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修炼 | “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诗意人生


相较于梵高在世仅卖出一幅画之惨,我们无法说舒伯特一生穷困不遇,然而名列“伟大作曲家”的他,生前死后身价落差之大,和梵高的际遇一样令人匪夷所思......
让我们一起纪念这位生不逢时的作曲家吧~
01.
人物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
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他一生短暂,只活了31年,但却创作了超过600首歌曲,以及19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等。
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他在世时,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出版。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坟墓旁。
一个关于《摇篮曲》的小故事:用《摇篮曲》换了一盆土豆烧牛肉...
大家耳熟能详的“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出自这位内心柔软的作曲家之手。
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
这时他走到一家豪华的酒店门前,他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
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
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
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02.
人物生平
早年
舒伯特的父亲是一个摩拉维亚农夫的儿子,当时在利奥波德城一所教区学校任教,同时他亦是一位业余音乐家。舒伯特的母亲婚前在维也纳西北地带的里希田塔尔区从事女仆工作。
他们于1785年1月17日在里希田塔尔一处教区教堂完婚,翌年6月舒伯特的父亲成为汉普夫地一所学校的校长。
1797年1月31日,弗朗茨·舒伯特在学校出生。连同舒伯特自己在内,家中共有14名兄弟姊妹,不过这14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弗朗茨则是幸存的最年幼者。

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小提琴的基础,六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上课,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七岁时,舒伯特师从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迈克尔·霍尔泽,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
舒伯特反而是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个学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给他机会接触更好的乐器。
可以说他的早年教育显有不足,而在那个年代,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在公众面前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换言之,舒伯特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上音乐家之路的。
1808年8月,由于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里唱歌,他进而进入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的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以及经常去歌剧院听歌剧,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基础。

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注意,决定教授他作曲和声乐理论。
在寄宿学校后来的时光里,他又陆续写了很多室内乐,几首歌曲,一些钢琴曲片段,一首垂怜经和又圣母经, 一首未完成的风琴八重奏,一首清唱套曲,他的毕业作品《生命》,还有他的第一首交响曲。
作曲家生涯
1813年底,他离开了寄宿学校,同时为了避免服役,开始接受教师训,并在1814年,于父亲的学校里作低班的老师。
此时他的父亲也与一位来自近郊丝绸商人的女儿Anna Kleyenboeck再婚。其后的两年里,年轻的舒伯特忍受着繁杂的工作,他倒也游刃有余。这期间萨列里一直对他单独教授作曲。
他的第一部歌剧《魔鬼之乐》(Des Teufels Lustschloss,D. 84)和第一部弥撒曲(D. 105)都作于1814年。
同年他还写了三部弦乐四重奏、一首交响曲和17首艺术歌曲,其中包括经典的《潜水员》(Der Taucher,D. 77/111)和《纺车旁的格蕾琴》(Gretchen am Spinnrade,D. 118)。

1815年是他更为多产的一年,除了有教课的工作,还要找萨列里上课,以及生活的很多杂事,然而他的产量高得让人难以置信:B♭大调第2号交响曲完成了,紧接着D大调第3号。
他又写了两首弥萨曲,第一首仅用了六天,还有三首歌剧《四年的哨兵岗位》、《费南多》和《贝拉别墅的克劳汀》,以及未完成的《阿德剌斯特》和《来自萨拉曼卡的朋友》。
另外还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四部奏鸣曲及零散的钢琴曲,以及146首歌曲,有些歌曲还很长。10月15日他就完成了8首歌,10月19日则是7首。
1814年12月,舒伯特结识了诗人Johann Mayrhofer。由于舒伯特的性格,他们的友谊很快发展至亲密无间。他俩的脾气不一样,舒伯特率直、开放、阳光,Mayrhofer忧郁、沉默寡言,将人生看作对人的忍耐力的考验。他们的友谊,对舒伯特后来的帮助是多方面的。
朋友的支援
如果说1815年是舒伯特创作丰富的一年,那么1816年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他为歌德的诗歌《魔王》谱曲,令好友冯·史潘惊叹不已。
几周后,一个家境殷实的学生弗朗茨·冯·朔伯尔,因为曾经在冯·史潘的家里听过舒伯特的歌曲,前来拜访。他提出让舒伯特辞去学校的差事,并资助他安心进行音乐创作。这个建议可谓雪中送炭。
因为舒伯特刚刚申请卢布尔雅那宫廷乐师未果,正为压抑的教职闷闷不乐。他父亲很快同意了他的决定,很快在四月末他搬到了朔伯尔家寄宿。舒伯特曾经为了补贴家用试图教授音乐,但很快放弃,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创作中。
他后来说:“我整天都在写,每当我完成一部,马上开始下一部。”
同一时期舒伯特的朋友圈子也不断扩大。Mayrhofer介绍他认识约翰·米夏埃尔·沃格尔,著名的男中音,他与他的兄弟约瑟同是舒伯特的忠实歌迷,为了扩大舒伯特的影响力,更经常在维也纳的沙龙演唱舒伯特谱写的歌曲。
音乐世家Sonnleithner的大儿子与舒伯特是在皇家学院的同学,所以让舒伯特自由出入家门,而且为他举办音乐聚会,这种聚会很快被称为“舒伯特圈子”。

虽然舒伯特当时一无所有,辞掉了教职,也没有演出收入,那时也没有出版商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但他的仗义朋友们经常无所求的接济他,让他的生计不成问题。
1820年标志着舒伯特的创作风格走向成熟。对于他作曲生涯更有意义的是,在那一年他的两部歌剧在凯恩特城门剧院上演:《孪生兄弟》和《神奇的竖琴》)。
尽管如此,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局限于由业余歌唱团演唱,这个歌唱团是早期他家的家庭四重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时的舒伯特向往着一份更体面的职位,从而赢得更多的听众。无奈的是出版商都对他丝毫不感兴趣。直到他的朋友沃格尔于1821年二月演唱了《魔王》,安东·迪亚贝利才犹豫不决地同意印刷他的一些作品并付款,但合同很快被解除。

舒伯特在1823年1月被感染斑疹伤寒症,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当年秋天舒伯特入院治疗,病况有所好转,但次年年初他精神也受到重创,在一封信中他写到:“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怜的人”。
晚年
1823年,舒伯特完成了为威廉·米勒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女》, 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冬之旅》被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

据说舒伯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位伯爵夫人,也是他当时的学生,卡洛琳·艾斯特尔哈兹(Caroline Esterhazy),但唯一的证据是他为这位夫人而写的一首f小调幻想曲。
在1825年,舒伯特前几年的事业的低潮终于有了转折。他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版,经济上的压力有所缓和。在那年夏天,舒伯特沃格尔一道在上奥地利旅行,度过愉快的假期,被当地人狂热追捧。
1826年到1828年间,舒伯特一直待在维也纳,仅在1827年去过一次格拉茨。回忆这三年的时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鲜有故事发生。

1826年他把一部交响曲献给音乐家之友协会而拿到了报酬。1828年3月26日晚7时,他第一次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好评如潮。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之旅》。
在他的创作旺盛时期,他的病情恶化。自从1822年起,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他的病因,最终的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他晚期的病状与汞中毒的病状相似,而汞恰巧是19世纪早期用来治疗梅毒的药物;无论如何,没有足够的证据来作出确定的诊断。
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卒年31岁。根据他的要求,死后安葬在魏灵公墓,距离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的墓位不远处。
1872年,舒伯特的纪念碑在维也纳中央公园被建立起来。1888年,舒伯特以及贝多芬的坟墓都迁到了维也纳中央公墓,之后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97年逝)以及小约翰·史特劳斯(1899年逝)也安葬在此处,几位维也纳音乐家自此永相为邻。

曾经有人对舒伯特评价说他是盛开在悬崖上面的一朵野菊花,生性高洁而又不同流合污,他自信他的音乐创作会流传百世,他的名字将会被历史铭记。
因此他不屑于同流合污,即便是在那个时候,他一个作曲家的收入还不如一个演奏家或者面包师的时候,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的梦想,虽然,心里也会因为不平衡而暴露,但是这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舒伯特曾经说过,即便现实丑陋,你都要必须的去战胜它,你要有去敢于和它反抗的底气,只有用悲剧去反抗悲剧,你才可以得到自己人生的升华,你要救赎你的灵魂,实现你的生命价值。
舒伯特克服了自己人生的种种难关,因此他的名字能被历史铭记,而后人对于舒伯特评价,也大多都是积极,正面,有影响的。
03.
作品介绍
舒伯特为不少诗人如歌德、席勒、海涅、穆勒等人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
舒伯特这样解释他的作品:“我的音乐是我的天才与苦难的产物。”
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摇篮曲》、《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女》、《野玫瑰》、《流浪者》等,连篇歌曲集3部 :《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冬之旅》
《冬之旅》讲述了失恋的主人公在冬季漫行时的所见所感。它是在舒伯特日益病入膏肓时创作的,因而多少能反应出他当时的身心状态。
由于其较大的体量,并且其中歌曲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它对于表演者的诠释有较高的要求。舒伯特所写的《美丽的磨坊女》及《冬之旅》仍可称开创这种体裁先河之作。
以上便是对“歌曲之王”舒伯特的故事介绍,希望对热爱音乐的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音乐的疑惑
请在下方留言区留言
下一篇将为你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