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51):“e与π(1)——杂谈”
在正式开始讨论本文的内容之前我不得不先稍稍吐槽一句,原本我应该也给这篇文章加上个“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的标题的,但是B站这边的文章标题不能超过40个字,而加上这“e与π”几个字标题就超过了,然而虽说这篇文章描述的内容应当被归属于“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的这几篇文章中,然而对于自然常数“e”与自然常数“π”的物理含义的解释又过于重要,使得它们非常应该于本文的标题之中取得一席之地,故而我不得不将“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这几个字从这篇文章的标题之中略去,综上,虽然这篇文章的标题里面没有“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这几个字,它却仍应该被视为“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的内容——我对于宇宙间的时间与空间的形成的基础原理——基本构成成分与其构成结构的描述的一部分,读者在阅读此篇文章时应当结合此篇文章与我之前已经发布的几篇含有“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的文章一起阅读,而在说明完“e与π”的内容之后,我之后发布的几篇文章应当也会延续使用“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于这篇文章后发布的含有“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的文章应当被视为这篇文章的衔接,应结合此篇文章进行浏览,然后大概就这样吧,以下是正文内容。
其实在我开始撰写《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系列文章之初,我对于“色荷”这个概念是没有什么理解的,当时我只知道“色荷”是基本粒子物理中的一个概念,只有当三色相加为“白”时粒子才能稳定的结合这种较为肤浅的认知。当时我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程度仅限皮毛,甚至连色荷和光的三原色没啥关系这件事都不了解,不过在我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不考虑同种色的正反色荷结合形成的白色,色荷想要结合形成白色也即稳定的粒子结构通常需要不同的三种色荷也即“红、绿、蓝”及“反红、反绿、反蓝”这两种粒子结合构造,引起了我的注意的一点在于上述的两种构造均代表三种不同的——我当时并不能判断是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或者说是不同点在哪、哪些因素使得这些东西变得不同——粒子均和数字“3”存在联系,这时的我已经隐约的感觉到这个有色荷的特殊性得到的数字“3”——原子、中子均由“3”个夸克组成或许与某些数字存在关系了。
说起来这个数字“3”其实挺有意思的,科学界非常非常非常常用的两个自然常数圆周率“π”——3.1415926、自然对数函数底数“e”——2.71828均徘徊于这个数字——“3”的附近,这种徘徊本身就足够说明“3”有多么特殊,但是说实话当时的我的眼中特殊的数字只有“0”和“1”——这或许是我们这群搞金融的天天看着股市涨跌幅百分比——振幅,搞出的亿点点······嗯······小小的······嗯······其实说不定挺严重的······不良习惯——也可能只是我的不良习惯有关——嘛,总之,当时的我并没有在意数字“3”,不过我却对“圆周率π”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π”这个自然常数嘛,大家也都知道,它在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中都非常的重要,在数学中自然常数圆周率“π”是圆形面积及周长、球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必不可少的常数,而在物理学中它则是诸如什么万有引力啊,什么波长啊这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的计算中必不可少计算数值。
我对圆周率“π”的高强度琢磨源于我在解释万有引力形成原理时的思考,当时我已经有了能够让我自己信服的对于万有引力形成原理的解释,但是由于我不是物理学专业出身,我想排除因为自己考虑不周而对某些东西进行了误解释的可能(从现在我对物理的理解的角度看来,当时我写下的很多东西都或多或少的有点问题,我之后整理修订一份物理学万物理论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得修改或是干脆重写),所以我对“π”进行了一点深入的研究,当时我重温了一些我小学···或者是初中?多久学的忘了,管他的——时代学习到的知识,圆周率“π”的求值是在一个园内按正多边形无限微分——或者说在一个圆内切一个正无限边形后把这些边长相加然后除以直径得到的。
——但是这样的求值存在一个问题:无论是我的目前还没被接受的源质能量引力场论,还是已经被接受了的相对论及量子理论,我们基本都认为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中存在诸如量子或是我提出的源质与能量之类的最基本微粒子——或者说是最基本的物理单位,如果我们的观点成立,那么假定我们把无论空间还是物体无限切割,早晚会切到一个小数失效的基本单位,此时任何小数都会失去其含义,那么像是“π”这类的物理量也就大差不差地可以塞进垃圾桶了。
——如果上述观点成立,那么“π”这个数值就存在一定问题,不过说实话我当时的考虑也就到无限微分那一段,后面这些观点是我在之后得出,我得出之后观点的时候已经基本确信我在当时使用的立方体——正六面体空间模型存在一定问题了。
当时,在我写完统一场的互相统一原理(以我现在的目光看来,这些东西也不够完美,尤其是对强弱核力的解释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我之后会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成模型——也就是完成这几篇“e与π”与后续几篇“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再把光的传播原理和双缝干涉实验说完以后如果我接下来不准备讲反物质应该会考虑把这些东西说了(暗物质的有关内容应该会夹到光的传播原理里面一起讲吧···大概······))以后,因为当时的科幻小说征文,我突然抽了想写个黑洞永动机的小说(永动机这玩意吧,想造应该是能造的,但是经过了一堆反复思考我现在又开始捉摸永动机造出来该怎么用了,以我现在的观点永动机就算造得出来,从里面提取能量又似乎有点不太可能(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吧,足够巨大,银河尺寸的永动机应该是有办法让我们人类提取能量的,但是说造个银河尺寸的人造物这件事本身就有点扯淡了(至少在未来数万年内绝对是件扯淡的事情)),而提取不了能量,商业价值就是0,说实话我仅以一个投资者的身份我也不会对这种玩意抱有一丁点的兴趣,所以有时间搞这个我都更乐意去搞可控核聚变了——嘛可控核聚变是能搞的,如果条件靠谱的话花个二十年的时间大概就能搞出来吧,当然了这里的“条件靠谱”指的是选对地方,想搞可控核聚变最好在地下搞,而且最好在地下几千到几万米的地方搞(我没数据,我只知道要在地下搞,地下哪里搞不知道,自己捉摸去),尽可能的把地热一起转化为可使用的能源(要是是在海底搞的话更好,但是在海底搞风险会更高,具体怎么操作再说吧,如果之后我想的话会写个文章再讨论下的,嗯···········))然后也因此抽了把应该在很久以后说明的黑洞提早了进行说明,而这次说明让我发现了一点问题。
在当时为了说明黑洞的形成原理,消融原理等等,我画图说明,在其中一副图中我为这幅图的黑洞的中心画上了四个源质,而这四个源质则让我怎么看都看不顺眼。
在当时按照我的理解,黑洞中心的源质应当是以一种非常紧密的状态被连接——挤压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这种非常非常紧密的接触,在黑洞的中心会形成一个非常非常强大的引力场,而随着黑洞逐渐变大,当其源质总量的绝对值在周围的空间中的占比、一定区域内源质的密集程度均超过一个临界点之后,此时在这种由黑洞的那些数量无比之多的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形成的源质引力场的作用下能量会越来越多的聚集于黑洞中心并促使大爆炸发生使得黑洞瓦解,这部分内容虽然我准备等之后说黑洞的时候在详细说明,不过现在可以简短提一下,就像源质的引力锚定作用一样,在黑洞瓦解前后能量也会因为起到一个能量渗透效果并使得能量具有比源质更高的能量渗透能力,这种能力的产生与空间中源质与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性、能量的源质引力削弱效果、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均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在绝大多数自身能够释放能量的物体中——例如各种行星及恒星——其核心温度都比表层温度更高的原因——总之,在当时我打算按照我当时使用的四源质空间模型产生的四源质构图对黑洞的生成进行解释,但是在我解释的途中却本能的感觉有点不对劲,从图像上来说,我本能地感觉四源质构图的结构没有那么稳定,然后我又盯着那张图多看了下,然后突然想起最稳定的图形结构是三角形而不是正方形,由此,我反应过来了三角形、正四面体的空间构造——这也就是我这几篇“文章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的三维空间立体构型”试图阐述的一些理论,然后与此同时,结合我之前对自然常数——圆周率“π”的一些思考,我终于开始有意识地把“3”与“π”联系在了一起,由此有了这后面的一系列观点。
那么“π”是什么呢?除了“圆周率”这个自该数字被发现就获得的名字,它是否还有其他含义?它与另外一个自然常数“e”之间又是否存在什么关联?下篇文章没有意外的话还是一篇和这篇文章差不多的杂谈,在那篇文章中我会讨论下,我对于“π”的理解过程的转变还有我对于“e”的发现和理解,那么就这样吧,这篇文章我连着写了几个小时了,我累了,估计读者连着阅读个3K多的文章人也烦,所以我溜了,就这样吧x2,溜了,溜了,就这样吧x3,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