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REARD城市会客厅:探寻中洲湾的设计纪元 | 对话Aedas执行董事 陈川

2023-02-23 13:29 作者:REARD锐地星设计  | 我要投稿

打开www.RENEWAL-ZONE.com了解更多


REARD城市会客厅


藉由对城市更新领域的长久关注和深刻的敏锐度,城屿演新通过专访对话带来了多位设计和运营方面的领衔者的智言睿语,将他们具有价值的思考和领悟传递到行业中。


2023年伊始,我们全面启动【REARD城市会客厅】栏目,以更为直观的视频形式,持续关注在行业更迭中不断突破勇于创新的破浪者。正是他们所呈现的一个个非凡作品,激起业界和大众等多个层面的热切关注,带来了空间、体验和效益等多个层面的跃进,也成为引领城市可持续生活理念道路上的闪光点。


作为城市更新过程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重要类型,城中村的改造一直牵系着广泛的关注。作为深圳市中心最大的旧改更新示范项目,新近揭幕的中洲湾C Future City一期,收获了行业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历经十年打造,中洲湾实现了对未来城市形态探索的重要实践,通过开启新旧对话将百年村落的沉淀融入城市文脉肌理,也让未来的二期呈现备受期待。


如何延续历史文脉和地域风貌、兼顾人本需求,同时考虑到未来发展及可持续性?如何协调多方因素实现更综合的提升?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到了Aedas的执行董事陈川,从他的讲述中感到设计团队在十年跨度下细致用心的投入,如何以前瞻性视角和全球化设计智慧回应项目的在地性,也聆听到他对当前行业形势的多层次思考,感受到他作为建筑师对城市未来和人居环境的责任的不懈履行。

R

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C

其实Aedas公司和我本人一路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整个行业,尤其是在内地整体的发展和变化非常迅速。我觉得外部环境以及我们自身对这个产业的定位都发生了一些巨大的改变。结合我个人在Aedas的实践,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第一个方面是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密度越来越高。这种高密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城市空间产生了很多影响与挑战,也积极推动建筑师去重新思考与审视居住的环境和设计方法。作为建筑师,我觉得需要从三个层面去思考城市高密的问题。首先是公共空间层面,高密导致公共空间尤其是有品质的公共空间愈发稀缺和珍贵。从城市的整个行政层面到生活在其中的人,对这种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渴望和需求都越来越大。在高密度的环境下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一些非常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对于建筑师而言不仅是一项重要责任,也是亟需应对的一个问题。这在具体的建筑实践中的实现并非易事,高密意味着所有人分享到的空间都受到了挤压,而建筑设计需要平衡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通过布置和设计达到一种两者共赢而非相互抗争的状态。

总面积超130万平方米超大规模区域级复合型更新项目


C

第二个层面与年轻一代在高品质社交空间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有关。我们一直说做建筑是去创造不同的场所和感受,归根结底都要通过我们的专业技能,为高密发展的城市打造各种具有特色的、交互的沉浸式社交空间。我们致力于建造一个载体,并以此激活和鼓励多元化的互动和社交,这是我们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所需的比较积极的一个态度和方向。


第三是城市的交通层面,高密代表着人口密度的大幅提升和城市的建设发展给交通带来的巨大压力。过去停留在某一标高、单维的交通规划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垂直向上发展的高密城市日益复杂的多维需求。我们不仅是建筑师,也是整个项目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统领角色。如何对交通尤其是竖向上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非常重要,是我们建筑师面对的一项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去掌握和提升。基于这些原因,整体上大家都在鼓励公共交通出行,TOD(transport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的概念在近几年也备受提及。如何基于公共交通资源基础来建造发展我们的城市,像TOD这种在思考方式和设计方法上的改变,也会从另外一个层面改变我们建筑师未来设计的具体流程。这是城市高密所带来的一些挑战和机遇。

全新的C Future City


C

作为一个不断被提及的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与能源是当前背景下建筑师需要面临的第二个方面。近几年的实践让我对这方面的感触也越来越深刻。我们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的指引和导向,也为行业带来了更多在环境方面的切实思考和具体措施。在不断扩张中,城市与自然的边界也在一直变化,城市与稀缺的自然资源之间发生了很多交互。我们建筑师作为参与到城市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应该如何思考?我认为我们与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不局限于建筑设计采用哪些低碳环保的材料这种非常具体的技术层面,更在于从一开始的城市规划层面到具体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最后落实到整个的建造过程中,我们都需要面对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去珍惜和保护环境,如何运用一些低碳零碳的材料和设计手段,未来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思考和实际行动会越来越多,这是我的第二方面的感触。


第三个方面是宏观层面的变化导致了行业的快速转变,10年前或是更久之前,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实践是主要模式。近几年整个产业开始转型,开展城市更新和存量活化,以及用建筑或开发的方式去促进和配合我们国家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产业提供服务平台和配套设施,建造一些高品质的尤其是教育、医疗方面的公共建筑……我们不再开展传统意义上以地产开发为主导的建筑实践,而是在将重心慢慢朝着以上这些方向转移。这些都是我个人对于行业整体上发生的一些非常有趣的变化的体会。

简洁柔和的立面


R

如何为设计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特质,同时兼顾对未来发展的适应力?

C

对于建筑设计领域,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也是我们需要秉持的一项重要理念。Aedas始终秉承着与在地性相关的一项重要的设计理念——全球的智慧。在地的解决方案是我们公司老板Keith Griffiths先生一向坚持的重要信念,也是为何我们会将这么多好的设计师和资源,重点投入到各个在地的国家和地区。在整个亚太地区,我们在香港有非常重要的总部,在大中华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都设有很重要的公司。每个办公室都有非常重要的设计团队,整个公司架构也是为了将全球最好的一些设计智慧和设计力量,更好地与当地的文化和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而设置。这样我们能够亲身聆听业主,市民以及政府各方对于项目的真实诉求,在此前提下将其作为一项输入条件,应用全球化视野去构思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这样衍生出的解决方案才真正具有落地性和在地性,最终呈现出具有较长生命力的建筑。这是我们公司对在地性方面的一些重要政策。

中洲湾一期开幕典礼


C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中洲湾项目具体解答。从始至今,我们在这个项目上的投入时间已超10年,目前一期的城市面貌在慢慢呈现。经过七八年或更长时间,未来一些远期的愿景也将落实到物理层面。从接到这个项目,不仅香港和深圳办公室的同事,纪主席先生本人、我和我们的团队都会反复前往项目所在的上沙村,对整个村落进行现场踏勘和考察。我们发现上沙村拥有上百年发展历史,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城中村,而城中村本身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独有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城中村的空间、公建和配套相对有一些匮乏,但也拥有一些自身特色,比如经过百年沉淀的历史人文特质、社区邻里间温情的交流和互动以及一些传统的社交方式,包括广东地区的岭南气候特征下,人们的活动和建筑空间的特征等多个方面,都成为灵感源泉在点滴中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一些重要的启发。踏勘和了解村落历史的过程,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具体的建筑设计。相信我们所呈现出来的东西与上沙村当地的历史发展有非常好的粘合度。

基于上沙村的土壤构建一座由此而生的未来之城


C

我们会在大的理解和粘合度的基础上,植入一些对未来愿景的想象,然后用一些当代或超前的设计手段去回应村落历史,以此产生新旧之间的有趣互动。这种互动和共存是项目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区政府、上沙村的村民,尤其是我们的业主都充分理解并慢慢地感受到我们在这方面的用心。中洲湾的英文名是Future City,这也表达出他们对最终方案的高度认可,也恰如其分地代表了未来这个村落和城市一种很好的发展状态。这也是我们在项目进行了10年之后,感到非常欣喜和满意也很有成就感的一个方面。


在中洲湾的二期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更进一步地落实全球智慧的在地解决方案。在公司老板Keith Griffiths先生的带领下,由我们团队组织从Aedas全球的多个办公室,包括中东、北京、伦敦、香港等地抽调了一些很好的设计师,与我们的业主在日本箱根开展了两个星期左右的工作坊。二期中一些非常特别的建筑设计都是在这个闭门的工作坊中通过思想的碰撞而产生的。我们相信这些设计回应了我们刚才提及的一些村落中的具体元素,也期待未来二期这些既有在地性又具未来感的特色建筑能让大家眼前一亮。从对于在地性设计理念的坚持,到中洲湾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执行,能够阐释我们为设计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特的一些态度。

全新的C Future City和旁边的古村落产生了新对话


R

可否结合作品谈一下如何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实现多方面的提升?

C

城市更新层面的规划和设计相对没有那么高的自由度,需要去了解输入条件及各方面的一些利益和诉求。我们在中洲湾中对诸多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城市更新层面的提升和有趣的尝试。前期我们的团队会花费非常大的精力去梳理条件,尤其是各方在多个维度的诉求和利益协调,我们在多年前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希望通过整体的统筹和规划来协调各方面的诉求和利益,达到一种共赢的状态。中洲湾也成为了这方面一个重要的更新项目样板。


首先我们会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出发,对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的设计及周边路网进行一些分析,与我们的交通顾问团队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很多详细的工作,去优化周边路网,尽量将一些交通容载量不大的道路做步行化考量,使得整个中洲湾社区内部呈现出非常舒适的步行化状态;之后通过合理规划将所有车型交通有条理地组织在项目外围,同时将外围路网与大的城市交通系统接驳,并进行一些科学测算分析确保项目在落地之后,不会给整个城市的交通状态带来消极影响。


C

其次,我们为项目内部尤其是地下和地上二层策划了多维的立体交通网络,主要体现在步行交通方面的提升。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多维网络的建立以及一些竖向建筑设计的设置,鼓励和引导大家使用项目周边的公共交通资源,将TOD理念与中洲湾项目的设计实践真正结合,进一步疏解和优化整个片区大的交通状态。


第三个方面,我们也希望在高密的状态下为中洲湾植入一些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希望藉由公共空间与旧有村落产生互动,让周边的村民都参与其中。我们在整个项目东侧打造了一座8万平方米的特色商场,打破了惯有的设计手法,在主入口采用一些透明的玻璃和轻巧的结构杆件打造外围护结构,希望在视觉上体现出通透感,也希望这种好的商业空间未来可以成为整个村子和社区一个重要的公共聚会空间。通过这样一个小的节点和例子,说明我们对于很多建筑设计的巧思,是从为城市提供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角度出发考虑的。

“透明”的主入口


C

第四个方面就是我们双子塔的办公塔楼的设计,其中不光蕴含一些传统的办公空间,我们也希望适当地鼓励一些独特的产业孵化平台。这方面得到了当地区政府包括业主方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区政府方面非常乐见通过项目提供的多元化的办公业态,激活和配合政府或国家层面达到全产业链孵化基地的效果。我们为项目植入了一些业态策划方面的考量,使其相较于传统的城市更新开发项目有一个非常好的提升。


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自然的融合与尊重。整个项目一期面对城市,二期一路向南发展,紧邻深圳当地重要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整个二期的发展中,我们在裙房和低层的部分做了大量的多层绿化和退台,希望将项目的公共部分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非常好地融合与接驳,慢慢将自然引入城市。我们将一期的双子塔称为面向城市的门户,二期称之为面向自然的门户。在两个门户之间,我们创造了一公里长的旅程,希望人们在其中感受到我们对自然和城市发展所做的用心结合。对自然的尊重方面,这个村子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整个一公里多的旅程中有很多超过百年的古树和祠堂,我们做了非常用心且细心的保育工作,希望将这些历史建筑和珍贵古树作为整个村落和城市的记忆保存下来,与未来的城市发展进行非常好的结合。


C

最后我们还采用了行业中一些比较高精尖的技术手法去提升和管控整体的建造品质,其中包括装配式建筑、BIM系统的整体运用,以及大量的多媒体艺术和建筑的交互合作方式,来打造非常有趣具体的设计效果。我们的顾问团队还包括一些世界顶尖的专家团队,例如我们与结构幕墙顾问阿法一起引入和构建了非常先进的结构体系和幕墙体系。我相信随着建筑和整个中洲湾项目的落成,这些巧思和努力都会慢慢被大家感受到。

化繁为简的立面形象


R

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设计行业也经历着数字化变革,您怎样看待这一趋势?

C

关于这个问题我分享一些个人的理解和体会。数字化的东西始终是一种工具,我们的设计思维和具体设计方法才是发展的内核,这是我目前比较相信的一大原则。包括环境分析方面常用的一些有限元的分析软件,甚至仿生学的计算机模拟工具和一些数字化的平台等,在使用之后,我的感触就是在目前这个阶段,计算机所需的一些输入条件实际由人来决定,输入之后的每一个动作及导向,也掺杂了人本身的一些标准来进行判断。所以具体分解整个数字化过程,每一部计算机的每一个反应和判断,背后都离不开设计师也就是具体使用工具的人。说到底,这些本质上的标准仍由人设定和思考,所以我觉得计算机不能完全实现持续的自我学习之前,对于设计师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设计方法和坚信的理念。先进的数字化的工具不能替代人的思想,只是非常好的工具和助力。

12米通高的玻璃肋幕墙系统


C

第二方面,我觉得数字化变革对我们行业有着非常好的积极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我们的设计效率,同时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也可以更有效和生动地检验设计的意图是否真正地得到落实。以中洲湾二期的设计过程为例,我们做了非常丰富多元的户外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方面有很多理念,讲述了自然、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创想。如何让业主和其他的非专业人士感受得到?我们就在设计的检验过程中采用了VR的技术方式,让非专业的人士和我们的合作方能够直观地体会到非常震撼的建筑效果。通过VR工具的简单实现,帮助我们建筑师和设计师诠释出脑海中的一些想象和意图,这是一些非常有益的工具和手段。


第三方面,数字化变革和一些高精尖的工具,在我们整个行业建设和项目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大家经常谈到BIM,听闻在这方面走得比较前沿的城市,例如深圳就在开展CIM等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我觉得这对于城市和项目的运营和管理,是非常科学高效的方式,可以确保将来的建筑品质和落地效果更有保障。数字化变革非常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行业的一些方面,相信反过来也会影响和促进我们人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最终潜移默化地推进设计师的方法逐渐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无论如何我都认为数字化是工具,而设计师才是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素。

陈川董事个人工作照




·  END  ·


REARD城市会客厅:探寻中洲湾的设计纪元 | 对话Aedas执行董事 陈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