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去趟甘南了!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此时山河火热,高原却是一片清凉,位于甘肃西南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便是这样的地方。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扎尕那▼

当成群的牛羊漫步在碌曲草原▼

当浪漫的河曲蜿蜒在黄河湿地▼

当清冽的晨雾笼罩郎木寺▼

身处其中的你,定会觉得人间仙境也不过如此,惊叹于这些美景竟会出现在印象中干旱的甘肃。
甘南为何如此独特?如此美丽?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甘南处在自然与人文的边缘地带。从而这里的山河与众生,都表现出多样的美丽。

01 山河分界
甘南位于甘肃省南部,与四川、青海两省相邻,平均海拔可达3000米。当我们从高空俯瞰这片大地,便会发现甘南位于三大地形区的边缘,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在此交汇。▼

甘南的边缘首先体现在东西分界,其西部平均海拔最高,最接近青藏高原腹地。平坦开阔的高原上散落着起伏低缓的山脉,这样的地形被称为山原。▼

而它的东部平均海拔偏低,却崎岖险峻、落差明显。▼

这种地形的变化切合了中国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野,第一级阶梯上的青藏高原由此跌向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秦岭等区域。▼

与此同时,甘南的边缘又体现在南北分界。昆仑山与秦岭在甘南相遇,昆仑山的东端阿尼玛卿山伸入甘南玛曲县。▼

秦岭的西端——迭山,则矗立在甘南卓尼与迭部县之间,成为分隔南北的界山。▼

它以南与岷山相接,留下高山深谷。▼

以北与黄土高原相邻,大片丘陵绵亘于此。▼

恰巧的是,连长江与黄河水系都以它分界,一边是白龙江向东南奔腾汇入嘉陵江。▼

一边是洮河、大夏河向北流淌,经由漫漫黄土汇入黄河。▼

至此,边缘地带的甘南因为这些山河界线而成就了不同的世界。或为山原、或为高原山地、或为高山峡谷,它们地形各异、景色分明。▼

除此之外,甘南还处在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边缘,以至于气候上也大有不同。那么,双重边缘下的甘南,又会在这三个不同的区域表现出怎样的美丽?

02 山川异色
边缘地带的甘南,是青藏高原上较为湿润的地区之一。每年近600毫米的降水量可与沿海的山东比肩,在此影响下,甘南披上了更为浓丽的颜色。
其中西部山原区首当其冲,较高的海拔、寒凉湿润的气候让这里多为丰茂的

即便是春季,这里也时有大雪来袭,在天地间创造出一个雪国。▼

等到春去夏来、冰雪融化,枯黄的草野又重新焕发生机。▼

土拨鼠、鼠兔等小动物时而闪现路边草地。▼

也可偶遇秃鹫,正在啄食丧命久矣的牦牛。▼

当冰雪融水与降水向这里的盆地汇集,久而久之,则形成湖泊、沼泽。
如甘南第一大湖尕海湖,便在山原环抱间诞生。若与蓝天交相辉映,尽显高原湖泊的纯净。▼

更有许多候鸟停歇其中,不乏黑颈鹤、赤麻鸭、斑头雁等珍稀鸟类。瞧,斑头雁正带着它的宝宝,在这片湿地觅食,准备未来的迁徙。▼

在西南部的玛曲县,黄河围绕阿尼玛卿山,留下了它调转北上的第一弯。河流两岸,若尔盖湿地地跨川甘青三省,总面积超三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市。▼

当河流纵情摆动,过于弯曲的河段,便会被裁弯取直,“踢出群聊”。
这些残余的河道弯曲如牛轭[è],被称为“牛轭湖”,与蜿蜒的河流相映成趣。▼

丰富的降水与储水也让这片湿地成为黄河的重要源区,每年供给黄河30%以上的水量。▼

然而,甘南的多彩远不止于此,在海拔趋于降低的东北部则集中了另一番景色。

由于接近青藏高原边缘,又与黄土高原相连。气候随着海拔的降低而相对温暖,越来越多的森林占领这片区域。▼

洮河、大夏河、冶木河,在高原切割出宽阔河谷。温暖的气候和平缓的地形,养育了甘南近半数的人口。其中最重要的洮河,在百公里范围内串联起碌曲、卓尼、临潭三个县城。▼

大夏河孕育的河谷则承载着甘南最大的寺庙拉卜楞寺。▼

最后,当我们转而南下,沿着洛克之路翻越甘南的南北分界线。迭山,甘南最神秘美丽的东南半壁,霎时映入眼帘。这里与东北部的高原河谷大相径庭,多为落差较大的

这是因为迭山的南坡降水较多,大小流水汇集,地势坡降较大,便深切出众多险峻的沟谷。以至甘南的最高与最低处均出现在这片区域。▼

最高处位于海拔4920米的错美峰,它是迭山的最高峰,同时也是广义上秦岭的最高峰,远高于3000余米的狭义秦岭主峰陕西太白山。▼

最低处位于迭山与岷山交界,海拔仅1172米的舟曲县瓜子沟。而在这最高与最低之间,则尽是险峻奇绝的风景。
迭山上,地质时期盛极一时的冰川在这里留下了深邃的U型峡谷,加上峡谷两侧陡峭嶙峋的石灰岩,壮美寂寥之感油然而生。▼

实际上,这种石灰岩地貌在整个甘南均有零散分布。但迭山却集中了其中最震撼、最壮观、最美丽的部分。当你走在山谷中可以见到,裸露的石灰岩体陡然耸立,犹如一层层交错的巨型屏障,遮掩着迭山森林密布的美貌。▼

这些巨石屏障,又在经年的流水冲刷下,形成如润吾沟这样的逼仄峡谷。▼

不过这样复杂的山地环境,却是大熊猫、梅花鹿等珍稀动物,以及云杉、冷杉、杜鹃等植物极佳的生存之地。▼

至此,甘南山川异色的美,便已尽数呈现眼前。但是在这样一个边缘之地生存发展,看似美好却也并非那么简单。

03 山水田园
从草原到森林,从山原到峡谷,都显示着甘南的地形风貌极为多样。游牧与农耕两种生产方式,由此在这里生根发芽。▼

所谓游牧,便是逐水草而居的生产方式。牧民们根据季节轮转、牧草更替,随牲畜迁往适宜的草场,因此传统的甘南牧民往往全年以帐篷为家。▼

男人们在外放牧,女人们则在家里做着挤牛奶等家务。人们收集牦牛粪便,晒干作为燃料。▼

水草丰美的玛曲草原养育了体格健壮的河曲马,因此在甘南的赛马节上,有时能一睹顶级赛马的风采。▼

夏河县产出的甘加藏羊亦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不过,上世纪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牧民定居了下来,逐渐过上了牧而不游的生活。再加上草场承包制逐步落实,家家户户圈起了自家的牧场,一年四季的游牧变为冬夏牧场的轮替。▼

而当我们走进甘南东部,成群的牛羊变得稀少。层叠的梯田映入眼帘,种植着小麦、青稞、油菜等作物。▼

在冶力关,万亩梯田与身后山林相伴。▼

在临潭县,连绵的梯田盘桓在众多山头。▼

在卓尼县,梯田包围城镇、遍布山野。▼

实际上,除了单纯的游牧与农耕,甘南许多地方保持着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人们在聚落周围开垦田地。▼

又在远处的草场牧羊放牛。▼

农耕与游牧在这里共存,成为人们千百年来的依仗。
而地处农牧边缘的甘南,也因此在千余年的历史中一直处在古代政权与文化的边缘。数个政权轮番控制过这里,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替出现,但又因地处边陲而纷争不断。▼

依山构筑、历经沧桑的牛头城,见证了游牧政权吐谷[yù]浑的崛起。古代军事重镇羊巴古城,目睹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役(卓尼“羊巴城说”与青海“日月山以东说”,均为唐朝与吐蕃争夺的石堡城遗址说,目前尚有争议)。
李白曾写诗《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讽刺过石堡城代价惨重的战役。▼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城廓保存较好的洮州卫城,显示着明朝曾在这里设重兵把守。以此“西控番戎、北蔽河湟”,当时朝廷不仅在这里屯兵屯田,还迁移了数万江淮人民来此开垦耕作,至今仍有旧时风俗。▼

尽管时有冲突,但贸易上的往来从未断绝,甚至一度繁荣兴盛。因为边缘地带的甘南,更容易成为中原西接藏区、南通巴蜀、北往河西的要地。
吐谷浑曾在这里经营商道,大量丝织品于此交易,换取牛马。而至两宋时期官方在熙州、河州、洮州、雅州设立马司,以经营茶马互市。明代亦继承了宋以来的做法,数条古商道自此经过、通向四方。▼

长久以来,人们在碰撞与交流中融合,最终在甘南形成藏、汉、回等多民族共存的格局。也形成了游牧与农耕并存的山水田园。▼


04 尾声
当我们再次回望甘南,它因处在自然与人文的边缘地带而诞生了不一样的美丽。
那是山河分界中,山原平川与高山深谷的并存。▼

也是山川异色中,辽阔草原与葱翠森林的共存。▼

还是山水田园中,四处游牧与开垦耕作的交融。▼

然而边缘地带,却也有些不为人道的弊端,那是与美丽并存的困境。这里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直到2019年甘南州才宣布全州脱贫。▼

这里的山区每逢强降水,便要格外注意自然灾害的发生。今年7月夏河县的山洪就在眼前,而2010年的舟曲县特大泥石流,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伤痛。▼

十多年过去,甘南州也迎来了越来越好的发展。▼

或许人们来这里欣赏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变化,那是在逆境中不断发展的坚韧。这便是如今的甘南,有着独属于边缘地带的美丽。▼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王逻辑 编辑:李楚阳
图片:张钊海 设计:刘志鹏
地图:周晋宇&刘遥
审校:李楚阳&石晓非&陈景逸
封面摄影师:许晓平&于海童&张琨
【参考文献】
[1] 雪漠. 山神的箭堆[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2] 甘南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牛述林主编. 甘南州志, 1991-2010[M]. 中华书局, 2019.11.
[3] 伍光和. 甘南高原的自然条件与生态保护[M].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0.9.
[4] 苏发祥主编. 安多藏族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9.6.
[5] 张一然, 文小航, 罗斯琼等. 近20年若尔盖湿地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J]. 高原气象, 2022.
[6] 郑红翔, 张旭. 唐、蕃战争中的九曲之地与石堡城[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7] 马斌, 黄银洲, 王伟伟等. 1993—2013年甘肃甘南尕海湖湖面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2).
[8] 赵井东, 王杰, 沈永平等. 西秦岭迭山西北部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J]. 冰川冻土, 2013.
[9] 安华银, 姚玉璧, 尹东等. 甘南高原生物气候资源及其生态农业区划[J]. 干旱气象, 2007.
[10] 姚玉璧, 邓振镛, 尹东等. 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甘南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07.刘红玉, 白云芳.
[11]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变化过程与机制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12] 梁赟亮, 李杰, 陆燕花等. 基于LUCC的甘肃省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草业学报, 2023.
[13] 刘礼堂. 青藏茶马古道视域下的陇西走廊民族关系探究[J]. 江汉论坛, 2022.
[14] 朱进成. 吐谷浑在甘南[J]. 中国土族, 2019.
[15] 余小洪, 席琳. 唐蕃古道路网结构的考古发现与重构[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6] 切排, 许凯渤. 藏族游牧生计方式变迁中的文化影响——对甘南夏河县的调研[J]. 藏学研究, 2015.
[17] 陈秉仁. 唐蕃古道上的茶马重镇——洮州卫城[J]. 丝绸之路, 2009.
[18] 刘健, 李云峰. 甘南藏族民居建筑及其特点[J]. 甘肃高师学报, 2007.
[19] 杨重琦. 甘南草原的江淮遗风[J]. 丝绸之路, 2004.
[20] 王一清. 历史上甘南的民族贸易简述[J]. 中国藏学 1993.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