状。从1941年10月1日开始,美国和英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军事援助。1942年,苏联通过租借法案从英国获得了装有美制英国6磅炮的美国M3半履带车,这种车在英国被称为T48火炮运载车,在苏联被称为SU-57坦克歼击车。

美国的M3半履带车拥有很强的运载能力,有时也会作为多功能战车使用,不仅可以当做火炮牵引车和装甲运兵车使用,还可以搭载81mm迫击炮、多管机枪等武器作为前线火力。1942~1943年,美国金刚石T汽车公司出于英国对反坦克火力的需要,在M3半履带车上加装57mmM1反坦克炮,称T48,M1其实是英国QF6磅炮的美国制造版本,备弹99发。T48一共制造了962辆,由于它是敞篷的,英军在使用时通常将它部署在步兵后面,进行远距离射击。该车重9.45吨,长6.4米,宽2.16米,高2.13米,发动机为怀特(White)160AX,功率约128马力,可以跑到72km/h的最高时速。
然而此时英军已经大量得到了M10“狼罐”坦克歼击车,T48作用骤减,因此约650辆T48火炮运载车通过租借法案转运到苏联。苏联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使用了这款武器,但是苏联人不怎么喜欢它,更多地是把6磅炮去掉作为装甲运兵车使用。

KV-7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曾尝试在现有的重型坦克上制成自行火炮(或者说重型突击炮),进攻时起到突破防线的作用,受攻击时又有厚重的装甲保护。1941年11月,苏联车里雅宾斯克UZTM设计局在苏联当时装甲最厚重的坦克——KV-1重型坦克底盘上设计出KV-7突击炮(有时也称驱逐战车)。KV-7就是在KV-1的基础上,去掉炮塔,将原先的战斗室和驾驶室统一装在一个楔形战斗室内,战斗室正面和侧面都用了倾斜装甲。然后在正面装上一门76.2mm炮,两侧装上2门45mm炮,这3门炮都被装在一个炮盾上。正面炮盾和旋转部分装甲有100mm厚,如果这款自行火炮服役,这将是卫国战争初期有很强威力的突击炮。

但是,该车共有六名乘员,两名是驾驶员和通讯兵,这意味着剩下4名是用来作战的。然而该车有3门炮,这意味着:2门45mm炮的炮手同时要兼任装填手,而车长可能同时要担任76.2mm炮的炮手或装填手;要么就是这3门炮由一名炮手开炮,另有两名装填手和一名车长。而且作为自行火炮,其较短的火炮意味着射程不远,并且口径也不算大。
1941年12月,KV-7被送往莫斯科进行审核。斯大林同志看了这个项目以后说:“为什么要安装三门炮?只要一门就够了。”斯大林的意思是,用口径更大的火炮替代这3门炮。在现在看来,斯大林的这个决定也许是正确的。6人乘员组不仅吃乘员,而且战斗效率低下,如果服役,有可能因为不够灵活而造成不必要的物质和兵力损失。最终KV-7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著名的自行火炮——SU-152。


SU-152
SU-152就是苏联著名的“动物杀手”,相信了解苏联装备的人都应该知道这辆自行火炮。

KV-7项目失败,与此同时,1941年10月,由于德国人的进攻,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被迫向东撤离至车里雅宾斯克,KV-2重型坦克停产。按照斯大林同志的指示,苏联要在KV-1或其他重型坦克底盘上一门安装更大口径的自行火炮。设计人员注意到,苏联有数量庞大的牵引式火炮,它们非常笨重且生产性差,尤其是像ML-20和B-4这样的大家伙。苏联尝试将这些火炮自行化,不过这些大口径火炮后坐力巨大,只适合安装在固定战斗室中。因此苏联在KV-1的轻量化版本——KV-1S上,安装152mm ML-20加榴炮和固定战斗室,制成KV-14自行火炮,由于ML-20的后坐力巨大,因此采用了固定战斗室。1943年2月,KV-14正式量产并装备部队后,被重新命名为SU-152自行火炮。

SU-152的空间布局是前部战斗室,引擎和传动系统后置。正面中间偏右安装炮盾和152mm 28倍径ML-20S加榴炮,ML-20S是ML-20的自行化改进版本,移动了炮手手柄的位置,使炮手更加舒适,火炮部分没有改动。可以发射杀伤榴弹和穿甲榴弹,后期还配备了破甲弹,由于身管比较短,SU-152的直瞄距离仅有700米,弹道比起加农炮更加弯曲,射程接近20km,俯仰角约-3~20°。发射BR-540穿甲榴弹时,可以在1千米外击穿120mm厚的均质钢装甲,在2千米外可以击穿110mm厚的垂直装甲。穿甲榴弹重48.8千克,高爆弹重43.5千克,装药5.9千克,采用分装式弹药。由于苏联生产的发射药质量差,发射药往往不能完全燃烧,开炮后必须过一段时间才能打开炮闩,否则会发生爆炸,因此它的射速仅2发。体积庞大的炮弹使得弹药基数只有20发。防护上,正面装甲厚75mm内倾30°,侧后厚60mm,正面可以勉强抵挡虎式在远距离的射击。辨别SU-152和ISU-152,除了看底盘外,也可以看战斗室,SU-152的正面部分更少,有两块厚60mm的装甲延伸至侧面,俯瞰时,SU-152的战斗室看起来是六角形的,而ISU-152接近矩形。SU-152共5名乘员,车体前部左侧是驾驶员,右侧是车长,炮手在驾驶员后面,战斗室后部是两名装填手。引擎采用KV-1S的V-2K-S柴油发电机,功率600马力,最大公路时速43km/h。

SU-152成功通过了苏联军方的所有测试,由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ChKZ)批量生产,1943年2月14日开始列装部队,3月开始大规模生产,5月时,第一个SU-152重型突击炮团成立,编为4个自行火炮连,每连有3辆SU-152和一辆KV-1S指挥车。

SU-152首次参战是在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与此同时,德国的虎式、黑豹、斐迪南(没有机枪的版本叫象式)等重装甲战斗车辆大量投入使用。此时苏联使用的坦克是KV-1和T-34-76,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击穿他们的装甲,而这些“动物”在1千米外就可以击穿苏联坦克。此时,SU-152是唯一能在正常作战距离外击毁这些“动物”的坦克,并且战绩显著,因此它们被称为“动物杀手”。
起初,所有SU-152都装备杀伤榴弹,它的设定是用来摧毁防御工事而不是反坦克作战。但是,在这场战役中,152mm的榴弹表现出很强的反坦克能力,它极重的质量和毁灭性的装药令德国坦克望而生畏。对于重装甲坦克(如虎式)而言,152mm榴弹可以炸毁行走装置,震死或震晕乘员,震毁一些设备。对于装甲较薄的坦克(如四号)而言,152mm榴弹往往能直接击穿它并把它炸得稀烂。

尽管如此,152mm在面对“动物”系列坦克时,很难杀伤硬设备(如弹药等),不能稳定地击毁它们。在一次作战中,SU-152伏击了7辆斐迪南并且把它们打到失去战斗能力,但是德国回收它们以后却能修复它们,并且第二天就返回战场,这表明SU-152有时不能彻底击毁重装甲坦克。库尔斯克战役后,苏联开始给SU-152配备BR-540穿甲榴弹,使得SU-152的反坦克能力大增。SU-152本来没有机枪,因此由于主炮射速慢,和步兵交战时有时会吃亏。之后的生产中,苏联在SU-152车长舱口顶部加装了一挺12.7mm德什卡重机枪。

SU-152在战斗中也暴露出许多缺陷。SU-152的射速慢,火炮初速慢,在攻击远处的敌人时必须间接观瞄,而一票德国坦克射速更快,精度更高,直瞄射程更远,在正常距离作战时往往率先攻击SU-152,因此尽管一些经验丰富的SU-152坦克手能在数千米外击毁“动物”,但面对德国坦克时多数情况下采用伏击。此外,SU-152的装甲厚度较薄,并且没有排气口,不能及时排除火药气体。SU-152仅生产了704辆,取而代之的是性能更好的ISU-152自行火炮。


结语
自行火炮和坦克歼击车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抢到了关键作用,库尔斯克战役后,苏联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但是库尔斯克战役也让苏联意识到自己的大多数坦克面对德国“动物”系列时毫无招架之力,同时苏联需要更多的自行化防空力量。库尔斯克战役后,苏联开始发展更具反坦克能力和防空能力的自行火炮和坦克歼击车。
福利:

这是上一章 《简析苏联自行火炮与坦克歼击车#1:卫国战争前》中我介绍的AT-1的四视图及内构。如果您想看这篇文章,我已经把链接发在评论区了,您可以去点击查看。

感谢您能看完本文,作者之后将推出《简析苏联自行火炮与坦克歼击车#3:卫国战争后期》。如果您喜欢本文,请您关注我并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