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历史上的9大重要改革梳理(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改革评价)[下篇]

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 时间:1805~1849年
2、 背景:
(1) 马木略克反动势力统治。
(2) 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3) 英国等国的侵略危险。
(4) 穆罕默德阿里掌握了对埃及的统治权。
3、 内容
(1)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
(2) 政治上,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立中央机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3) 文化上,创办学校;外聘专家;选派留学生;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
(4)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加强训练军队;建军校培养军官;装备先进武器;建立船队。
4、 影响:
(1) 经济上,推进了埃及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3) 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4) 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 时间:1861年
2、 背景:
(1) 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 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心思潮涌动。
(4)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3、 性质: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阶级性质的改革
4、 内容
(1) 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2) 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3) 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5、 意义:
(1) 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2) 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使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6、 局限性:
(1)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报留。
(2) 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3) 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八、日本明治维新
1、 时间:1866~1869年
2、 背景:
(1) 德川幕府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2)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3) 西方列强的殖民侵入激化民族矛盾,“黑船事件”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4) 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3、 性质: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4、 内容
(1) 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2) 经济上: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3) 文化及生活习俗上:倡导“文明开化”。
(4) 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
5、 意义:
(1)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2) 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3) 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4) 日本完全废除了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并逐步成为列强。
6、 局限性:
(1)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 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九、戊戌变法
1、 时间:1898年。
2、 背景:
(1) 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2)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遭遇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3)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4) 有早期维新思潮作为思想基础,后期康梁维新思想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民智。
3、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 过程:
(1)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发动“公车上书”。
(2)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鼓吹变法,并组织强学会。
(3) 1896年8月,为了宣传变法而制造舆论中心,《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4)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5)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6) 1898年4月,康有为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
(7)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
(8) 1898年9月21日,慈禧“临朝训政”,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运动失败。戊戌政变后,慈禧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害。
5、 内容:
(1) 政治上: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谕令各省督府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2) 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创新发明;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兴办邮政。
(3) 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设立译书局。
(4) 军事上:裁汰旧军,编练新军。
6、 影响:
(1) 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2) 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3) 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4)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7、 局限性:
(1)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并对封建制度寄予希望。
(2)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里歆屿,与你相遇很幸运🌾🌾
立志做一名对学生有帮助的up
内容不是很多,是因为怕文章太过冗长影响读者阅读体验
素材来自北岳如行(宝藏公众号)
→说明:全文由本人辛苦整理,可以转发,但请不要复制粘贴,有稍作改动,搬运若侵犯原作者权益可私信联系删除
啾咪💖~